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山林百年紀

台灣山林百年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984009
李根政
天下雜誌
2018年12月26日
163.00  元
HK$ 138.55  






ISBN:9789863984009
  • 叢書系列:里山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里山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動/植物學史











      李根政在三十歲以前,沉迷於藝術創作,總是喜歡描繪樹木與田野,然而後來卻覺得自己筆下的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那時他便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而眼睜睜看著自己描繪的對象消失,讓他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是不行的,必須要為大自然做點什麼。

     

      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本書記錄了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鉅細靡遺的論述不同時代的執政者分別採取什麼樣的林務政策,而這些政策又是如何影響到當時的森林,甚至是影響到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對大多數住在大都會的人來說,山林中的樹木,是在觀察範圍以外的。但是透過這一本書,讓讀者不必進入圖書館,就可以從詳細的數字以及作者拍攝下來的相片中,淺顯易懂的接觸到台灣的森林史。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作者希望藉由這本書,可以開啟台灣關於山林議題新一波的討論。希望能夠讓讀者,聽到山林的聲音。



    名人推薦



      田秋堇? 監察委員

      李寶蓮 《女農討山誌》作者

      柯金源? 紀綠片工作者

      馮小非? 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楊國禎?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陳清圳? 雲林縣華南實驗小學、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

      劉炯錫? 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TFCDA)創會理事長

      歐蜜 . 偉浪? 泰雅爾族民族議會秘書長

      戴興盛?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



    ?


     





    圖與文 聽見山林的聲音

    推薦序? 台灣是我們共同的母親 Omi Wilang (歐蜜•偉浪)

    推薦序? 繼《看見台灣》後,讓國人省思未來的路 楊國禎

    前言

    致謝與篇章說明

    ?

    第一部:大伐木時代與森林保護運動(1912-2003)

    第一章、我所知道的大伐木時代

    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1912-1945)

    國民政府,耗竭式的森林砍伐(1945-1991)

    林相變更,原始闊葉林淪為紙漿(1965-1989)

    大伐木時代,究竟砍了多少樹

    森林保護運動的初聲(1987-1991)

    小檔案:檜木、台灣杉

    ?

    第二章、搶救棲蘭檜木林──雪山山脈殘餘的官營伐木

    退輔會森林開發處──政府特許的伐木事業

    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

    失焦的對話:保育和林業

    催生棲蘭(馬告)檜木國家公園

    原住民與山林保育

    社會運動與改革之窗

    插曲:民進黨政府鬆綁天然林禁伐令

    搶救檜木林與我

    小檔案: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範圍

    ?

    第二部:造林,以國土保安之名的森林毀壞(2002-2012)

    第三章、錯誤造林政策,毀林三萬多公頃

    反全民造林運動

    全民造林背景與作法

    各方說法??

    屏東滿洲造林現場

    全民造林,毀了多少森林

    插曲: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土地

    ?

    第四章、馬政府種樹減碳之騙局

    京都議定書:空白的土地造林才能減碳

    花蓮瑞穗林道伐木造林

    苗栗山林的呼喚

    超過200億元的獎勵造林,留下的是什麼

    ?

    第五章、伐木養菇──我們吃掉多少森林

    台灣養菇產業鏈

    伐木──取得養菇材料

    伐木過程與伐木跡地

    碎木工廠

    太空包製造

    栽培與管理

    一年2300公頃森林消失的代價

    伐木的管理哪裡出了問題?

    解決之道

    小檔案:法定的山坡地是什麼

    ?

    第六章、限制伐木補償

    全國首創:屏東縣政府限制伐木政策

    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及造林回饋條例

    ?

    第三部:經濟林的再定位

    第七章、日本殖民遺物──黑心柳杉的故事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柳杉得了黑心病

    百年失敗

    8,000萬柳杉造林,何去何從

    ?

    第八章、熱帶雨林帶給台灣的訊號

    達邦樹.無聲的吶喊The Silent Scream of Tapang Tree

    台灣木材消費與自給率

    非法木材的管制

    企業和消費者的行動

    ?

