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涅槃之旅:一場最深情的生死追問

涅槃之旅:一場最深情的生死追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78107
胡軍軍
時報出版
2019年7月16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571378107
  • 叢書系列:生活文化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文化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人,有生,就有死。

      我們面對生死,總是備感錯愕與無助。

      如何用一種明亮的態度談死亡,不再忌諱、逃避及恐懼,

      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不懂死之意義,又怎會感涕生之珍貴?

      以最深情的生死追問,帶領讀者一窺涅槃殿堂,並以涅槃畫像引導讀者進入無常的世界!



      參究生命真相,引領生死開闊

      死要死得從容,生要生得雋美


    ?

      本書由胡軍軍與林谷芳、首愚法師、繼程法師、寬謙法師、鄭振煌、李光弘、陳嘉映、明就仁波切、林清玄、成慶、濟群法師、柴中建等,分別以採訪、專文形式,與讀者一起探究生死和涅槃的終極意義,以及豐富而細緻的生死思辨。

    ?

      •我渴望生命的每一個當下湛然明亮。涅槃之路雖然遙遠,好在有了耕耘的起點。

      •一切的執著終將過去,一切的繁複將歸為簡單,我將不再是我,世界也不再是世界。

      •我竟然與古代的石窟藝術家們心靈相通,似乎回到童年清朗的視線,客塵煩惱褪去一層。

      •一個藝術家的觀念在宇宙萬法裡何其微不足道,一個個體生命的悲喜榮辱更是夢幻泡影。

    ?


     





    序言 指月涅槃——林谷芳

    自序 涅槃生死等空花??

    ?

    涅槃風光,不生不死——首愚法師訪談? ?????????????????

    閑裡偷忙話生死——繼程法師訪談

    生死無憾,涅槃自在——釋寬謙法師訪談

    安息的尊貴——李光弘長老訪談

    如此而已,毫無恐懼——鄭振煌訪談

    萬般自然,面對生死——陳嘉映訪談

    如果今天是你此生的最後一天——詠給•明就仁波切訪談???? ?

    繁華落盡見涅槃——林清玄訪談

    弱水三千,只取涅槃——胡軍軍訪談

    涅槃從不是高高在上——成慶訪談

    涅槃之美,不可思議——濟群法師�文

    涅槃:唯一結果與無限可能——柴中建�文



    附錄

    佛教的涅槃觀 ——印順導師�文

    涅槃——星雲大師�文

    ?





    自序



    涅槃生死等空花──胡軍軍




      我向來對生命──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件事情充滿了迷戀。從身體入手,試著反觀我們這個身體,還有比我們這個身體更能生出各種欲念,領受各種奇妙的感覺的嗎?時而得意忘形,時而悲痛欲絕,時而大夢初醒,時而輾轉難眠;這個身體長袖善舞,口吐蓮花;這個身體,創造了文明,號稱改變了世界。只是這一切,這個身體,當油盡燈枯之時,似乎宇宙戛然而止。死亡,從未對誰網開一面。



      中國人向來不愛談死,我不合時宜慣了,也就不在意再多一回。因為各種的因緣際會,從二○一五年起,我選擇了「涅槃」作為繪畫的創作題材,原因可以列上很多,回報佛恩是其中一個;更重要的是,涅槃的境界對我構成了無以復加的吸引,試想誰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誰能優游生死的大海,誰能衝破大限,面含微笑掌握離去的時刻,誰能看破放下,誰就是圓滿自在!



      我因為畫了「涅槃」,感覺生命有了種無形的能量圍繞左右,老天賦予了我很多方面的「專美」,使我忐忑經常,而不得不絞盡腦汁,能分享點什麼就盡量眾樂樂。此書的緣起正是如此,因為畫「涅槃」的關係,我藉由因緣請益周邊能遇到的善知識,請他們分享他們心中的涅槃觀、生死觀,以及種種來自生命深處的心得體會。他們每一位對我的啟迪,使我今天迫不及待地要整理成冊,與每一位讀者分享他們獨特的人生軌跡,因為我充分地相信,有一天,沒準書中的哪一句話,會點亮黑暗,溫暖孤寂的心靈,撫平我們從未消失的生死恐懼。



