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微隱隱於鳳羽

微隱隱於鳳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872771
封新城
印刻
2019年1月15日
250.00  元
HK$ 212.5  






ISBN:9789863872771
  • 叢書系列:Smart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7 x 23 x 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mart


  • 旅遊 > 中國/香港 > 中國











      那個發明了「生活家」這個詞,創造「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新周刊》總編輯,而今在中國大陸西南角發現了一個最像台灣和日本的「微隱居祕境」。



      「找個地方躲起來」的首選之地

      唐風宋韻慢農莊 ?

      雲南鳳羽古國的藝術生活實踐

      他努力讓這裡的一切保持原來的生態,原來的面貌,但又發生內在質的變化。



      繼徐霞客之後,鳳羽第二次被發現

      東鄰蒼山,西傍羅坪山,只有一個出口

      一個詩人可以在大地寫詩的地方

      一個雜誌人可以在大地上排版的地方

      維繫濃厚情感與悠然情調的文化樂土、微隱烏托邦



      軟鄉村 × 酷農業 × 融藝術 × 慢生活



      「我覺得鄉村有不可觸碰和改變的部分,那種特殊的本地的氣息,那種安詳感。外來的人來到這裡,可以得到放鬆和舒適,得到能夠作夢的東西,不能用急速的商業化來撕裂這個氛圍,我們已經有過太多教訓了。」--封新城



      *同步收錄鳳羽人台灣文創行所見5處文旅實踐、日本鄉村振興10個典範



    本書特色




      ◎慢城農莊在雲南古鎮鳳羽的藝術生活實踐全記錄

      ◎中國農村重建新典範

    ?


     





    知停而後升

    繼徐霞客之後,四百年間,鳳羽第二次被發現

    封新城 我不是stop,我是stoup

    鳳羽九章

    時間樹上的鳳羽與世界

    瘋於野好過裝於朝

    「高級封」以前主編雜誌,現在主編自己的生活

    唐風宋韻 鳳羽古國

    ?

    發現鳳羽退到鳳羽

    下院和上院

    我的空中飛人鄰居

    蓋房子還得找八旬

    ?

    軟鄉村酷農業

    慢城物產 在鳳羽,山乾淨,水乾淨,空氣乾淨,最牛的是吃得乾淨

    愛物

    張發財 用視覺標準為封老爺和他的慢城農莊保駕護航

    陳代章 封老爺給他的定位是:鳳羽之星、白族之光

    附文:〈陳行長返鄉記〉

    阿紫香 我的家鄉叫鳳羽,那是我的世外桃源

    ?

    鄉愁與鄉愁公園

    雲南藝術學院《鳳羽古村落(大澗禱告村)調研勘測繪報》

    施懷基 用田野調查搶救鄉愁

    施文清 鄉土文化拾荒人

    鳳羽老照片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為鄉村振興來鳳羽現場辦公

    上海Urbaneer 都市工作群:地理再發現和文化再發現下的「壩子經濟」樣本

    ?

    融藝術慢生活

    退步堂裡的野心家

    葉永青 鄉村輓歌和我的田野美術教學

    周正昌 封老爺讓我把夏娃牛頓喬布斯的三個蘋果偷回鳳羽

    楊繼新 因為一頭黑陶牛,封老爺追去劍川認識他

    彭鋼和趙志明手繪鳳羽

    鳳羽鄉藝人

    ?

    柴扉門小是正門,佛堂村遠及天下

    李健 一年三次來鳳羽 / 孟非 封老爺的封面我來監製

    老沈 需要什麼儘管跟兄弟們說 / 封瀟瀟 老爸的隱蔽式江山

    作業本 一萬噸的白雲,那麼重 那麼輕—/ 陳宇 把辣椒種到洱海源頭

    于丹 老封在鳳羽撿回了半條命

    ?

    我們不走向世界,世界會走向我們

    猜想的彼岸與真實的對岸 鳳羽人台灣文創行

    日本鄉村振興的十個範本

    區念中 在鳳羽,我看見了歐洲鄉村的影子

    ?





