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序
生命走的是曲線邏輯——少即是多,蘊含著強大的解放力量
少即是多?什麼?這是《艾莉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裡的算術嗎?
「再多喝點茶,」三月兔向艾莉絲說。
「我都還沒喝呢。」艾莉絲不悅地答道。「所以我沒辦法再多喝點。」
「妳是?,妳沒辦法少喝點。」兔子說;「如果妳還沒喝的話,再多喝點是很容易的。」
或者這是巫術的語言?
「優即劣,劣即優……」
若是從直線邏輯或數學的標準來看,答案很簡單:一派胡言。然而,讓人憂喜參半的是,生命不是直線邏輯所能包納;生命走的是曲線邏輯,老是把事情翻來覆去的,而且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整個顛倒過來。
和平主義者變成好戰份子。
自由鬥士變成獨裁者。
福惠變成詛咒。
省力的工具變成難以忍受的負擔。
幫助變成阻力。
多變成少。
我是經濟學者,很幸運能在多年前便有此體會。(當時不算是幸運,因為有很多人當我是瘋子!)我的體會是:萬物都是有限的,但有些不是那麼有限。任何思想體系若自認無所侷限,必將表現出明顯的限制。物質主義及其子嗣——現代經濟學——便是自認無所侷限,而且就算認知到侷限也不能做些什麼。這是可怕的地方。自我設限、自我節制、知所侷限——這是賦予生命、保護生命的動力。我們所需要的新經濟學必將基於以下的認知:
經濟發展只能「到某種程度」;
生命只能複雜「到某種程度」;
追求效率或生產力只能「到某種程度」;
使用無法再利用的資源只能「到某種程度」;
完整人性對細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種程度」;
以「科學方法」代替一般常識只能「到某種程度」;
以及種種的種種。要記住,這些「程度」可都比一般人所想的要保守許多。
是的,新經濟學乃是真切的「限制法則」——實際上就是「解放法則」。
當時是一九五五年二月,我以佛說作結:「願眾生喜樂。」如今,眾生都不太快樂。
直線邏輯簡單明快,電腦是個中能手。就人類而言,最有邏輯觀念的是小孩子:他們可說是精確的邏輯動物。「多就是多,少就是少」——說了就算。當我們長大了、 成熟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熟的!),我們便能超越直線邏輯;這並不是要?棄此等邏輯,而是要讓它適得其所。然後我們會發現,少可能是多——的確,少就是多,因為美國人的平均消費量是印度人的五十倍。
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東拉西扯的呢?那是因為直線邏輯正要鳩佔鵲巢、登堂入室。我們的生活內容大部分是個人關係和超個人關係所交織而成的。「個人」指的是我們和丈夫、妻子、小孩、親戚、朋友、同事的關係;「超個人」指的是我們和意圖、目標、渴求、理想、權力、上帝的關係。邏輯對我們的個人與超個人關係沒什麼幫助,但是對我們的物質關係而言仍是不可或缺——如何在這不確定的世界裡得到些許物質上的安全感。
邏輯有兩種。其一是直線邏輯,我們賴以維生。其二為曲線邏輯,事物因之皆得「度量」,否則便將適得其反,此邏輯是我們賴以維繫生命的價值。
一時之間,少真的是多了。
生命中沒有比發現(我在這裡所說的)曲線邏輯更美妙的事了。少即是多,其中蘊含強大的解放力量。需求越少,憂慮越少;憂慮越少,個人及超個人關係就會越好。不用加入瘋狂的爭奪大戰,不必賺許多錢。煙草若要課稅,而如果你不需要煙草——那又與你何干?
人生在世並不是要來盡可能地消費。生命的道理很簡單,像是:
己之所欲,務施於人;
愛鄰如己;
別讓美好事物溜走。
何必拐彎抹角?這就是生命之道。多就是多,此乃路障。少即是多,聽來怪異,卻是明路。我們?正需要的非常少,只要有心,沒有不能滿足的——這有賴我們內在的認知。
此書編者為我們每一個人做了一件美妙的事。這本文選告訴我們,如遵循自求簡樸的原則,我們會擁有最美好的生活。
◎修馬克(E. F. Schumacher,《小即是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