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臺灣民俗村和閩臺緣博物館為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816666
潘峰
崧燁文化
2018年12月21日
150.00  元
HK$ 135  






ISBN:9789576816666
  • 叢書系列:YZ(九州)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YZ(九州)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其他











      本書運用勒菲夫爾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徵體系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中國大陸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



      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複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單位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各自的主體性。

    ?


     





    代序�001

    前言�005



    緒論�009

    第一節 緣起�009

    第二節 研究方法�014

    一、田野工作的過程�014

    二、實地調查方法�16

    三、材料整理�17

    第三節 文化展演的理論研究:溯源、發展和當代轉向�020

    一、來自劇場的表演概念�020

    二、人類學的引進:劇場外的社會表演�022

    三、從「被看」轉向「看」:關注視覺體驗的文化展示研究�031

    四、一點思考�041

    第四節 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研究現狀和思考�043

    一、西方學者的研究取向�043

    二、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056

    三、大陸學者的研究偏重�062

    四、大陸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研究現狀的反思�066

    第五節 分析框架和章節安排�072



    第一章 「同根同源」的兩種展演�079

    第一節 經濟的維度:廈門臺灣民俗村�080

    一、臺商投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080

    二、旅遊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083

    三、潮流中:一個臺商的民俗村投資案例�084

    第二節 政治維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088

    一、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區」:泉州古城�088

    二、將「閩南文化」壓縮:閩臺緣博物館的緣起�091



    第二章 建造「同根」景觀�095

    第一節 再造:臺灣少數民族的建築符號�095

    一、旅遊市場的定位�096

    二、移植:從臺灣到大陸的「同根」文化�098

    三、大眾文化的形塑:扎根大陸的建築改造�102

    四、建造實踐:從照片到實體的文化雜糅�107

    第二節 再生產:「閩南紅磚厝」的建築符號�112

    一、尋找「同根」建築的依據�112

    二、紅磚厝作為「閩南特色」建築的代表�116

    三、紅磚厝符號的空間再生產�119



    第三章 展示物的表述�136

    第一節 直接表述:「緣」的物品分類�136

    一、「緣」成為展示主題136

    二、陳列設計的分類實踐�143

    三、物品擺放的「純潔化」敘事�150

    第二節 含蓄表述:「正宗」商品的「同根」展覽�153

    一、採購:選擇「熟知」的商品�154

    二、商品的「舞台」�156

    三、「正宗」中的「同根同源」�162

    四、消費背後:本土化行銷的策略�174



    第四章 空間實踐�177

    第一節 「權威空間」的角色「扮演」:

      博物館和參觀者的互動�177

    一、進入博物館空間�179

    二、「劇情」的發展:參觀和體驗�186

    三、聯想:在落下「帷幔」之時�200

    第二節 協商的舞台體驗:編導、舞者和觀眾的互動�205

    一、「觀眾想看什麼?」�205

    二、「看」和「被看」:舞台展現和觀眾想像�212

    三、「我們都是一家人」:觀眾與演員的空間互動�221

    四、協商的主體性�234



    結論與反思�236

    一、文化展演的同構性�236

    二、觀眾、演員和文化腳本�240

    參考文獻

    後記

    ?





    前言



      自1949年以來,兩岸關係一直是件大事。中國大陸「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提出,將過去強硬的武力手段轉向對柔性宣傳政策的傾斜。其中,建造兩岸關係的「同根同源」的人造景觀,成為對臺宣傳政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宣傳對臺政策的宏觀話語下,地方的城市規劃也在依據特殊的城市定位進行資源的協調。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分別從政治和經濟維度,展現了兩岸在社會、文化方面的諸多相似性,成為本書理解「同根同源」表徵體系的主要線索。我認為,在對臺宣傳的「宏大敘事」和臺商紛紛跨地域「市場經營」的大背景下,國家、專家學者、媒體、演員、參觀者以及各種展示物、情境等,共同上演了一出「社會戲劇」。



      本研究運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徵體系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和廈門的臺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本書試圖透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複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透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機構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徵結構當中,並透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他們各自的主體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採用參與和觀察與非結構訪談法相結合,進行跨地域的田野作業。研究視角延續文化表演研究的理論脈絡,並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相關成果作為討論的分析工具。書中將所有資料看作是一種建構的文本,並強調民族志文本的協商性——是各個研究主體在當時、當地共同建構的表演文本。與以往研究忽視演員、觀眾、文化腳本三者整體性不同,本書嘗試透過使用空間的概念,將三者整合在一個框架中,討論三者的互動關係。特別是關注兩點:一是知識、話語的權力是如何作用意義的編碼和解碼的雙向過程,二是演員和觀眾如何在空間實踐中達成意義的協商。



      全書內容包括緒論、概述、主體內容、結論四部分。首先是緒論部分,簡要介紹研究問題、相關理論回顧,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書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內容。第一章是概述部分,概述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案例的基本情況,包括地理位置,城市規劃的意圖,以及建設人造景觀的政治、經濟的宏觀背景。初步勾勒出「同根」話語作用下,不同社會歷史背景、城市技術安排、官方話語導向而共同形塑的社會結構。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論文的主體部分。章節安排採用列斐伏爾的理解空間和實踐空間的概念劃分。前兩章是理解空間的層面,討論人是如何透過專業知識有意識地控制空間,以主題化或系統化的方式整合空間。後一章(第四章)是實踐空間的層面,討論社會成員的表徵行為,是如何把各種理想融入到現實的空間改造和實踐當中。首先,第二章討論主題公園和博物館作為一種建築,是如何被建造成人造景觀,以表徵「同根同源」的社會空間。這一建造過程中,消費文化和意識形態是如何透過規劃、建築的專業化技術,將「同根同源」的話語附合在建築的各種符號上。第三章則討論展覽品的視覺形象是如何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空間中得以系統化表述。筆墨將集中在「同根同源」的話語如何透過展覽品的敘述,有條不紊地安排文字內容,以至形成一種貫徹前後、有序的交流文本。這一章討論諸如企業故事、傳說、陳列大綱等形式的文本,是如何經過「淨化動機」的展示設計,讓各種有不同符號組合成的物品在新的場域中變成「同根同源」展演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第二章論述視覺物的建造技術,那麼第三章論述的是,展示物的秩序化安排和系統化言說。第四章討論「同根同源」表徵體系的空間實踐層面,圍繞著觀眾、遊客透過在空間中以身體移動、視覺凝視的活動,帶來對符號解讀這一個持續不斷的認知過程。其中,主體的能動性被放置在一個互動的位置,是與編碼形成的知識結構、合法性制度之間的互動,最終在某種程度上達成意義的協商。最後是結論部分,歸納上述研究的要點,並對以往的理論研究做一點自己的思考。



      總而言之,本書透過兩處人造景觀(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的研究,提供一個以空間視角看待文化展演研究的地方性個案,展示了觀眾、演員、文化腳本在空間實踐過程中的相互關係。結論大致為以下幾點:一是兩處案例——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文化展演,都呈現出對「家國同構」價值觀的當代解讀和結構性移植。二是觀眾和演員的二分法可以用更靈活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概念進行替換。三是所有參與主體都具有能動性,他們用各自的行動(編碼�解碼)積極地參與到空間的實踐當中。一方面,話語建構的力量自上而下滲透到所有主體的各種行動中。另一方面,所有主體不是像傅柯、德波、布希亞等學者所說的被動教化和接受,而是透過自下而上的空間實踐,主動地迎接、再生產話語的意義。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