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

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057387
高千惠
典藏藝術家庭
2019年3月15日
160.00  元
HK$ 144  






ISBN:9789579057387
  • 叢書系列:Critique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ritique


  •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這是一本有關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書,也是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的移動式視覺對話。



      藝術社會,到底是由什麼標籤群張貼而成?當代藝術生產線上,是哪些進行中的論述與創作模式,形塑出21世紀的藝術移動地圖?



      作者以圖文參照的文本描繪,視「藝術家」與其生產環境為一種生命鏈,進而陳述當代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生產路徑,並勾勒進行中的視覺文化之當代性與地域性。同時以展覽理念與作品方案作為視覺性的示意藍圖,提出「生產環境空間的位移」、「改變社會的藝術聲量」、「未來檔案的歷史生產」,以及具對話性質的「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系列,作為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發生與實踐路徑圖。

    ?


     





    自序�暫時停工

    導讀�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兼主任 林徐達



    PART I?? ?生產環境空間的位移

    CHAPTER 1 生產線的轉向與再現


    藝術家作為發電機

    藝術家的工作彈道

    妥製生產的主權之爭

    非物質性的生產空間



    CHAPTER 2 教學行動作為協同生產

    技藝承傳的集成見證

    「摹」與「模」的圖像化生產

    「類型化」與「檔案化」的協同生產

    協同創作的精神異化問題

    從藝術養成之道到入世之道

    ?

    CHAPTER 3 流動創作與遊牧生態


    藝術遊民的誕生

    藝術贊助者的出現

    所羅門之屋的駐訪

    據點對話的創作型態

    跨文化遊牧的實踐與立場

    景觀美學的延異生產



    PART II. 改變社會的藝術聲量

    CHAPTER 4 社會化中的身體機制轉向


    身體作為個人與社會的導體

    約制行為的挑釁與建制

    當行為展演進入文化機制

    展演製造下的身體輕重問題

    當身體機制遇見藝術機制



    CHAPTER 5 社會事件作為創作材料

    新聞事件作為美學材料

    古典碑記的新聞描繪

    揭發醜聞的新聞描繪

    抒情浪漫的新聞描繪

    人群與街壘,非慣例的藝術野宴

    社會運動延異出的藝術實踐

    從爭議中誕生的事件作品

    ?? ?

    CHAPTER 6 設計作為理想社會的處方


    普羅米修斯式的設計行動

    生態藝術介入社會行動

    共同生活的想像與實踐

    立場的設計與設計的立場

    社造型的異質空間生產

    生態進駐展覽機制的生產



    PART III. 未來檔案的歷史生產

    CHAPTER 7 檔案作為焦慮年代的資訊補遺

    進入檔案化的藝術社會

    後國際主義的誕生

    未來的藝術史挑戰

    後真相年代的圖像化生產

    考古與返魅的藝術實踐



    CHAPTER 8 地誌作為全球現實主義的路徑

    卡夫卡式的邊界意識

    憤怒的帝國文化內戰

    蒼茫地帶的現實與想像

    文件歷史的廢黜景觀

    文化根莖論的三種狀態



    CHAPTER 9 想像作為主體重生的戰鬥力

    從藝術家的前生命史出發

    藝術作為身心力學的行動

    屬於時間與意志的角力之作

    作為戰鬥與保存的終極生產

    非關美學的精神修護實踐

    我之為我的主體重生想像

    PART IV.?? ?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

    前進不前進──唯物史觀的內在衝突

    夕陽山外山──總體概念的區域文化生產

    有閒與無產──當代藝術如何被生產?

    匱乏與氾濫──當代藝術知識的生產危機

    互酬與交易──藝術經濟本質與藝術社會本質的辨明

    創新與革命──從市場年代看社會化的藝術生產

    馴化與異化──從人類學看反社會化的藝術生產

    神聖與世俗──信念集氣的共享行為之生產與流失

    解放與歡娛──異化的狂歡理論與變質的文娛創意活動)

    軟硬的說書──「全民發笑」與「另翼表述」的故事生產

    資本主義下──當代藝術家的社會風險與藝術風險

    小調的反叛──當公共精神變成左翼藝術的情調

    「補前」與「補後」──有助與無助的藝術生存狀態

    附錄

    第三世界的建築物主義

    重視古典力,讓歐美更懂創新

    豐年祭不容賤賣!



    ?





    自序



    暫時停工




      藝術社會,到底是由什麼標籤群張貼而成?當代藝術生產線上,是那些進行中的論述與創作模式,形塑出21世紀的藝術移動地圖?沒有製作成影像的條件,本書遂選擇一種四格漫畫式的文本規劃,以展覽理念與作品方案作為視覺性的示意藍圖,提出「生產環境空間的位移」、「改變社會的藝術聲量」、「未來檔案的歷史生產」,以及具對話性質的「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系列,作為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發生與實踐路徑圖。



      作為文化生產一支的當代藝術生產線,已使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產生更緊密的關係。進入21世紀,新媒體與新傳播模式的介入,促使藝術生產模式從後工業年代過渡到後真相年代,同時也出現與過去製造模式不同的新教導主義(didacticism)。透過文字與圖像的雙重力量,由展覽群所串連出的新教導主義,成為一種具有輪廓的「當代性」。不論是藉考古、返魅或創新的手段,具宣播、教導或啟蒙意識的藝術生產,以前衛之名而成為一種年代藝術肖像。