      首愚和尚,是我今生唯一遇到的一位曾經修持多次「般舟三昧」法門的僧侶,這種修行方法的嚴苛程度對於普通眾生而言,不啻為天方夜譚。單論這種求道的決心,就足以讓人仰視了!修成正果,是要發大心的,也許我們太多人在發心上就怯弱了一大截,更遑論這往後的道業了。弘法幾十載,我眼中的首愚和尚秉持「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精神,行履不止,是真正的佛門楷模。



      繼程法師,他的笑容如琉璃般純淨,我對他的採訪在法鼓山的本山舉行。法鼓山於我如同學佛路上的娘家,我二○○三年開始接觸佛法,讀的正是聖嚴法師的書籍。當初在紐約的東初禪寺皈依聖嚴法師,他所賜的法號「常觀」,我特別珍惜沿用至今。而繼程法師,作為聖嚴師父的法子之一,如今是法鼓山備受歡迎的禪修導師,他的著作也是廣受信眾的青睞。他渾身的自在氣場,是對禪修最好的解讀。



      此書中的寬謙法師,我與她的因緣最深,也是書中唯一一位女性出家人。寬謙法師延續了天台宗講經說法的脈絡,開創了她獨特的教學風格,啟發了許多人的法身慧命。在當今的佛教界,她的存在難能可貴,她的教法值得被更多人關注。我跟隨寬謙法師有許多次各國佛教遺址的朝聖機會,她的行動無數次在有力地實踐佛陀所教的緣起性空之法。她既然發願生生世世願為女性出家人來福澤娑婆世界,我但願有幸依然有來生的護持機會。



      李光弘長老作為基督教義的代表,也是我希望書中提供一個更廣泛、更寬容的角度給讀者來面對生死。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在哪扇窗口遇見最宜人的風景。事實上,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我傾聽的經驗相當愉悅。光弘長老在他的教區受人愛戴,他的佈道散發著神性的魅力,真善美從來不是一種理論口號;當真善美付諸生活的點點滴滴,請相信,宗教是沒有界限的,人和人之間是高度互愛,不分彼此的。



      鄭振煌先生曾經翻譯過一本家喻戶曉的書籍《西藏生死書》,他本人也是位修學有成的大居士。他在生死學方面的研究極其深入,而他對生死的態度可謂雲淡風清,讓我想到一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記得那晚在他的維鬘學會採訪結束,鄭先生堅持送到電梯口,他送別一位晚輩居然用超過九十度的鞠躬禮,那瞬間我眼眶一熱,他是在親身教導我如何去除我慢啊!



      陳嘉映教授是我二十出頭就認識的老友,只是我當年年少輕狂,經常自以為是,那種舍我其誰的青春歲月,嘉映和他周邊的朋友瞭解最多。我一九九八年出國遊歷之後,再見其面,已是十餘年之後,陳嘉映已被稱為「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他的學生已桃李滿天下了。哲學,我始終認為就是圍繞在關於生死的討論,所以此書中,從一個哲學家的角度來探討生死,應是珍貴的一篇了。



      明就仁波切的名字,大家熟知他是因為他被西方媒體稱作「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早年我在國外定居時就聽聞過他的名字,後來聽說他放棄一切的一切,身無分文,居無定所,足足在野外生存了四年,中間經歷了最直接、最凌厲的生死考驗。最近幾年,明就仁波切在中西方廣泛教育禪法,無數人得益於他的禪修指導。我專程飛去加德滿都完成對他的採訪,滿足了我一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好奇心;當然,我尤為看重,仁波切對死亡過程的開示,那是我心中最珍視的部分。



      林清玄老師,提到這個名字,我的心中依然有痛楚掠過;就在他逝去的九天前,我在臺北對他作了這場關於涅槃和生死的訪談,雖然他說過「來是偶然,走是必然」,但我們之中,誰真正做好了這場死亡的告別呢?在席間,他強調他是位浪漫的佛弟子,他把浪漫的精神一直貫徹到了此生的最後一刻,也給世間示現了「無常」的根本!



