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前言
因死亡而失去所看重的人是人類生命中普遍性的經驗,而哀傷亦是近乎必然的結果。跨文化研究都揭示,若縱觀各種重要關係與死亡原因,在不同國家中均有相似的比例,平均約有百分之十的喪親者,會經歷壓倒性並持續加劇的複雜性哀傷;以致他們在身體、個人、社交和就業功能等方面,都遭受嚴重的負面影響。然而,儘管哀傷有其普遍性,即使歲月流逝,仍對許多哀悼者造成衝擊。目前在喪親治療方面可供心理健康工作者應用的資源,除少數的歐洲語言以外,絕大部分仍是以英語出版。
直到現在。藉由台灣卓越的心理諮商訓練機構「張老師」基金會的團隊努力,以及位於花蓮的國立東華大學翁士恆博士在翻譯上的無私付出,我很高興這本新書《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的中文版得以出版。讓我更喜悅的是,本書的範疇橫越國際,有來自不同國家之合著者,其中包括好幾位亞洲人,他們各自分享了不同的實用方法,以評估、測量、理解和紓緩與哀傷相關的痛苦。本書給有創意的臨床工作者以及在哀傷領域的資深學者有同等的發表機會,呈現諮商員、治療師、社工師與護理師的最佳實踐,使他們的影響力不止局限於任職的診所、醫院或社區機構。透過本書,台灣與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能在這些概念與技巧的沃土上交流,幫助個案從哀傷中成長,並進一步投身於哀傷諮商與治療實務的全球社群之中。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也希望對台灣的其他夥伴在過去多年來的諸般貢獻致謝,他們不但讓身處異地的我感到台灣就像是我在亞洲的「家鄉」,他們也分別在各自的機構裡,為我主辦訓練工作坊,不辭勞苦地推廣意義導向的哀傷治療模式。我特別感謝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林綺雲博士與李玉嬋博士將近二十年的友情與堅定的支援,以及台北馬偕醫院的方俊凱醫師邀請我與他的同事一起共事,並把日式溫泉的樂趣介紹給我。同樣地,我衷心感謝葉北辰諮商心理師的美好友情,他帶著我周遊往返半個北台灣,即使在台北繁忙的交通當中,仍費力地嘗試與我以英語相談。最後,雖然吳嫣琳博士並不是台灣人,而是從香港移居到新加坡,我非常感激這位在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Portland Institute for Loss and Translation)的朋友兼同事,她的付出與貢獻難以估計,這些年她總在專業工作坊中陪伴在側,擔任我的翻譯者與協同講師,做為我所信任的同事,協助與台灣夥伴們的合作,延展我們的專業認證工作。我慶幸能有這麼多願意共同承擔並富有創意的夥伴們,透過此中譯版,使相關的訓練計畫得以擴展到整個哀傷治療的實務社群,我的福氣實在難以用言詞表達。能以如此形式開啟我們的對話,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
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 Neimeyer)
於波特蘭失落與變遷研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