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055859
郭瓊瑩
詹氏
2019年6月28日
667.00  元
HK$ 633.65  






ISBN:9789577055859
  • 規格:平裝 / 920頁 / 21.5 x 22.5 x 5.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以橫跨400年的台灣環境變遷史為基礎

      用最細膩且綜合性的生態觀點

      喚起對國土的重視與行動




      ◆ 無論國家的發展程度,各國的民間、學界、政府單位都開始重視國土生態安全,台灣跟進了嗎?

      ◆ 強烈的異常氣候來襲,治理者如何規劃,才能提供國人安全的生存空間?

      ◆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民間意識的崛起與行動,如何改變社會!

      ◆ 實踐「土地正義」的關鍵角色,居然是看似普通的數位化地理資訊!



      地?國土建設的發展與機會

      針對台灣原始的基盤,從地域、區域到國家不同範圍之規劃與建置,以景觀專業的角度和實務經驗探討自然的核心價值該如何與建設並存,並借鏡國外最新發展趨勢及文獻資料,提供治理國土空間的永續發展策略。



      人?小單位創造大影響

      隨著民主意識抬頭,更多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團體凝聚形成組織,直接或間接的得以影響公部門,因此公部門、企業界、第三部門若能以各自不同視角關注議題、互補互動,必能提升國家進步的空間,進而一同為生存的土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生於此地、長於此地,無論一般民眾或政府單位不可忽略的環境議題,我們希望與你一同珍惜這塊土地、找到對寶島最友善的規劃,守護我們美麗的家園。



    本書特色



      -縱橫400年-

      以景觀視野,分析島嶼變遷和未來趨勢

      -跨域結合-

      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鄉規劃、景觀設計、社會設計

      -豐富圖表-

      超過1400張圖片X53張附錄表X270張表單



      跨世紀拉頁-台灣景觀變遷年表

      限量上市,另有販售套書。



    跨界推薦



      內政部營建署前署長 張隆盛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王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邱文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許榮輝

      大硯國際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蘇喻哲

    ?


     





    PartII 機會潛勢〈空間基盤建設〉

    第八章 國土生態基盤

    壹、背景 1

    貳、變遷 24

    水土林主管機關之整合

    原住民傳統領域之規劃經營

    重大建設計畫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自然災害對國土生態基盤之衝擊

    參、趨勢 42

    歐洲之發展趨勢

    亞洲之發展趨勢

    肆、機會 82

    組織面

    治理面

    政策面

    參考文獻 98



    第九章 景觀區域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08

    貳、變遷 119

    權責單位之整併

    「區域」計畫與「都市」計畫之執行及通盤檢討

    參、趨勢 148

    高山跨域保育軸

    國際和平公園

    絲路世界遺產

    綠道網絡

    長距離步道

    肆、機會 161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西部濕地保育軸之建置與保全

    總合流域管理機制之建置

    國家步道系統之建置

    都會區域保育發展

    結語

    附錄 184

    參考文獻 187



    第十章 景觀及都市主義之典範發展

    壹、背景 195

    貳、變遷 216

    景觀融入都市「理念」與「推動」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生活價值認知上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規劃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在都市設計中角色之變遷

    景觀行政機制與運作之變遷

    參、趨勢 252

    城市發展是連續的,承繼歷史與時代變化,都市設計者必須有能力瞻前顧後

    都市規劃設計者必須透過宏觀思惟充份瞭解全球與在地發展趨勢並前瞻未來

    回應氣候變遷城市再生必須視為城市代謝系統之一環

    專業者必須打破「規劃」與「設計」之舊框架以系統鏈結暨可持續發展為宗旨

    肆、機會 265

    國土三法+ 景觀法實踐之契機

    組織再造之契機

    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之調適契機

    人口結構變遷對都市景觀結構之調適

    都市設計專業之整合與對永續設計之承諾

    學院教育之改革與創新

    科技與生態之整合

    海洋國家之新契機

    結語

    附錄 310

    參考文獻 320



    第十一章 新鄉村主義發展

    壹、背景 328

    貳、變遷 347

    環境變遷

    社會變遷

    景觀變遷

    參、趨勢 383

    再發現鄉村

    產業景觀加值

    生活價值轉型

    災害重建之刺激

    鄉村文化資產價值之重生

    肆、機會 424

    新鄉村主義之播種

    傳統農村規劃之突破

    村落的新定義

    健康與生活美學之新標竿

    附錄 467

    參考文獻 495



    第十二章 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

    壹、背景 505

    貳、變遷 518

    選舉制度與民政服務混淆之影響

    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影響

    重要環境議題與社區生存威脅之影響

    參、趨勢 538

    多元開放參與

    民間組織蓬勃發展

    網路社會發展之刺激

    世代交替社區參與年輕化

    肆、調適 554

    地方永續發展之再落實

    地方學之研究與發展

    在地知識力之建構

    在地產業發展

    地方社會韌性之提昇

    結語

    附錄 579

    參考文獻 600



    第十三章 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

    壹、背景 609

    貳、變遷 622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光復初期─美援時期

    土地改革對國土空間之影響

    工業區發展對空間規劃之影響

    河川新生地之開發與經營

    參、趨勢 643

    受中華文化之影響

    受日治時期西化與殖民之影響

    受美援之影響

    解嚴後開放之衝擊

    面對全球化永續發展之衝擊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新轉型

    肆、調適 655

    回應社會變遷之空間治理

    回應氣候變遷之空間治理

    回應全球化之空間治理

    回應文化美學創意之空間治理

    附錄 699

    參考文獻 717



    第十四章 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

    壹、背景 726

    貳、變遷 749

    農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工業社會的土地倫理觀

    資訊社會之土地倫理觀

    參、趨勢 782

    自全球化到反全球化

    回應氣候變遷之新土地倫理

    生態與智慧化之國土經營

    人與地價值觀之轉型──人定兮勝天?