      成慶老師,是位在學院執教的青年學者,他對中國佛教史的熟稔和日本禪宗史的深入,可以為當今年輕學子展現一位宗教學者的魅力;畢竟,未來是年輕人的世界,而他們在青年時代所形成的世界觀,需要明亮而溫暖的指引。黃泉路上無老少,誰說年輕人就不需要面對生死呢?理解了生死,才能更強大、更明白活著。



      濟群法師在本書中的這篇文章是對涅槃的全面注解。涅槃這個主題,平常少有人關注,要把涅槃說清楚,也非得有一位學識深厚,具真知灼見,具修行經驗的高僧大德才能勝任。說來跟濟群法師的師徒緣分,也有十幾年了,如今他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不可勝數,法師卻依然身著一襲發舊的僧袍,初心未改,將佛陀的智慧言傳身教,感化著這一方淨土。



      柴中建老師曾經在藏地閉關多年,他精通哲學和佛學,同時涉獵文化藝術領域。宗教和藝術從來都不可分割,對我個人而言,尤其如此。在書中,有這篇評論,是極為恰當的補充。



      林谷芳老師,是兩岸三地風光最為清奇的禪者代表,禪門有他,平添不少意趣。本來禪門不說涅槃,就像禪門不立文字,但該說時還得說。蒙老師不棄,為本書作序,也是對眾多行者的拈提之力,涅槃,解脫,頓悟,空性,說了一大堆,最終要見的是般若,而不是執著般若船。



      印順導師有「玄奘以來第一人」的美譽,只是他的學說晦澀艱深,其思想高度非常人所能企及。這次搜尋有關「涅槃」的資料,所幸導師留下這篇彌足珍貴的「涅槃」文獻,應該作為當世最為權威的「涅槃」詮釋,在此特向印順文教基金會致敬,感謝願意授予版權在本書中發表。



      星雲大師則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開示了「涅槃」。大師終其一生,用「光照大千」的氣度在全球設立了三百餘個道場,我有幸在最近幾年,多次領略大師的風采,他如同一座須彌山,為當代佛教的復興寫下了濃彩重墨的一章,至為可敬可佩!也向佛光山一併致謝,允許使用此篇文獻。



      還有太多人為本書的最終呈現功不可沒,雖然我沒有將名字一一列出,相信他們同樣能夠收到我來自內心最誠摯的謝意。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本書並不期待找到一個一致的生死解決之道,而是希望將這些智者的見解一一列出,如能各蒙甘露,實在是令人萬分欣喜之事。



      我的涅槃畫作還會繼續,涅槃之道,我走得心甘情願。學佛是生生世世之事,而這一世,我無比珍惜同「涅槃」朝夕相伴。



    二○一九年二月? 上海



    序言



    指月涅槃──林谷芳




      佛家說「行住坐臥」是身心具現於外的「四威儀」,而其中,行,動而易散;住,立而易疲;臥,躺而易昏。故以坐為上,佛造像主要亦以坐像而立。



      坐像之外,亦有立像。坐,是入於一切圓滿,無須外求的「自受用」境界;立,是因於慈悲度世,接於眾生,為佛德之外顯,是能讓六道「他受用」的映現。



      而在坐、立之外,也有臥像。



      臥像,俗稱臥佛,一般觀念是「躺著的佛」,但事實上,祂不是躺著的佛,不是睡時的佛,祂是「涅槃的佛」。



      涅槃,是指佛在這娑婆世界,「所作已辦」,因緣已盡,所以不再受世間諸有,示現的「寂滅」之相。



      這寂滅之相,寧靜安詳,原來,世壽已盡,永離塵世也可如此圓滿!就這樣,佛的涅槃像乃為尚浮沉於生死大海的眾生示現了生命最終的可能。



      說最終,其實也最根柢。人出生即有不同的聰慧愚劣,條件即有富貧高下,境遇亦有順逆顯隱,但這種種「世間法」的優劣高低,在面對生命的消逝——死亡前,卻就顯得如此地虛浮不實。



