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

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6939358
翁士恆
張老師文化
2019年8月08日
217.00  元
HK$ 184.45  






ISBN:9789576939358
  •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育輔導系列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透過本書,台灣與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能在這些概念與技巧的沃土上交流,幫助個案從哀傷中成長,並進一步投身於哀傷諮商與治療實務的全球社群之中。——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 Neimeyer)



      本書接續奈米爾另一本著作《哀傷治療的技術:創新的哀傷輔導實務》(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Creative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所遺留的技術探討,提供在哀傷治療的創新方法以因應喪親者的需求,包含納入全新的實際量表和評分項目,以方便實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使用。本書提供了喪親工作的方向,也為面對不同種類失落的倖存者提供諮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指引,對於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和剛開始深入研究哀傷治療領域的工作者來說,是案上必備的參考。



    名人推薦



      方俊凱(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

      吳嫣琳(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副總監)

      林綺雲(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教授)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葉北辰(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



    ?


     





    中文版前言

    編者序

    譯者序

    如何使用本書

    促成本書的專業工作者

    ?

    PART 1? 架構哀傷工作

    1 哀傷的發展理論

    2 哀傷是一種愛的形式

    3 哀傷治療中的雙重歷程模式

    4 創傷性喪親

    5 尋找證據:在喪親照顧中使用 CareSearch 網站

    ?

    PART 2? 衡鑑哀傷

    6? 霍根哀傷反應檢核表

    7? 壓力生命經驗整合量表

    8? 失落意義編碼簿

    9? 哀傷與意義重建量表

    10? 喪偶日常生活量表

    11? 生活顯著性覺知量表

    12 ?複雜性靈性哀傷量表

    13? 道德傷害問卷——軍事版

    14? 複雜性哀傷的喪親雙軌問卷

    15? 社會支持量表

    ?

    PART 3? 因應哀傷

    16 ?哀傷之河

    17? 哀悼任務的自我評估

    18? 繪製失落的影響地圖

    19? 因應哀傷的策略

    20? 活化行為脈絡

    ?

    PART 4? 關照身體

    21? 與哀傷共在

    22? 放鬆反應

    23? 經絡敲打

    24? 哀傷瑜伽

    ?

    PART 5? 與情緒共舞

    25? 疏通多重失落

    26? 罪惡感的療癒力量

    27? 慈悲心與慈心禪

    28? 哀傷中的矛盾心理

    29? 失物收藏箱

    30? 哀傷抽屜

    ?

    PART 6? 重建自我

    31? 建立自我能力

    32? 我是誰?

    33? 透過內在慈悲的治療

    34? 給自己的信

    ?

    PART 7? 重寫失落的故事

    35? 類戲劇式聆聽

    36? 網路書寫

    37? 靈性日誌

    38? 消融凍結的哀傷

    39? 時光回溯

    40? 琉璃蝕刻

    ?

    PART 8? 重組持續的連結

    41? 重新整合失落後的依附關係

    42? 關係回顧

    43? AfterTalk網站

    44? 吟唱一段想像對話

    45? 自發性紀念

    46? 線上紀念館

    ?

    PART 9? 重新凝視失落

    47? 生命遺照

    48? 描繪暴力性死亡的畫面

    49? 雙重玫瑰

    50 ?拍下我們的關係,只為了記得你

    51? 療癒花

    ?

    PART 10? 讓系統動起來

    52 ?擴展系統

    53? 喪親手足會談

    54? 哀傷點

    55? 家庭紋章

    56? 哀傷禮儀教練

    ?

    PART 11? 催化團體工作

    57? 催化團體工作中的安全感

    58? 喪親支持團體的共同催化

    59? 涵容暴力死亡的故事

    60? 合作一首詩

    61? 紅帳篷

    62? 哀傷球

    ?

    PART 12? 召喚儀式

    63? 遊戲儀式

    64? 靈療儀式

    65? 耆老

    66? 床邊唱誦





    中文版前言



      因死亡而失去所看重的人是人類生命中普遍性的經驗,而哀傷亦是近乎必然的結果。跨文化研究都揭示,若縱觀各種重要關係與死亡原因,在不同國家中均有相似的比例,平均約有百分之十的喪親者,會經歷壓倒性並持續加劇的複雜性哀傷;以致他們在身體、個人、社交和就業功能等方面,都遭受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儘管哀傷有其普遍性,即使歲月流逝,仍對許多哀悼者造成衝擊。目前在喪親治療方面可供心理健康工作者應用的資源,除少數的歐洲語言以外,絕大部分仍是以英語出版。



      直到現在。藉由台灣卓越的心理諮商訓練機構「張老師」基金會的團隊努力,以及位於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翁士恆博士在翻譯上的無私付出,我很高興這本新書《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的中文版得以出版。讓我更喜悅的是,本書的範疇橫越國際,有來自不同國家之合著者,其中包括好幾位亞洲人,他們各自分享了不同的實用方法,以評估、測量、理解和紓緩與哀傷相關的痛苦。本書給有創意的臨床工作者以及在哀傷領域的資深學者有同等的發表機會,呈現諮商員、治療師、社工師與護理師的最佳實踐,使他們的影響力不止局限於任職的診所、醫院或社區機構。透過本書,台灣與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能在這些概念與技巧的沃土上交流,幫助個案從哀傷中成長,並進一步投身於哀傷諮商與治療實務的全球社群之中。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也希望對台灣的其他夥伴在過去多年來的諸般貢獻致謝,他們不但讓身處異地的我感到台灣就像是我在亞洲的「家鄉」,他們也分別在各自的機構裡,為我主辦訓練工作坊,不辭勞苦地推廣意義導向的哀傷治療模式。我特別感謝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林綺雲博士與李玉嬋博士將近二十年的友情與堅定的支援,以及台北馬偕醫院的方俊凱醫師邀請我與他的同事一起共事,並把日式溫泉的樂趣介紹給我。同樣地,我衷心感謝葉北辰諮商心理師的美好友情,他帶著我周遊往返半個北台灣,即使在台北繁忙的交通當中,仍費力地嘗試與我以英語相談。最後,雖然吳嫣琳博士並不是台灣人,而是從香港移居到新加坡,我非常感激這位在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Portland Institute for Loss and Translation)的朋友兼同事,她的付出與貢獻難以估計,這些年她總在專業工作坊中陪伴在側,擔任我的翻譯者與協同講師,做為我所信任的同事,協助與台灣夥伴們的合作,延展我們的專業認證工作。我慶幸能有這麼多願意共同承擔並富有創意的夥伴們,透過此中譯版,使相關的訓練計畫得以擴展到整個哀傷治療的實務社群,我的福氣實在難以用言詞表達。能以如此形式開啟我們的對話,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


    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 Neimeyer)

    於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