      展覽作為美學與社會訊息的所在,使當代藝術生產過程的他律性逐漸大於自律性。在創作(create)與製造(produce)之間,藝術生產線的異化狀態並沒有比工業革命時代更溫柔,反而在展覽機制與市場機制下,出現更大的階層斷裂。藝壇出現資本者與勞動者、行政服務者與資源支配者等層科機制,使藝術社會的現實性不再是人類社會學的例外。它與所有群體社會一樣,以尋求認同與差異的焦慮作為演進的動能。在展覽生產過程中,最被愛恨交織的擾動巨靈──已入侵舊有認知世界方式的傳播系統,逐漸主宰活動或事件的發展命運。一些訊息被忽略、一些訊息被誇大,但也使當代藝術進入維基百科式的登錄狀態,隨時可修正、隨地可補遺。



      從展覽與創作閱讀當代藝術的生產模式,以及藝術與社會的異化關係,除了可觀察藝術社會學的轉向,也能參照出當代人面對世界的態度。沿自《藝術──以XX之名》、《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三本前書對藝術生態探討,《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一書,再從藝術人類學與社會學出發,以當代藝術生產模式與藝術精神異化的引例,試圖勾勒跨世紀以來,處於轉向中的藝術倫理狀態與藝術生產文化,以便形塑正在進行中的藝術生產社會學。



      此書原始發想,即以看得見的展覽與創作,作為看不見的當代藝術生產狀態之顯影。自2010年至2012年間,便曾以〈閱讀藝術方案〉(In Case of Art Project)為架構,以當代發生中的展覽理念或另類藝術實踐模式為實例,發表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的《藝術認證》,試圖陳述當下藝術觀念的衍變,以及展案與其他社會領域的互動關係。首篇即為〈後工廠化的藝術生產線:一個有關「認識當代藝術家」的文物展案〉。2012年之後,延續此概念,自行觀察與分析了正在進行中的藝術行動案例,開始以獨立作業方式,有計劃地抽空分段書寫。



      如此持續進行中的書寫,猶如行走於沒有終點的曲折之徑,柳暗未必花明,過了一村還有一村。它一直有一些纏耳之聲出現:高等藝術學府,究竟要生產那一類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工作者究竟要傳播那一些人文訊息給大眾?在技藝、潮流、話術之外,作為精神性的文化產物,藝術能否真的脫離唯物生產中的機制箝制,成為一種日常的、自由的、自足的一種活動?或是,藝術作為一種人類行為,是否已因演化而出現質變?因為無法以一種固定理論詮釋當代藝術介入社會的模式與其生產意義,遂在透過文化論述與創作理論的對話中,逐漸發展出一種以抽象文字與具體視覺生產互為參照、影像互為交疊的編寫方式。



      以文本和案例交疊的方式,本書規劃出四個相關單元。第一單元「生產環境空間的位移」,以藝術家作為發電機的案例,提出〈生產線的轉向與再現〉、〈教學行動作為協同生產〉、〈流動創作與游牧生態〉三大創作生產狀態下的藝術實踐。第二單元「改變社會的藝術聲量」,以藝術介入社會的案例,提出〈社會化中的身體機制轉向〉、〈社會事件作為創作材料〉、〈設計作為理想社會的處方〉等不同烏托邦思維與具差異的傳播模式。第三單元「未來檔案的歷史生產」,以千禧年以來的國際大展與地誌思潮為起手勢,分述〈檔案作為焦慮年代的資訊補遺〉、〈地誌作為全球現實主義的路徑〉、〈想像作為主體重生的戰鬥力〉三種有關國際性、地域性與個人化的藝術實踐。第四單元〈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為13篇有關藝術與文化的對論,是從唯物史觀的內在衝突、總體概念的區域文化生產、藝術經濟本質與藝術社會本質的辨明、反社會化的藝術生產等角度,探討當代藝術如何被生產、當代藝術家的社會風險與藝術風險,以及當代藝術知識的生產危機等議題。



      在視覺實踐部分,本書主要以2010年至2018年間所接觸的案例為引證,因而也折射出個人近年介入藝術展覽與閱看作品的接觸路徑。我手寫我視,這些引例背後,有個人行走於歐美、亞洲的觀展經歷,而臺灣當代藝術的比重逐漸加重,或許與2011至2018年間,相繼客座於臺灣藝術學府有關。至於「藝術現象的生產風險」系列,是2014至2016年曾在《今藝術》開啟〈人間對話錄〉專欄,與文化論者南方朔先生進行當代文化生產的觀察與對話。生產過程為南方朔先生口述,筆者再予以整理書寫。在保守與激進之間,此13篇對談所涉的議題與申論立場多元而分裂,但它們非旨於對當代藝術進行見證或批評,而是希望透過視野的差異,揭示當代藝術生產路線背後的社會因素與文化現象。
      作為一本試圖以視覺化文本,描繪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之書」,全書所環繞的是「創作者」的生命、生存與生活狀態,與其不同的面世態度。此狀態可視為一種「未終結的過去進行式」──它從未拋棄過去式,也從未達到完成式。如果這長達六年的增增補補、刪刪改改、拆拆搭搭的書寫工程,能在暫時停工之際提出一個藝術生產特質,乃是它與其他物質生產,其背後無法以現實報酬率估算的不確定價值,恰恰成為一種致命的生產吸引力。最後,在描繪藝術家處境與社會需求的動態之餘,有關藝術方案與作品展例的提出,所欲呈現的不僅是藝術社會種種內外部的對話模式,還希驥能形構「今日的藝術,何以變成如此模樣?」的文化脈絡。




    其 他 著 作
    1. 抵抗的原力: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的源起
    2. 爐邊生藝:現代化邊緣的女性藝術故事
    3. 二○二三橫山書藝雙年展: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
    4. 模糊時尚:楊子強作品(中英對照)
    5. 出界 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意識、物質、身體、文化、政治想像的時空旅誌
    6. 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
    7. 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
    8. 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
    9. 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
    10. 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