      死,是必然的結束,且這結束並無法預測,於是芸芸眾生,固孜孜矻矻地構建自己生命的王國,卻又不得不隨時面對這王國主體的消逝,皮之不存,毛將安附!?這是生命根柢的課題——儘管這課題難解,尋常人常只能先將它置於一旁。

      

      但難解、且置,並不代表問題不根柢,更不代表真能如此略過。畢竟,尋常人面臨死生,世緣盡斷,真能不惶恐者幾希!而更有些生命,認為如不在此作根柢觀照,則世間的一切也就如浮沙之塔,了無實義。



      這樣的人是哲學家,是宗教行者。



      哲學是本質之學,生死的本質何在?它對人生的意義為何?哲學家在此作終極的思索與觀照,提出種種具本質意義的落點與論述,從而讓芸芸眾生在此得到一些憑依,不致只能或渾渾噩噩,或避而不談,或虛無享樂地度其一生。



      但哲學的作用儘管如此,哲學家建構的卻仍不離其論理的本質;也就是說,它可以就是,而且也往往就是一種概念論理的完整,而這論理能否真作用於生命,又如何實際作用於生命,則不是我們所能要求於哲學家,哲學家也毋須如此要求自己者。



      但同樣在死生作觀照,宗教行者則大大不同於哲學家。



      行者,是以生命體踐為本的,一切的義理若不能化歸為生命的踐行就無根柢的意義。談死生,因此不只須窮究死生之本質,還得真正超越於死生。而這超越,並不只具現於實修法門的成立,更須一定程度地直接映現在行者自身。



      正如此,宗教的創教者都在死生之際映現了自己一定的證道風光。



      證道與死生映現,不僅是一般的相關。原來,看事物,觀萬法,世間的邏輯是「未知生,焉知死」,宗教的邏輯卻是「未知死,焉知生」。正因有死生的天塹,正因欲在此天塹上跨越,所以有宗教。談來生、談彼岸、談輪迴、談天國,是這跨越天塹的義理設定,也是這跨越天塹的實證領悟。在不同的義理與實證下,宗教有著它共同「跨越死生」的原點。正如此,創教者焉能不在此留下實證以昭來茲!



      而這樣的死生映現,也必然有它不尋常的風光。



      這風光,有以自己血肉之軀換得眾生之救贖者,有以神通異能展現死生之不成障礙者,總之,就因死生的超越太本質、太困難,這樣的風光總須呈現出它非尋常之處,讓後來者既欣羡,卻又不敢多所奢望。



      欣羡,是因這樣的解脫之境正是葛藤盡脫的境界;不敢奢望,是因太難,只有聖者乃能如此,我們凡夫也只能就跟隨著聖者的腳步前進。



      但釋尊不然,涅槃不然。



      釋尊不然,是因為他不似其他宗教的聖者——尤其是創教者般,直接從彼岸而來,他教的創教者或為神子,或有神蹟,總有其彼岸之姿。但釋尊不然,儘管後世多了他許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尤其將「佛」之一字推至極致,甚乃出現「一佛一世界」的國土觀,但歷史的釋迦,從頭至尾,就是以一個尋常生命出現的,這尋常生命與我等凡夫若有不同,只因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仍在這娑婆世界行住坐臥,只是呈現了無惱無苦的生命狀態。而這狀態,在面臨死生時又是如何?沒有這根柢的示現,無惱無苦也就缺乏究竟的勘驗。



      而這究竟的勘驗,正是佛陀的涅槃。



      涅槃是「不受後有」,不造業,也就不在生死大海裡浮沉,「三法印」中用了「涅槃寂靜」說此。寂靜,是不生,但這不生,又非斷滅,因有斷滅,就有恆常,還就是二元分割,還就是有無取捨。



      涅槃離此兩端,究竟寂滅,在此連彼岸都已不存,臥佛之所示正是如此。而即便大乘佛教舉無量世界無量諸佛,但真正示現涅槃的,也僅只釋迦這歷史的覺者一佛。從這唯一,從死生的天塹,從宗教「了生死」的本質,涅槃像乃就有它不共的意義,涅槃更就是佛教這覺者的宗教的核心,而學佛,談覺悟,也就繞不開對涅槃的觀照。



