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
所謂「經典」,是指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卻又經得起時間淬鍊,至今仍具重要意義與啟示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之目的,正是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
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成長茁壯。1910年代起,雙語世代的臺灣青年歷經大正民主、俄國十月革命、美國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與韓國三一運動等衝擊,又受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美國實用主義與繼起的海德格哲學等思潮啟蒙。在殖民同化的危機下,臺灣哲學家以歐美理論作為反抗的思想武器,進而發展出對自我文化主體的探索。他們在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革命青年團等各種政治光譜的社會改革無役不與,留下大膽且富生命力的文獻,更開創了臺灣哲學的「實存運動」。隨著1937年戰時體制的言論緊縮,不少人暫時隱身學院而埋首於純粹形上學的論著。及至日本戰敗,林茂生創辦《民報》、黃金穗創辦《新新》、廖文奎成立《前鋒》、洪耀勳與張深切等創辦《新臺灣》。無奈二二八硝火,斷使淑世理想化為雲煙。1949年後,中國自由派學者胡適、殷海光引進自由主義與邏輯實證論,保守派則將新儒家傳入。兩派延續五四運動以降的文化論戰,在「儒家能否開出民主與科學?」問題上除有民主理念的競爭,更有知識論新舊典範的衝突。可惜原本的學理辯論在蔣政權強勢介入下,鼓吹西方價值的《自由中國》、《文星》遭查禁。繼殷海光後,臺大哲學系十幾位教師相繼遭受迫害。但當時的自由主義卻促成日後的黨外雜誌與民主化運動。回首百年,臺灣哲學的困挫常來自當權者的壓迫。在這種「支配與反支配」的永劫回歸下,幾世紀來臺灣面臨的阻礙有著驚人相似性,更與美國政治學家楊(Iris Young)以反支配(Anti-domination)來定義「正義」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臺灣先哲反壓迫的鬥爭,也是一種追求正義的過程。他們的文獻不只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對尋找未來出路更深具啟發。在此意義下,前人的思想遺產便成了歷久彌新的經典。
雖然日治時期留下豐富的哲學文獻,不少卻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動亂而散佚。重之以1946年後為去除帝國殖民的餘毒,日文出版品全面遭禁。即便部分以漢文出版的論文,譬如張深切的《孔子哲學研究》,也因政治不正確而查禁,導致手稿《老子哲學研究》亦無法出版。在此戒嚴氣氛下,倖免於烽火的文獻或流通受阻,或被銷毀以避禍。在學界多年努力下,儘管許多重要作品得以重現天日,但有些仍只存其名而全文闕如。此外,如何精準詮釋這些僅存文獻也是艱難挑戰。臺灣歷經多重語言轉換,不少早期出版多以日文、英文、法文書寫。即便以漢文書寫臺語的著作,其語意、語法均與當今通用的官方「國語」差異甚大。更遑論戰前日語、臺語與現今標準化之日語、臺語亦多所不同。語言學家魏因賴希(Max Weinreich)曾說:語言不過是有武力為後盾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不同的語言除預設了不同的世界觀,更涉及了微妙的政治認同。是故,在多語文多脈絡的複雜變數下,如何精確解讀這些文獻本身,甚至是理解作者選擇日文而非漢文撰述背後的動機,便成了難題。
為克服上述困難,臺灣哲學百年論叢邀請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專業譯者,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每本書除第一手選文之翻譯外,皆含對早期哲學家作品的深入評述。我們希望,透過此方式降低日後研究的語言門檻,喚起對臺灣哲學的興趣。我們更期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能成為所有有志於臺灣哲學史之研究者的第一套索引工具書。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