    第九章、國產木材的前景

    FSC經濟林──台灣林業的重新定位與轉型

    台灣第一家FSC:正昌林業

    屏東永在林業

    8萬林農?台灣還有林產業嗎

    小檔案:國際森林認證(FSC)

    ?

    ?

    第十章、莫拉克風災與公共工程

    誰是山林破壞者

    山崩、土石流的歷史因素

    人定勝天的公共建設

    治山防災是永續錢坑

    從常態預算,變成天文數字的特別預算

    原住民遷村的傳統智慧

    減少不必要的工程,才是山林復育

    ?

    第四部:重生──山林復育之夢

    第十一章、生態學家和獵人的森林

    魯凱族:達巴里蘭的保育區

    天乙山的山林大夢

    獵人.生態學家.農人的森林

    ?

    第十二章、嘉義中埔──檳榔園變森林

    曹榮旭──讓森林自己長回來

    戴良彬──科技人向自然學習 ,中埔東興村的森林復育

    扭轉政府獎勵的方向

    小檔案: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

    ?

    第十三章、鎮西堡 ,與森林共存的原住民部落

    檜木神靈

    部落的光和影

    與森林共存的農業

    部落、社區參與山林的治理

    ?

    第十四章、台灣是森林小國?第4次森林調查解讀

    台灣有多少森林

    人均森林面積

    國有林、私有林占比

    闊葉樹、針葉樹等各種森林的比例

    生產木材的人工林有多少

    森林違規使用變農田有多少

    關鍵評論

    ?

    第十五章、山林的未來、公民的力量

    國土計劃能否建立新秩序

    保育體制──林務局與國家公園的定位

    山坡地的明智利用

    健全民主體制、守護山林

    ?





    前言



      之一




      這本書出版的機緣,是來自參政的挫敗。2016年,我推動了綠黨、社會民主黨共組聯盟,並代表參選不分區立委,大選結果得到308,000多張政黨票,沒有跨過5%的門檻,無緣進入國會;在此之前也拒絕了民進黨擔任不分區立委的邀請,選後,回顧了最想做的幾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要寫這本書,可以說,這是自己參政運動挫敗,所產生的意外動力。



      許多朋友總是問我,為什麼在環保運動這條路上堅持至今?



      在青少年和30歲之前,我沈迷於藝術創作,最常描繪的對象是樹木和田野,也只有在那裡,我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有一次在古寧頭雙鯉湖畔寫生結束前,把自己的畫作放在草地上,突然覺得色彩、紋理都無比的蒼白和貧乏,我那時明白,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形容大自然的美妙於億萬分之一。二方面,那段期間,常常眼睜睜看著描繪的對象消失,因此內心萌動著,是要持續這樣畫著遺照,或者為珍愛的大自然做點什麼?也許是這樣的初心吧!



      1993年,我和400年來許多漢人渡台的路徑類似,從金門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從一個只有木麻黃和少數原生植物的戰爭島嶼,來到熱帶邊緣的高雄,因為受到柴山保護運動的啟蒙,開始參與環保運動。至今,柴山和淺山地區最常見的樹木,例如圓盾狀的血桐葉,徽章般美麗的構樹葉,粗狀亮綠的姑婆芋,樹木與藤蔓交纏的熱帶海岸林,隨時散發著無比的生命力,仍然深深地吸引我。



      而這些善緣連結的起點,是因為我愛上了一個熱情的高雄女子──怡賢,20多年來我們相愛相知,讓我得以浸染南台灣熱情澎湃的人和土地,改變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支持著我從事社會運動,這是我和福爾摩莎最深的緣份。在思考辭去教職時,她就說:「要做,就要確認自己沒有為這個社會犧牲的感覺,如果有,那就表示還沒準備好。」