      所以說,佛,是與我們一般的生命,但所證卻又完全非一般生命所能測度;涅槃,是具現於此岸的解脫,卻又絕非此岸的心識所能度量。



      這是佛教,這覺者的宗教最最與他教不同者。



      這現前所示是離於相對的無限,看似平常無神蹟的涅槃卻是「諸聖罔及」的超越,連超越都不見的解脫。



      但雖諸聖罔及,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眼前的涅槃相卻又如此真實,對眾生也就形成了最大的吸引:原來離於諸苦的狀態可以如實親證,「彼岸」,再也不只是渺不可及的遠方,也不是想像馳騁的另一個世界。



      原來,覺者覺悟的當下就已親證彼岸,但平時身處一如之境的覺者在語默動靜上雖時時示現,卻就不如在這終極天塹上給予眾生的觸動大。「千古艱難唯一死」,歷來的仁人志士在此「超越」的固不乏見,但他們都以「更高」的價值凌越死生,再如何,依然在「對待」的世界中轉,何曾有這「不受後有」的寂靜!而這寂靜卻正是身處火宅的生命最大的嚮往。



      正如此,一部涅槃經歷史中,也就成立了一個涅槃宗,面對涅槃的提問,也就從早先的「不受後有」、截斷眾流的回答,轉而成為對此終極之境的描摹。



      這描摹,從「苦、空、無、常」的現世舉「常、樂、我、淨」,從「不受後有」的寂滅轉成永遠救贖的慈悲,從個人死生的超越轉為諸佛國土的幻化。這種種,從佛理而言,固是內在理路發展的必然,但若無世尊現世的示現,無涅槃直接的體證,都將缺乏一種如實的信念與基礎。



      以此,觀照涅槃乃成為學佛的一種必然,但問題是,涅槃卻又不好觀照。



      涅槃是解脫,這解脫是佛教的「彼岸」,但它與諸教的彼岸又有根本的不同。



      諸教的「彼岸」,是相對於「此岸」而有,此岸之不足者,在彼岸乃得滿足。所以此岸有苦,彼岸就樂;此岸有死亡,彼岸就永生;此岸有匱乏,彼岸就富饒;此岸有爭鬥,彼岸就和平;此岸有陰暗,彼岸就光明。



      這樣的彼岸好想像,由之而起欣羡之心,但涅槃呢?



      有相對,就有取捨,有取有愛,就有老死,而涅槃正是究竟寂滅,無有對待,這「無」,正如後世禪家所言:不能作「虛無」會,不能作「有無」會,但如此,活在有無的眾生又如何以有無之心去了知超越有無的涅槃呢?



      在「有」的世界談「不受後有」,在言語的世界談「言語道斷」,其本質的侷限與內在的弔詭是必然的,面對此悖論,舉「不二」的《維摩詰經》乃如此說道:「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



      而舉不立文字,以免「死於句下」的宗門,更直接以「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示此言語道斷之境。



      談涅槃,於第一義,真「開口便錯」!



      但能不談嗎?



      釋尊說法四十九年,究竟的覺者當然知道究竟是離於言說的;不立文字的禪宗甚且留下了較諸宗更多的禪籍燈錄;「老子若無為,何留五千言」!無為,是為而不恃,生而不有;禪的「不死句下」,是不為言語所困;所以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得一句,宗門更直說「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



      語言文字是指月之指,是載人之舟,學人因指、因舟而得親近彼岸,但不可執指為月,不可以舟為岸,能如此,就得文字般若。



      攝受文字的要能不執,講述文字的更得如此。知道自己所言所指,即便再如何圓滿精邃,畢竟非那「照天照地第一月」,更也知種種一切,原都妄心所造,只在此以更多不同向度之參照,示之眾生,一般人在此固可能只如盲人摸象,僅得一端,但有緣者若能會而觀之,亦有更多全相描摹之可能。



