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66869
沙力浪
健行
2019年9月27日
120.00  元
HK$ 96  






ISBN:9789869766869
  • 叢書系列:Y角度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Y角度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看著祖先走過的路,他們用背簍、背架,在這個空間活出自己的生活。

    用頭帶背著歷史,傳承,也背著夢想……,回到自己的家,說出自己的故事。



      二○○○年,作者第一次被帶到山林祖居地時,祖居地對他來說還是一個模糊的名詞,既不認得山的名字,也不知道有哪些部落,更是第一次聽到巡山員、高山嚮導等名稱。斷斷續續進入山林二十幾年的協作生活中,慢慢發現有一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背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與故事。而他的參與其中,讓他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開始了解到山對自身的意義,不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族群的歷史。



      在山林工作的高山嚮導、背工、巡山員等族人,雖然職位名稱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在祖居地工作。族人們的實際工作情況又是如何呢?人們對這份工作的想像又是什麼呢?這些問題在二○一三年前往祖居地馬西桑的行程與一群旅人的對話中,產生了小小的疑問。與山林為伍的工作,真的如此浪漫嗎?讓他興起撰寫有關於族人在傳統領域的山林中,真實的工作環境。



      這群唱著歌、穿著獵裝的族人,在山林中長期累積的經驗,是生態保育與研究幕後的大功臣,也是很多登山朋友們登山築夢、完夢的推手。



      作者期許自己能像布農族作家田雅各一樣「以筆代替獵槍」,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將族群獨特文化記載下來。藉由寫出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本書特色



      ★?? ?主動探究族群文化,並以文字深刻記錄走過的路線、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事。

      ★?? ?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以民族學科田野調查、歷史敘事,記錄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歷史。

      ★?? ?記錄布農族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

      ★?? ?寫出這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不為人知的故事。



    名人推薦



      孫大川 政治大學臺文所專任副教授、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真誠推薦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篇? 用頭帶背起一座座的山

    從頭帶開始說起

    頂著頭背帶的領路人

    背著網袋的勇士

    背著鋁架的高山背工

    穿著制服的原住民巡山員

    用頭背帶背負夢想



    第二篇? 百年碑情

    重回百年前的山林

    喀西帕南殉職者之碑

    大分事件—殉職者之碑

    戰死地之碑

    唱出歌聲,回到石板屋

    碑從中來

    會說話的碑文



    第三篇? 淚之路

    尋找Banitul的家園

    撿拾祖先的石板痕跡

    畫出石板屋的藍圖

    背起一片片的石板

    修復石板屋

    淚之路上的報戰功

    重新點燃火苗

    在淚之路,用石板屋來說故事

    ?





    作者序



    高山協作的背架




      用一首詩,寫給在深山中工作的人,寫給書中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在背架中到底裝了什麼,是裝了文化、經濟、生命經驗?用一首來呈現高山工作者的心情,這首詩名為〈高山協作的背架〉:



      裝進奶粉罐

      一步一步地踏進

      祖先的路

      將嬰兒祭的項?

      放在東谷沙飛

      背著背架

      一路上採集

      玉山薊、麥門冬、射干

      金線蓮、七葉一枝花、梅花、菊花

      帝稚的羽毛

      登上玉山

      背架裡

      裝進逝去的棒球夢

      梅花鹿般的跳躍

      穿過竹林

      攀上大霸尖山

      背架裡

      裝著

      細心呵護的

      櫻花鉤吻鮭

      走向南湖大山

      背架裡

      裝進一座獎臺

      連續登上

      三六○三公尺、三二七九公尺

      三五六四公尺、三六三○公尺

      放在第一百座的山頂上

      請授獎人站在榮耀的頂端

      高山協作的背架

      很高

      高到可裝進

      三○○○公尺的百岳大山



      從清朝的背伕、日治的背工、隘勇,當代的高山協作們,會在山上工作的族人,大部分還是以生存為主要訴求,這樣才能夠溫飽家人,才能講求更深一層的心理、文化層面。在高山工作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但是對族人來說,它是一份少有可以留在部落,又可以在傳統領域行走的一份工作。透過這份工作看到自己祖先走過的路,族群的歷史感自然而然的就加注在自己的身上。或許對在山上工作的人來說,不會把深奧的族群文化、族群認同,輕易說出口。但是這群在山上的族人們,用腳走出自己的路,用頭背帶背出自己的生命經驗,說出祖先的歷史。



      兩千年我第一次被林淵源(Nas Qaisul)大哥帶去山上,那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進山林。只知道我要回到祖居地,祖居地對來我說是一個很模糊的名詞。其他的事情我一概都不知道。進入山林,也不認得山的名字,祖居地有哪些部落,哪些部落名。



      後來,只要大哥在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工作,有任務進入山林,都會問我有沒有空一起進人山林。就這樣斷斷續續的進入祖居地,接近二十年了。開始了解到山對我的意義,它不單單是一個空間,還有我族群的歷史在裡面。