    肆、機會 816

    海洋國家新思惟

    島嶼生態系之永續經營

    國土美學之形塑與再現

    結語──我們需要國土計畫中的留白

    附錄 850

    參考文獻 866



    ?





    作者序



    道法自然在臺灣




      Formosa 美麗之島。臺灣在島嶼學上係屬於「大島」,在全球地理區位上,她位居面向海洋又毗鄰大陸的重要國際經貿與地緣政治位置。在全球橫剖北緯 23.5° 的各個國家中,只有臺灣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地景多樣性,此正因為其地理區位之特殊性與地質地形地貌與微氣候之細緻度,形塑了此世界級的瑰寶,然而也因歷史面之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對「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紀後,這個寶島的資源才漸漸更科學化地被認識,繼而成為多國民族覬覦之戰略點。



      筆者之專長非政治學或地球科學,更非史學,惟因受教於 Ian L. McHarg之生態規劃(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論與持續性之現地規劃實務參與(Professional Practice),繼前一本「水與綠」專書後,開始好奇地擬探索這個島嶼之自然、人文、歷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載及近 400 多年來之各向度變遷。



      也因此,本書係集結筆者近 30 多年來在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規劃、在國土相關公共政策與民間組織相關議題倡議上之經歷,並將其分類歸納與空間資料之對比。擬自景觀生態學及國土空間系統面切入,俾對跨域與跨界之臺灣土地發展變遷有一更清晰之圖像。而也因景觀生態規劃之系統思考訓練,有幸多年來參與之公共政策面相當廣泛,包括國土規劃、區域規劃、海岸保育與規劃、濕地保護與規劃、都會區域規劃、都市設計、公園綠地系統規劃,以至公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等多元多光譜之向度。



      感謝上述實務之參與,讓筆者有不斷學習吸收新知之機會,面對各向度跨國跨域跨界之專業學者互相交流辯證,得以更客觀「閱讀」臺灣、「剖析」臺灣景觀空間系統變遷之多元光譜。而面對國際政經社會局勢之變遷以及全球氣候變遷之挑戰,各國之因應對策不斷推陳出新,而臺灣亦在困境中不斷尋求自我定位及與威脅挑戰共生之新途徑。



      本書歷經超過十年之自我籌劃,每一章節文字均是一字一句親手撰寫、考證,歷經六年之落筆、打字、修正與排版,回顧歷史、檢核現況、前瞻未來,如何面對變遷而有自我調適之道,係本書撰寫之重要目的,全書分為兩大部份:



      Part I 威脅剖析

      Part II 機會潛勢



      第一部份主要自島嶼環境盤查為框架,分別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濕地、農村、城鄉、離島與文化景觀,而雖然區分為七章,但就實質面,國土空間乃為一整合系統(Holistic System),每一向度之環境資源與變遷均息息相關,包括歷史事件對各項政策之影響,還有地理區位對移民社會之多元價值之影響。每一章節分別自背景�變遷�威脅�趨勢�調適分論之。



      第二部份為「機會潛勢」,主要側重在上述環境資源潛勢下,不同尺度與特質之空間基盤建設與社會基礎建設之發展新趨勢與因應對策,而此部分亦是筆者綜整大量文獻資料及參酌各國最新發展趨勢,對應臺灣之相關新立法與公共政策與相關社會議題而撰寫,包括了國土生態基盤、景觀區域主義、景觀及都市主義、新鄉村主義之發展,及其對國土計畫、綠色基盤建設以及都市化、農村再生等議題予以跨域之連結與剖析。另一焦點係關注近二十年來臺灣因發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質之社會基盤建設,此包括社區賦權與在地調適、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以及社會設計之思惟如何滲透到不同階層尺度之空間發展中。



      全書最後一章以「土地倫理與國土美學」為總結,主因在撰寫過程中,閱讀了數百本跨領域的新書與無數論文與評論,最後獲致一個從事景觀專業生涯中之「覺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門別類之專業在各自著力後,若每一分工從事者得以放寬視角打開視野,縱橫貫穿古今歷史,則有一種大自然秩序中之「網絡」會自然地將所有專業者串連。換言之,透過這些有論述之各分門分科之再重組再串連,無形中吾人必須拋開本位主義,放開心胸去傾聽或閱讀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會結構中不同族群之「聲音」。而「悟道」之喜悅則在得以將知識融會貫通,得以將技術轉化為人類與環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歸之源即回歸到對大地之責任、土地倫理之信守與實踐,則應是大同世界或生態烏托邦之理想。而在趨向此目標前進時,專業者需跨域交流、分享合作( 不僅分工),則受傷的土地也將有機會在吾人調整價值思惟與政策之過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與秩序中「歸位」,此亦正是國土「美學」與「哲學」、「倫理」合而為一之務實願景。



      本書在撰寫時,雖力圖綜覽多向度多光譜之文獻資料,囿於筆者個人之學識知能與經驗仍有諸多不足與遺漏之處,當請所有閱讀者以及各界專家前輩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問世 50 週年,母校賓夕凡尼亞大學將有系列慶祝論壇與展覽,恭逢其盛!而本書擬獻給啟蒙筆者生態規劃知識與專業倫理的恩師──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瓊瑩




    其 他 著 作
    1.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上)
    2. 人與地:臺灣景觀變遷與調適(上/下)精美盒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