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2806
聯經出版公司
2019年4月02日
130.00 元
HK$ 11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0852806
叢書系列:
聯經評論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聯經評論
分
類
人文史地
>
概論
同
類
書
推
薦
取火:打火的歷史和文化
取火:打火的歷史和文化
跨領域人文素養閱讀,讀這本就對了!(套書共二冊)
歷史是一雙靴子
影像與歷史: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國家理性與優良政體:關於「中國問題」的「中國意識」
政體與文明--立國•立憲•立教•立人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二版)
黑暗時代群像(第二版)
中朝疆界與民族: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為中心
內
容
簡
介
五四一百週年,回顧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
51位學者,從文學、思想、文體、人物等角度,重看五四及其影響。
「五四」一百週年,從各種角度來解析「五四」及其影響,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有所回顧和反省。
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於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五四」發生一百年後,除了學術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會中的「五四」記憶已湮沒於時間之河中。與此同時,權力當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視,恰恰顯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跡──「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潛能反而被埋沒了。
「五四」的意義不應僅止於此。「五四」不遠,卻已有考掘的必要。《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邀請51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於不同面相揭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
《五四@100》以眾聲喧嘩的形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回望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盪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
?
目
錄
王德威、宋明煒 編者序言
陳思和 士的精神•先鋒文化•百年「五四」
王汎森 兩個五四,及其影響
陳平原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
王德威 沒有五四,何來晚清?
陳建華 「共和」話語
王風 思想革命
戴燕 新文學與舊傳統
楊貞德 學理、主義和現實社會──再探「問題與主義」論辯
彭小妍 五四的反啟蒙:人生哲學與唯情
應磊 現代覺音
石井剛 《國故》月刊──夭折的「古學復興」
季進 重估《學衡》
楊揚 南北五四不同論──對上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價值建構的一個思考
胡曉真 發現文字,想像歌聲:五四學人對非漢族民歌及其歷史傳述之研究的當代意涵
楊聯芬 「新女性」的誕生
濱田麻矢 五四與女學生
梅家玲 發現青少年,想像新國家
張歷君 五四青年的「自殺之道」
雷祥麟 隱形的賽先生──以「性事實」的歷史為例
李奭學 白話文
季劍青 文學
鄭毓瑜 詩國革命
邱怡瑄 執?的低音──舊詩文中的五四運動
夏小雨 新生的老鴉
吳盛青 「我願把我的靈魂浸入在你的靈魂裡」:五四情書
李孝悌 粉墨登場的五四新文化
王璞 靈感(煙士披里純)
葛兆光 愛恨糾纏的那個日本──對「五四」之前的一個觀察
陳婧裬 希臘的陽光
傅光明 兩個「狂飆」中的莎士比亞
馬筱璐 被轉述的俄羅斯文學
陳相因 不瘋魔,不成活:「以俄為師」──被錨定的現代性
林晨 歐戰
高嘉謙 刀刻與戰士:魯迅在南洋的木刻與雜文遺產
陳國球 香港的「五四」與「新、舊文化」
潘光哲 「五四」與台灣
黃克武 嚴復與五四:中國現代性的內在張力
彭春凌 康有為:聖人的隱退
夏曉虹 五四期間的梁啟超
涂航 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與中國現代美學的起源
錢理群 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郜元寶 一份剪報,兩個時代
張麗華 傳奇者流,源蓋出於志怪?──陳寅恪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對話
李浴洋 另一種「新青年」:「五四」前後的馮友蘭
肖鐵 「我就是群眾;群眾就是我」:五四時期朱謙之的自我書寫和革命想像
張新穎 沈從文與五四
袁一丹 五四:「文化」還是「武化」?
蔣漢陽 五四遺事•《戲劇春秋》
黃英哲 「五四」在台灣的實踐──魏建功與光復後台灣的國語運動
陳曉明 鄉土農民的「麻木」與「醒覺」──從魯迅到賈平凹的難題
宋明煒 回到未來:五四與科幻
?
序
編者序言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五四」的意義堪稱空前絕後。這不僅因為「五四」所引爆的政治、外交角力為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帶來深遠影響,也因為「五四」觸發了範圍廣泛的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啟蒙與革命,人權與國權,語言與文學……,種種話題充滿問題性與爭議性,至今仍是思想文化界論證的焦點。更重要的,「五四」所召喚的「情感結構」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成為我們想像或辯證中國現代性的標竿。
「五四」背後,思想革命、文化嬗變、政治行動接踵而來,其間湧現出改變中國人書寫、言說、經驗與理想的種種企劃:啟蒙和反啟蒙、問題與主義、政治與文學、國故與新潮……論爭不絕。如何定義現代、怎樣對待傳統,諸種言說、衝突此起彼落,難有定論,繼起的對話或辯難則籠罩了整個二十世紀,以迄至今。
「五四」的輝煌又伴隨著失落──幾乎少有「五四」知識分子,以為「五四」是一場勝利。恰恰相反,「五四」的任務,無論基於哪一個出發點,都仍需要不斷地被後來者接力,每一次回到「五四」的努力,卻似乎最終總是帶來更悲涼的落寞。「五四的憂鬱」成為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
「五四」發生一百年後,除了學術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會中的「五四」記憶已經隨時間而湮沒。與此同時,權力當局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視,恰恰顯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跡──「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潛能反而被埋沒了。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第一次學生運動在海峽對岸已經被物化為愛國樣板,在海峽此岸則被異化為域外故事。又或者,規範的歷史敘事面對這一場歧異重重的事件,只能給出一個最簡單的意義歸納,如官樣文章那樣,在敘事上不需爭論,在思想上也「著無庸議」。
但我們認為「五四」的意義不應僅止於此。「五四」離開我們不遠,卻已有考掘學的必要。我們編輯這一本小書,無意給予「五四」全景的描述、抑或整體的重構。我們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各抒己見,毋寧說是重新打開「五四」的問題性與論爭性。我們認為,發生在百年前的運動和我們的時代仍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希望通過具體的形象、同情的理解重新讓這段歷史活過來。
本書旨在回顧文化史、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這三者息息相關,構成「五四」論述和想像的基礎,以此觸動種種社會實踐,乃至革命。在「五四」一百週年之際,本書邀請五十一位學者,從各種角度來回顧「五四」及其影響,包括「五四」時期提出的問題、新文學運動中出現的文體、「五四」時期具有影響的人物等。每一位撰稿人都根據一個話題撰寫兩千至三千字短文,風格不拘,旨在以小觀大,對「五四」以來的文學、歷史、思想有所回顧和反省。
本書所呈現眾聲喧嘩的形式其實有意呼應「五四」精神:各抒己見,自由表達。編輯體例雖不能夠無所不包,但盡量保持寬容的態度。對讀者而言,我們期待的是,假如這些文章能夠引起一些思考,觸類旁通,並進一步理解「五四」在今天的意義,或許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五四」已經一百年了。回顧過去這一百年中國與華語世界動蕩不安,我們見證種種最好與最壞的可能。回顧「五四」,我們理解我們所處的位置未必不同於「五四」:吶喊與徬徨,激情與幻滅,神話「五四」與否想「五四」,相互糾纏,導入下一輪的思考與行動。而這種辯證過程直指「歷史的不安」,也正是一百年前激發一個世代知識分子與革命者的動能。
當我們重新回到「五四」的現場,我們或許發現,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事不關己的位置,讓我們能夠從容觀賞「五四」傳奇。「五四」未完,它的成敗到今天仍在刺痛生活在麻木、順從、不安、失落了理想的種種情境中的我們。「五四」未完,因為那不是過去的歷史,更是未來的歷史。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