      斷斷續續的進入山林二十幾年,我進入了協作的生活中,慢慢的發現,有一群族人,要靠山林生活,要靠山養活全家,這是一份艱苦的工作。我從拉庫拉庫溪流域空間的書寫,慢慢用筆記錄高山協作的生活。有時自己也背負重物,擔任起高山協作的工作。幸好大哥們,知道我一路上要拍攝、記錄,不會分配很重的東西。也因為這樣,可以很專心的寫下一路上的事物。



      走進山中,靠著大哥們的協助,讓我完成了第一篇〈用頭背帶背起一座座山〉,是寫給曾經在這群山中工作的族人,日治的阿美族、平埔族隘勇、布農族背工,當代的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這群人讓山增添了許多故事,而我也參與其中,讓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體現。



      由於學業關係,開始專研自己拉庫拉庫溪流域的歷史,對這個空間有一些書寫。有些人就會請我當高山嚮導,讓我介紹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但是,我看到的書籍,都是以日本的觀點為主。尤其往瓦拉米、大分的路上,都是日本建立的紀念碑。



      幸好在進入山林的過程中,我一直拿著攝影機做記錄。我把這些影像,重新整理化為文字。我看著自己跟著林淵源大哥站在歷史現象的影像,他站在紀念碑前,說著老人家傳給他的口述歷史,每一個歷史都呈現別於文本的內容。回到山下再找一些耆老,如黃泰山耆老,一句一句的把喀西帕南述說出來。這些文本與口述的交錯,形成了第二篇文章〈百年碑情〉,記錄著布農族人與日本人的百年悲情。



      最初跟著林淵源大哥上山,我一直抱著很單純的想法,就是把他走過的路線、部落的地名、河流的名字,山中的故事,一一的記錄下來。有時候,走在古道,走在稜線上,心中會默默的想,當我們這一代族人不走這條路,下一代族人應該沒有人會想要來這裡,布農族人對這裡的空間知識,都可能化為文本。



      退伍之後進入職場,較少去山上,但是只要林淵源大哥問,要不要回祖居地,一定會排除萬難跟著上山,尤其是看到大哥逐漸年邁的身軀,想要抓住每一次的機會,希望留住大哥山林知識的隻字片語。二○一六年,林淵源大哥走進布農族的mai-asang,布農族美好的國度。我從Qaisul大哥,改叫他為Nas Qaisul。布農語人名加Nas是為亡者。大哥的離去,讓我以為山中的一切都即將回歸大自然,沒有人會再回到祖居地。之後,我發現曾經被大哥帶過的協作,開始帶自己家族回到祖居地,有人循著大哥的口述,找到自己的家屋,人慢慢的走回去。



      二○一七年,開始接觸到家屋修復的工作,讓我重新跟高山協作一起工作,一起重建家屋,一起作夢。在傳統領域內家屋的修復,是我進入山林中從來沒有想過的,尤其這個地方早己被國家畫為國家公園和林務局。修復家屋的花蓮文化局孟莉,影響她想要進行這件工程的觸因是看了兩本書,一本是林一宏的拉庫拉庫溪布農族家屋的調查,另外一本就是我寫的碩士論文,探討拉庫拉庫溪地名的轉變研究。兩千年的第一次入山,就是跟著林一宏進入山林,那一次就是林淵源大哥帶路,我的碩士論文也是大哥帶領我。原來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啟發點。一個人啟發另一個人的想法,又推動另一個人的想法,眾人的互相影響下,家屋就這樣被修復起來。我把這一段修復家屋的過程,寫成本書的第三篇文章〈淚之路〉。



      進入山林的這段時間,我曾經這樣的認為:怎麼可能在傳統領域修復家屋。現在,石板屋的修復,讓我想像的界線更為寬廣,我希望傳統領域能重建幾棟家屋,連到布農族起源地南投東埔部落。這樣可以像其他國家一樣,進入八通關越嶺道路的山友,可以住進族人所蓋的石板屋。山友拜訪的同時,就好像走進村落的生活一般。



      我無法想像,這一本書,可以影響多少人,改變多少事。但是我寫出了臺灣這一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故事,了解到有一群人在山林中,努力的工作著、努力的生活著。



      感謝山海文化雜誌社每年持續舉辦臺灣原住民文學獎,如果沒有文學獎的激勵,幾乎沒時間把手邊的田野資料,整理成這三篇文章。這三篇都是因為參與了山海舉辦的文學獎,才能讓這些文章得以呈現。



      ■〈用頭背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得到二○一三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百年碑情〉,得到二○一五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淚之路〉,得到二○一八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報導文學。



      最後將這本書獻給離世的黃泰山(Nas Bisazu Istasipal)耆老及林淵源大哥。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