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

世界是這樣思考的︰寫給所有人的全球哲學巡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5699
朱立安•巴吉尼
林宏濤
商周出版
2019年1月05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864775699
  • 叢書系列:哲學人
  • 規格:軟精裝 / 480頁 / 21 x 14.8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哲學人


  •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

    橫跨希臘、印度、日本、中國、伊斯蘭國度的哲學行腳,

    跟著哲學地圖走,尋思我們是怎麼理解事物怎麼認識世界怎麼看待自我,

    以及怎麼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哲學是走進世界的一扇窗,理解生命、自然及人類思想的工具

    我們可以在紫禁城的建築裡找到儒家思想的軌跡,在雅典市集裡看到亞里斯多德的生命價值,在巴黎左岸的個人日常中體驗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


    本書是一部世界哲學史選輯,以哲學的筆,速寫各地思考特徵。

    作者透過實地觀察與比較論述的方式,捕捉中國日常生活裡言必稱和諧、伊斯蘭世界抗拒俗世化、印度的生死輪迴、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為世界建構一個更完整的圖像與更客觀的理解。


    -------------------------------------------------------------------------------------


    ? 人類歷史有個無法解釋的奇妙之處,就是世界各地的哲學大約在同個時期繁盛。代表印度哲學的古奧義書,成書於西元前八至六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孔子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希臘蘇格拉底之前最知名的第一位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利斯」生於西元前六二四年;佛陀悉達多誕生於約西元前五六六至四八六年間。


    ? 哲學始於人的困惑,最重要的問題是「事物實際上是什麼?」以及「如何解釋事物的變化?」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後來就被稱作哲學。這些思考的前提在於人們逐漸認識到:事物並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現象往往不同於實在。哲學家們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問題,不同於以往那種神祕的視角。


    ? 早期哲學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影響了人們的信仰、思考問題和生活的方式。我們的文化會吸收哲學的世界觀、道德觀、生活目標,將之融入生活各層面。


    ? 在希臘時代,對人和科學的認識都是哲學的一部分。哲學要能解釋人類生命,也必須能解釋世界、自然及其後的一切。其實,我們的日常思考很多都是植基於豐富的哲學傳統。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人們會相信他們相信的事,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的知識與相信從何而來,而這些知識來源往往就是哲學傳統。



    ?


    ☆太棒了!這本書豐富我們的知識與心靈,是憤怒又危險的分裂年代所不可或缺。


    ──英國國教前愛丁堡主教暨知名作家Richard Holloway


    ☆引人入勝,深具啟發性。


    ──劍橋大學哲學教授Simon Blackburn,《文學評論雜誌》Literary Review


    ☆充滿吸引力、文筆洗鍊、帶有人道精神……在我們這個危機重重的年代,巴吉尼的自覺、敏銳,以及願意傾聽與學習有益的觀點,遠離了短視近利,邁向更有建設性的對話。


    ──劍橋大學希臘文化教授Tim Whitmarsh,《衛報》TheGuardian


    ☆巴吉尼的新書來得及時且非常重要……我會說,這是他至今最棒的作品。


    ──資深書評人、前布克小說獎評委Stuart Kelly,《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


    ☆啟迪人心、轉換視角、拓展思維,以博學又平易的導覽帶我們遊歷一趟世界哲學的美妙旅程。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作者Sarah Bakewell


    ☆這本書可以填滿智人的腦洞。


    ──《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對一門複雜領域絕妙又原創性的介紹,充滿個人觀察、事實論證,甚至娛樂性。值得一再品讀。


    ──藝術評論員與作家Marina Vaizey,英國藝術新聞網站TheArtsDesk




     





    ?

    導論


    前言? 從軸心時代到資訊時代的歷史概述


    ?


    第一部? 世界如何認知


    第一章:洞見


    第二章:言語道斷


    第三章:神學或哲學


    第四章:邏輯


    第五章:俗世理性


    第六章:實用主義


    第七章:傳統


    第八章:小結


    ?


    第二部? 世界如何存在


    第九章:時間


    第十章:業


    第十一章:空


    第十二章:自然主義


    第十三章:獨一性


    第十四章:化約主義


    第十五章:小結


    ?


    第三部? 在世界裡的我們是誰


    第十六章:無我


    第十七章:在關係中的自我


    第十八章:原子化的我


    第十九章:小結


    ?


    第四部? 世界如何生活


    第二十章:和諧


    第二十一章:德行


    第二十二章:道德典範


    第二十三章:解脫


    第二十四章:一彈指頃


    第二十五章:公平


    第二十六章:小結


    ?


    第五部? 總結的思考


    第二十七章:世界如何思考


    第二十八章:場域感


    原文注釋


    深入閱讀





    專文推薦


    全世界哲學思想的大織錦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陳瑞麟

    ?


