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兩岸關係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兩岸關係定位與國際空間: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817496
祝捷
崧燁文化
2019年1月10日
250.00  元
HK$ 225  






ISBN:9789576817496
  • 叢書系列:YZ(九州)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YZ(九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國際/國防/外交 > 兩岸關係











      學者吳玉山指出:「要將兩岸互動的過程與未來發展來加以詮釋,第一步必然是尋找可以適用於兩岸關係的理論通則,然後利用理論通則的解釋和預測能力來分析兩岸關係。」然而,兩岸關係不僅有歷史遺留的問題與情結,也有現實帶來的衝突與糾葛,理論的言說相對於現實而言,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兩岸關係在世界歷史與現實中,竟無一成例可與之相比照,因而比較政治學中基於其他特定政治結構產生的理論模式,在解釋和預測兩岸關係時,總有若干缺陷存在。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了分析方法的多結構性,尤其是對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而言,更是如此。「主權爭議」是兩岸最根本的結。解開這個結,尋找到合適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模式以及臺灣有序參加國際活動問題的路徑,既需要政治人物的魄力和勇氣,也需要理論的智慧和助力。 2008年3月,臺灣政治局勢發生了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變化,而2008年至2012年的4年間,兩岸逐漸恢復並擴大事務性商談,並且向著「兩岸治理」的新結構邁進。2012年臺灣的民意再次肯定了這一變化,並為兩岸關係更加深入的和平發展提供了時間條件。在推動兩岸協商,從事務性商談向行政性商談、政治性商談發展,構建兩岸交往機制,最終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等問題上,兩岸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理論實驗的機會,這也是中華民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所必須獲取和抓住的戰略機遇。 本研究的任務,是為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迸行理論上的探討,並形成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建議方案,以期助益於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以及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


     





    緒論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範式:「策略定位」的研究範式

    三、研究方法:理論建構的方法

    四、結構安排



    第一章? 「承認爭議」: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問題意識

    一、「承認爭議」:「一中爭議」的自然衍生

    (一)兩岸的「一中爭議」

    (二)「一中爭議」與「承認爭議」的衍生

    二、「承認爭議」的表現形式

    (一)「承認爭議」在政治上的表現形式

    (二)「承認爭議」在法律上的表現形式

    (三)「承認爭議」在兩岸經貿往來上的表現形式

    (四)「承認爭議」在國際交往中的表現形式

    三、兩岸解決「承認爭議」的做法

    (一)「一國兩制」理論

    (二)兩會事務性商談機制

    (三)馬英九的「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



    第二章? 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描述

    一、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政策面和法制面描述

    (一)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政策面描述

    (二)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法制面描述

    二、臺灣學者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理論描述

    (一)主權理論的解釋

    (二)「分裂國家」(the Divided Country)理論的解釋

    (三)「臺灣主體性」理論的解釋

    三、大陸學者對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理論描述

    (一)黃嘉樹教授和王英津博士的「主權構成研究」

    (二)陳動教授基於占有理論的「一國兩區」論

    (三)朱松嶺教授基於宣告死亡制度的「中華民國宣告死亡」論

    (四)周葉中教授等基於治理理論的「兩岸治理」論



    第三章? 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基本思路

    一、兩岸有關政治問題的談判:觀點回顧

    (一)大陸方面有關政治談判議題的主張

    (二)臺灣有關政治談判議題的主張

    二、認識論基礎:「政治對立論」

    (一)「政治對立論」的主要內容

    (二)「政治對立論」的內涵

    三、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政治前提:「九二共識」

    (一)本體論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政治原則

    (二)方法論的「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的協商精神

    四、定位要素:議題化、階段化和共識化

    (一)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中各基本要素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

    (二)方法要素:「議題化」

    (三)路徑要素:「階段化」

    (四)結果要素:「共識化」



    第四章? 「兩岸」模式及其與其他定位模式的比較

    一、「兩岸」模式的提出及其涵義

    (一)兩岸動力系統及其對政治關係定位的影響

    (二)兩岸:從地理概念向政治概念的轉變

    (三)「兩岸」作為現階段政治關係定位模式的可行性

    二、「兩岸」模式的論證:基於主權理論的思考

    (一)主權概念的產生與主權的國內法化

    (二)兩岸「主權爭議」的理論根源:主權概念的國際法化

    (三)主權概念的回歸:「兩岸」「去主權化」的理論推演

    (四)「兩岸」作為政治關係定位模式的證成:基於對「不完全分裂國家」理論的批判

    (五)「兩岸」與「一國兩制」的關係

    三、「兩岸」模式的歷時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合法政府對叛亂團體」模式

    (二)「兩岸」模式與「中央對地方」模式

    (三)「兩岸」模式與「兩黨」模式

    四、「兩岸」模式的共時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兩會」模式

    (二)「兩岸」模式與「一國兩區」模式

    (三)「兩岸」模式與「主權-治權」模式

    五、「兩岸」模式的國際性比較

    (一)「兩岸」模式與歐洲一體化

    (二)「兩岸」模式與「分裂國家」

    (三)「兩岸」模式與西方國家中央政府處理地方分離主義做法的比較研究



    第五章? 兩岸政治關係定位與臺灣參加國際活動的關係

    一、從「外交鏖戰」到「外交休兵」:臺灣參加國際空間中的兩岸攻防

    (一)「漢賊不兩立」時期的兩岸攻防

    (二)「總體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三)「務實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四)「後務實外交」時期的兩岸攻防