    導讀



    我創建了它,它塑造了我




      2014 年10 月11 日,我向《新周刊》的主管部門──廣東省出版集團遞交了辭呈,辭去了包括做了19 年的執行總編等所有職務。



      辦完辭職,就想到了這本書──《自封新銳》,書名十年前就取好了,一直嚷嚷寫卻一直沒寫。這次再也沒藉口拖了,於是,坐下,開始盤點老封的上半場。



      一坐下來,眼前撲來很多個「封新城」──十七歲前那個生活在東北長白山區叫灣溝的小鎮的封新城;從東北小鎮橫穿半個中國到蘭州上大學的封新城;寫詩的封新城;畢業論文和吳小美教授聯名發表在《文學評論》的封新城;到電台做記者、去過老山前線採訪的封新城;得過「新長征突擊手」的封新城;得過首屆「中國新聞獎」的封新城;被區念中賞識從蘭州調到廣州的封新城;跟王志綱、竇文濤一起炒更的封新城;和柳傳志、王石們在電視裡給「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的封新城,「忙著造榜、整天給人發獎」的封新城;推出「大盤點」「新銳榜」「電視榜」,命名「飄一代」「她世紀」「第四城」「生活家」的封新城;幻想做大商人,卻只做了「觀點供應商」「視覺開發商」「資訊整合商」「傳媒運營商」的封新城,做《總編訪談錄》的封新城;只叫趙新先為老闆的封新城;把上司孫冕變成兄弟孫冕的封新城;離婚的封新城,再婚的封新城,兩個女兒終於見面的封新城;創辦《新周刊》的封新城,以及今天辭了總編職務又自封「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的封新城。



      這麼多「封新城」,其實只有兩個:叫本名「封新成」的封新城和創辦《新周刊》後更名為「封新城」的封新城;或者,寫詩的封新成和辦《新周刊》的封新城。



      是的,是《新周刊》讓我從「封新成」成為「封新城」。



      有句話讓我特別有感觸:「我們塑造我們創建的事物,然後由它們塑造我們。」



      《新周刊》和我,就是這種關係──我創建了它,它也塑造了我。換句話說,寫詩讓我有語感,做廣播讓我有對象感,而《新周刊》



      則磨練和成就了我一語中的的話題能力和命名能力。我足夠幸運,在三十出頭一腔熱血渾身創意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地遇到了創辦《新周刊》的機會。天時── 90 年代中期市場化傳媒的春動;地利──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人和──遇到了孫冕、傅沙、張海兒、陳若雲、馮博、楊子、劉玉英、謝立、周可、閻肖鋒、萬?卿、何樹青、周樺、朱坤、令狐磊、胡赳赳、陳豔濤、黃俊傑、蔣方舟、唐元鵬及劉新、曹萍等同道中人。



      我們自封為「新銳」,也示範「新銳」、發現「新銳」,更營造「新銳創領主流」的話語空間和價值評估體系。



      「新銳」,是《新周刊》和這班人的另一個logo;而「一本雜誌和一個時代的體溫」這句定位語則生動地勾勒了《新周刊》與國家、社會和時代的基本關係──感知它,記錄它,參與它,梳理它,命名它。



      刊如其人,人如其刊,人刊合一。十九年走來,最感欣慰的,不是那些過往的轟動和過癮,而是:縱有萬般誘惑和跌宕,內心總守護著一個律條──做一個有溫度、有價值觀的媒體。十九年了,《新周刊》,我,我的同事們,做到了。



      和世界上所有雜誌不同的是,《新周刊》沒有創刊號,而有「第零期」。與之首尾呼應,我面授機宜給繼任者何樹青的八字真經是──「無中生有,自說自話」。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創造你的話語場!」



      老封的上半場已然翻篇兒,上半場的最後一頁也是下半場的第一頁。



      下半場的老封要玩什麼?答案就在這本書的副題:從新銳榜爺到退步堂主。


    2016 年5 月29 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