    ??? 朱立安.巴吉尼是知名的「哲普作家」,他已經寫了很多暢銷全球的哲普書,例如《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這些書甚至不是純粹的「哲普書」,而是有別於學院哲學、具哲普風格、好讀又引人深思的哲學專著。現在,巴吉尼挑戰「世界哲學」,以他的寫作功力,可以想像這幅「世界哲學思想大織錦」的富麗堂皇……


    ??? 接到商周編輯寄來一疊厚厚的書稿之時,我很擔心不能如期讀完並寫出推薦專文。不過,打開書稿開始?讀之後,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巴吉尼的鮮活敘述拉著跑,彷彿在他的導遊下一起旅行世界各大文化,神遊古往今來的智慧結晶。這趟思想之旅,也讓我回想起研究生時代「苦讀」印度哲學的往事,當年似懂非懂、囫圇吞棗地嚥下的那些既陌生又奇怪的概念,油然浮上心頭……此番重新接觸印度哲學,卻令人驚豔無比,更不用說還有大篇幅的中國哲學,以及較陌生的日本哲學、伊斯蘭哲學、甚至非洲哲學、美洲與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思想等等。讀完後的思想飽足感,久久不散。


    ??? 第一章起,巴吉尼以他參與印度哲學會議的經歷開場,描述西方哲學訓練之下的他如何地坐立難安,會議冗長而拖時間,開幕歌頌高官政要,而且「任何談話都是在證明主講者的學識淵博,他們的主要任務似乎只是作為某個傳統哲學學派的傳聲筒。」更糟的是,「會議裡瀰漫著對於西方文化和哲學強烈的敵意,一方面是由於它明顯的缺點,另一方面則是它相對於印度文化的倨傲優越感」。巴吉尼描述他在這場會議中感受到的文化震撼,但是他並未馬上為西方哲學辯護,他設想「人們或許會以社會學角度去解釋印度哲學會議的這個特徵……但是這個觀點忽略了整個哲學的背景。」他相信,「如果我們要認真地把他們當成哲學家來看待,就必須探究他們的思考模式除了社會學的理由外,是否還有哲學上的理由。」第一章揭櫫的這種態度,構成了巴吉尼討論全球各大文化哲學的基調。


    ??? 以一種包容且同理的心態,這本書不僅摘錄、詮釋各大文化的經典文本與經典名言,還針對各文化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與思想的特徵,記錄自己親身接觸的經歷,並與當代的哲學研究者對話,加上針對不同文化哲學觀念的比較分析,而不只是同情地理解異文化觀念,還能真正欣賞那些看似奇特、怪異、荒謬的觀念,甚至為之辯護,更反過來反省西方哲學與西方文化中的問題,都是這本書引人入勝的因素──用白話來說:這本書實在既營養又好讀。


    ??? 對一本好書來說,寫作心態、技巧與策略只是部分因素,重點仍在於內涵。本書內容分成四大部分,分別對應了西方哲學傳統四個最基本的哲學議題。第一部分「世界如何認知」對應著知識論問題,「世界如何存在」對應著形上學問題,「在世界裡的我們是誰」對應著自我的問題,「世界如何生活」對應著倫理學問題。可是,不同的文化會採用不同的概念、問法、態度去回答那些問題。例如,對西方哲學來說,要認識真實世界不能透過直覺或信仰,但是對印度和伊斯蘭而言,後兩者才是認知世界的恰當管道。類似地,西方人重視個體性的自我,但是佛教卻強調「無我」,中國的儒家、日本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則強調「在關係中的我」。


    ??? 值得一提的是,巴吉尼並不是一昧區辨其他文化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觀念差異,他也十分關心差異中的共同目標和想法,例如「無我」並不是沒有自我,而是沒有一個獨立永存的、稱作「自我」的實體(靈魂)。在這一點,筆者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巴吉尼告訴我們在藏傳佛教中,「記憶、知識、信仰或所謂的人格」並不會透過轉世而延續,能延續的只是過去行為留下來的業習,事實上,這種「無我的自我觀」也在西方哲學、甚至當代神經科學中變成主流觀點。同樣地,在「世界如何生活」這一部分,巴吉尼比較了儒家和亞里斯多德的德性倫理學,發現他們在很多想法上互相呼應。類似的精彩比較不勝枚舉,筆者在此僅能點到為止,其他曼妙風光,就有待讀者自行領略。筆者想說的是: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哲普書」,還是一本「世界哲學」、「比較哲學」的導論書,卻完全沒有一般「導論書」的一板一眼。


    ??? 這本精彩好書之所以精彩,實在不能不歸功於譯者林宏濤的翻譯功力與學識底蘊。他不僅遊刃有餘地駕馭本書討論各大文化哲學中,層出不窮、令人眼花撩亂的觀念術語,還以大量的「譯按」為讀者補充中文的相關著作,沒有深厚的思想學術功力難以做到。甚至在一些作者缺乏批判的地方(例如談到中國政府在西方各大學成立的「孔子學院」),也以「譯按」提醒讀者留意。可以說,本書(中譯本)不僅是巴吉尼原著的忠實翻譯,還是譯者林宏濤增補後的優秀成果。


    ??? 筆者最後想特別提出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也許不在於作者以生花妙筆導覽各大文化的哲學思想,而在於本書最後一章「場域感」中提出的多重視角和使用多重視角的三種方法:第一,「把不同視角組合起來,以提供相較於單一視角更加豐富的資訊」;第二,以多重視角觀之,可以把種種難題「拆開來看」,從而更加客觀地理解它;第三,多重視角提醒我們「不管是理解世界或建構規範,都不會只有一種正當的方式。」讀者如果覺得有道理,何不「學而時習之」?


    ?


    ?






    其 他 著 作
    1. 哲學家是這樣思考的:讓人變得更理性、更聰明、更良善的十二個思考原則
    2.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關於自由意志的哲學思考
    3.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尋找生命意義的11堂哲學必修課(新版)
    4.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5.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