    (五)「外交休兵」與「攻防」範式的修正

    二、臺灣在國際空間的存在方式

    (一)作為「國家」的存在方式

    (二)符合國際組織規則的存在方式

    (三)保持「實質關係」的存在方式

    (四)司法的存在方式

    (五)民間團體的存在方式

    三、兩岸政治關係定位的思路在臺灣參加國際空間問題中的運用

    (一)臺灣參加國際空間的主要問題

    (二)本體論上的關係:階段化

    (三)方法論上的關係:議題化



    第六章? 臺灣參加國際組織的策略及因應

    一、不對稱博奕與策略定位範式

    (一)不對稱博弈和「策略」定位範式的釋出

    (二)臺灣學者所總結的「策略」

    二、臺灣參加國際組織策略的展開——以臺灣申請參與WHO�WHA活動為例

    (一)主體策略:從「一國」到「兩體」

    (二)議題策略:從「權力」到「權利」

    (三)行為策略:從「加入」到「參與」

    三、大陸的因應策略

    (一)因應「主體策略」:定型「中華臺北」

    (二)因應「權利策略」:開放臺灣同胞維護自身利益的制度空間

    (三)因應「參與策略」:超越參加國際組織的政治目的



    第七章? 「兩岸」模式下臺灣有序參加國際空間的問題

    一、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與臺灣有序參加國際空間問題

    (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內涵

    (二)兩岸原則:「中華民族認同」的邏輯結果

    (三)功能原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必然要求

    (四)制度原則:法理共識的外在形態

    (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與臺灣有序參加國際空間

    二、涉及臺灣的國際法律文件及其在臺灣有序參加國際空間問題中的作用研究

    (一)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涉臺國際法律文件

    (二)「舊金山和約」(1951年)和「中日和平條約」(1952年)

    (三)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1年)

    (四)中國與美國、日本的關係文件

    (五)臺灣有序參加國際空間的法律邏輯

    三、兩岸應對共處一個國際組織的問題及其解決:以WTO為例

    (一)兩岸在WTO內的攻防

    (二)臺灣在WTO內的地位及兩岸在WTO內的相互關係

    (三)兩岸共處一個國際組織的機制構建:WTO的經驗與不足

    四、臺灣有序參與國際空間機制的構建

    (一)指導思想: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思路的運用

    (二)模式選擇:國際法允許下的參加與制度性協商

    (三)制度設計:與兩會事務性商談機制的銜接



    參考文獻

    後記

    版權



    ?









      臺灣學者吳玉山指出:「要將兩岸互動的過程與未來發展來加以詮釋,第一步必然是尋找可以適用於兩岸關係的理論通則,然後利用理論通則的解釋和預測能力來分析兩岸關係。」[1] 然而,兩岸關係不僅有歷史遺留的問題與情結,也有現實帶來的衝突與糾葛,理論的言說相對於現實而言,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兩岸關係在世界歷史與現實中,竟無一成例可與之相比照,因而比較政治學中基於其他特定政治結構產生的理論模式,在解釋和預測兩岸關係時,總有若干缺陷存在。[2] 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決定了分析方法的多結構性,尤其是對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而言,更是如此。「主權爭議」是兩岸最根本的結。[3] 解開這個結,尋找到合適的兩岸政治關係定位模式以及臺灣有序參加國際活動問題的路徑,既需要政治人物的魄力和勇氣,也需要理論的智慧和助力。



      2008年3月,臺灣政治局勢發生了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變化,而2008年至2012年的4年間,兩岸逐漸恢復並擴大事務性商談,並且向著「兩岸治理」的新結構邁進。[4] 2012年臺灣的民意再次肯定了這一變化,並為兩岸關係更加深入的和平發展提供了時間條件。在推動兩岸協商,從事務性商談向行政性商談、政治性商談發展,構建兩岸交往機制,最終解決兩岸政治定位等問題上,兩岸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理論實驗的機會,這也是中華民族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所必須獲取和抓住的戰略機遇。



      本研究的任務,是為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和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迸行理論上的探討,並形成具有實現可能性的建議方案,以期助益於解決兩岸政治關係定位以及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問題。

    ?




    其 他 著 作
    1. 大陸建構兩岸和平發展的法律體制研究
    2. 大陸對兩岸關係發展之相關法學基礎:兩岸關係的法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