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不完美的完美
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lfred Adler)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名為魯道夫斯海姆的小鎮。他從小就因為患有佝僂病而身體虛弱,導致他無法和一般孩童一樣跑跳自如,這也讓阿德勒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在歷經種種磨難之後,他決定成為一名醫師。阿德勒曾說:「我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亡的恐懼,和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到的憤怒。」這些幼年經驗使他強調早期記憶對個體心理的重要影響,亦成為他日後創立個體心理學的重要養分。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派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將人視為天生的社會動物,並提出「創造性自我」,將人視為最小單位。阿德勒亦是認知取向的先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進而影響人類的行為。由此而發展的短期成長模式,可以運用的對象、型態範圍極廣,對於日後的諮商學派影響巨大,建立的「學校心理衛生中心」更相當於現在的學校諮商中心。
當然,距今已逝世八十多年的阿德勒,其所提出的理論有許多早已不合時宜。例如,阿德勒認為同性戀與賣淫和犯罪一樣,將這些行為皆放在「失敗的生活表現方式」之中。但是,不可否認的,阿德勒的許多觀念和想法仍深深影響至今的心理學界,甚至是一般大眾。就像本書,阿德勒提出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課題──職業、交際和性別。再針對家庭、教育、青春期、犯罪、職業、社會、婚姻等各種問題,提出疑惑與解答。阿德勒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正是因為這樣的遺憾和殘缺,才成就了人類不斷進化變遷的可能性。
?
編譯小組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