      30歲之後,我放下了畫筆從事環保運動;40歲那年,我辭去教職和高雄的一群伙伴創辦了地球公民協會。進入50歲之後,回望這20年來,有幸和愛鄉愛土的有識之士,為台灣的環境奮戰,在許多議題和場域深受許多師長的啟蒙和幫助,更有同儕和晚輩的協力同行,這份思情實在難以一一言表。寫這本書的心情,我想起了哪吒剔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故事,有點像是剝盡自己在這方面地所知交付社會,藉以感謝恩情,二方面,人生尚有許多大課題,想要自由自在地往下半輩子前行。



      台灣的森林、野生植物是浩瀚的綠海,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更是生活和洗滌心靈的良伴,我的夢想是:台灣的天然林獲得良好的保護,山區人們的產業、自然資源的利用得以與森林共存;都會鄉鎮裡的公園綠地打造成在地植物的森林;園藝店裡培育販售各種台灣原生植物,不必強調珍貴稀有;藝術家、文學家、花藝愛好者充分了解台灣植物之美,廣泛地創作,和土地建立起深刻的連結,也豐富美化人們的家居生活。



      而個人的小私心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實現一個夢想,重拾畫筆,畫一片森林,表達我的敬意。



      之二



      台灣的山地占國土面積七成,在越來越極端的氣候條件下,山崩土石流、洪災都成了新常態,2300萬人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山區聚落和原住民族的傳承發展都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2005年海棠颱風之後,我在台北坐上計程車,司機阿伯操著外省口音開口便罵:都是陳水扁啦!害我們被「水扁」得這麼慘!以前二位蔣總統時代都沒有可怕的土石流……。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我在南台灣的海邊、河岸、山區和聚落,看到數不清的漂流木;山區災民的流離死傷,原住民遷村之議沸騰。



      這是老天爺──氣候變遷的錯?或者誰之過?



      台灣島約在250萬年前浮出水面,屹立於太平洋,至今漫長的98%光陰是野生動植物的自然世界;直到舊石器時代,距今約5萬年前才開始有少數人類在海邊定居,7,000、8,000年前,現今原住民的祖先陸續來到,過著以採集、狩獵及自然農耕的生活,這是西方人眼中美麗之島、福爾摩莎的原型。



      四百多年前,漢人帶來了集約農耕文明、貨幣交易,荷蘭、鄭氏王朝帶來了專制政權,平原地區的開發從此展開;一百多年前,日本帝國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明,原住民族被武力征服,開啟大伐木時代;半世紀前,國府延續日本統治,加速了工業化的腳步,犧牲了山川土地、空氣,成就了經濟奇蹟。



      如果我們以自然史的時間尺度來看,這短暫的文明開拓史僅佔台灣島的萬分之一,但卻產生了滅絕式的影響力。



      我們歌頌著「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價值觀,視水、土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資源,在近半世紀水土災難之後,各種「永續工程」,則創造源源不斷的政商利益集團,不僅浪費公帑,也無助於減災。



      森林是水之源,平原地帶的農業灌溉、民生用水、工業用水都依賴它。砍伐原始森林付出的代價,幾乎難以彌補,要靠數個世紀的努力,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近年來山林復育似乎已成社會主流意識,但怎麼做並沒有簡單的答案。



      適逢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山林政策正在轉型,林務局也同時完成了第四次森林調查,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口,極需社會共同為無聲的山林和山區住民,一起思考出路。大伐木時代的歷史不應遺忘,傷痕應該努力撫平;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筆者並非歷史專家,這本書試圖以一個環保運動者的角度,側重於我所經歷的時代和親身參與事件,把與政府高度衝突的經驗,做一個梳理報告,希望影響更多人士對山林問題有系統化的了解,作為社會對話的基礎。



      兩年來,越寫越覺得自己的不足,好比在畫一幅畫,單是勾勒輪廓就困難重重,但回想起在演講的場合,許多人聽完後往往都熱切的說著:這些事情不是應該放入教科書,成為人民的通識嗎?於是就這樣繼續硬著頭皮寫下去。



      山林沒有簡單的答案,希望這本書,可以開啟台灣山林政策的新一波討論。

    ?




    其 他 著 作
    1. 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
    2. 山災地變人造孽:21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