      誠然,修行之證入,原可直取「向上一路」,原可直搗黃龍,但義學之鋪衍,證量之觀照,亦可使學人不致盲修瞎練,對初機者尤好應緣。而就此,軍軍之有這本訪談錄也就極其必要與自然。



      必要與自然,在軍軍,作為一「弱水三千,只取涅槃」這般只畫涅槃的行者,儘管對涅槃之像可以直面全體地領略,由是乃以畫涅槃為終生職志,但「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在直觀的情性相應外,要將涅槃像更深地現於世人之前,也就只能更廣垠、更深入地在此觀照反芻,於是,從宗長、法師、居士、哲人、學者諸方汲取更多對涅槃的觀照,乃必要而自然。



      必要與自然,對佛子,乃至廣大的修行人亦然。涅槃,這現世中直現的圓滿究竟,畢竟是最核心、最貼切的一場覺者示現,前輩與其他行者如何觀照於此,固必深深觸動學人,而由此種種觀照,學人亦就更能勘驗自己在辦道路上的虛實。



      觀照反芻、觸動勘驗,正須從各種向度琢磨。於是,訪談者何只有不同身分、不同宗派之行者學人,立言之處,其基點更就從義學到實證,從感性的直領到哲思的辯證。由是,所指雖是第二月,但此第二月,恰如千江之水的千江月,何只能讓你知月的實然存在,在機緣成熟下,你一轉身,一回眸,一抬頭,一望眼,也就得親證親見那「第一月」。



      身為禪家,軍軍曾以涅槃提問,我以禪舉不二,所以「說身無常」,卻「不說樂於涅槃」,「說身是苦」卻「不說厭離於身」,因說樂於、厭離,就又落入「二元的顛倒」。所以禪家說涅槃,也就只在無常之中「直顯」涅槃的境界,而非在無常之外,另立一個涅槃,就如此,宗門向來少有涅槃這樣的主題觀照,尤其不在此作義理式的鋪衍。



      但如此說,並不代表禪就離涅槃最遠,恰恰相反,於現世中直示超越,正是禪最與涅槃相近之處。世尊的涅槃固以「舍壽」而示「不受後有」,但究竟證道,其實也就無處不是涅槃,只是死生的示現是現世最後一次,也是常人最罣礙之處的示現,這「無餘涅槃」乃有它不可替代的意義。



      說死生示現,禪家的風光最接近佛陀的涅槃,在此或大美,或氣概,或遊戲,或平常,不似他教之神異,只以此岸之姿,直啟尋常生命之疑情:原來,可以如此直就解脫!

      

      在此,說氣概,是無學祖元在元軍刀劍臨頸時吟出的:



      乾坤無地卓孤笻,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



      說遊戲,是妙普性空庵主自做木盆,放流而逝的:



      坐脫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燒,二省開壙。



      撒手便行,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



      這是禪家「有無具遣、佛魔同掃」的風光,但禪還有「現前直領、全然即是」的一面。



      在此,直領詩意的是天童宏智:



      夢幻空華,六十七年;



      白鳥淹沒,秋水連天。



      平常無事的是比丘尼法海:



      霜天雲霧結,山月冷涵輝;



      夜接故鄉信,曉行人不知。



      對道人,「青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這詩意,這平常,更似佛之涅槃,深體之,觸動猶深。而這觸動,更就以佛之涅槃像世世代代垂諸學人。



      談這觸動,近現代亦有如此示現者:弘一的圓寂,吉祥而臥。我自己就曾遇見多位未曾有道心、善於思辨存疑的知識分子,因看到「人,竟可如此!」而幡然轉身。



      就如此,釋尊的涅槃雖遠,好在有涅槃像的傳世;歷史的涅槃像雖遠,好在當世還有持續造涅槃像者,持續觀照涅槃實義者。



      正因這畫涅槃像,正因這集涅槃觀,禪家之我亦應緣聊充指月之一指耳!



      是為之序!


    二○一九年一月 臺北




    其 他 著 作
    1. 生生涅槃
    2. 坐看雲起:七位美學通家與王維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