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

承蒙:客家臺灣•臺灣客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598407
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
聯經出版公司
2019年10月09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0598407
  • 叢書系列:社會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3.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社會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文化人類學











      「承蒙」,是客家人說謝謝、表示感激、誠心致意的幾種方式之一。本書以承蒙為標題,所表達的是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謝意,因為,後者充沛地滋養了客家文化。展示臺灣客家文化,事實上就是試圖呈現客家文化和社會人群互動的成果,客家文化如是豐富,當係承蒙廣體臺灣長期又細膩的滋潤給養。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客家人群作為臺灣社會的重要組成,其文化實作,特別是與周邊人群的互動往來,一起建構了島嶼國度的人文歷史特色。因此,客家臺灣、臺灣客家、客家臺灣文化及臺灣客家文化等的創詞,其意義格外深遠。



      展示,作為介紹客家與臺灣的一種方式,期許如其所如的從臺灣認識客家、從客家認識臺灣。客家的源起,以及客家與臺灣相互建構過程的歷史,容或有多種解釋,我們認為,應本於學術研究的基礎,如其所如的展示。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的新常設展,即是基於此一理念的產物。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展示主題,及其相互呼應之架構的提出,源於客發中心多次諮詢會議的決定。常設展主軸即定位於客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而整合起五個主題的宏觀視野,正是得以通過認識客家來認識臺灣並再造自若自信的客家



    ?


     





    1 導論

    頭前語

    作為交流互動平臺

    客家文化展示

    後尾話



    2 歷史客家

    頭前語

    群類與族源

    菁英與血緣

    證據與競逐

    「義」理與在地

    後尾話



    3 全球客家

    頭前語

    全球客家連結

    客家人口的遷徙與分布

    異國客家的在地性

    臺灣客家的全球網絡

    後尾話



    4 常民客家

    頭前語

    物質文化與典型飲食

    宗教信仰與性別觀念

    民族植物與生態智慧

    當代慶典與客家觀光

    後尾話



    5 文化客家

    頭前語

    臺灣客家文學

    臺灣客家音樂

    臺灣客家戲曲

    後尾話



    6 公民客家

    頭前語

    住民的正當性

    跨族群的公民權益

    文化公民的客家

    後尾話



    7 結語

    頭前語

    歷史客家:族源客家和渡臺客家的分立與勾連

    全球客家:寰宇客家和異國客家的落腳與盤點

    文化客家:思想客家和美學客家的文藝與文意

    常民客家:維生客家和家庭客家的波瀾與平靜

    公民客家:國家客家和領袖客家的試煉與淬練

    後尾話



    參考文獻

    ?





    導論(摘錄)



      一? 導論:臺灣客家文化展示的思考



      1、作為客家族群博物館




      臺灣客家文化館,一個國家級的客家文化館,應該如何策展臺灣客家族群文化?基於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觀點,有將信仰儀式或節慶歡樂拿來展示者,也有將營生器具或經濟生產作為展示主軸者,而把廟宇古蹟和名人事蹟作為展示內容者更多。舉凡物質、非物質文化都可以是展示的內容。與他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或具有特色的食物飲品,亦可策展成具有異文化特色,用以吸引觀光客。



      客家博物館作為「族群博物館」,其「客家族群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在有限的展示空間中,其定位顯得格外重要。我們認為國家級客家博物館的定位,首先應肯認族群主流化的價值,亦即考慮臺灣客家族群的主體性、知識性與社會性。關於臺灣客家族群的主體性,至少可涵蓋其族群歷史文化的詮釋權、族群語言教育權及族群語言傳播權。其次,客家文化的展示,須以研究為基礎,所展示之內容,則應要有助於參訪者認識與理解客家族群的特質。一般未經研究的展出,多只在複述族群的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族群。再次,應凸顯的是客家文化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博物館中的客家族群展示,就像是提供民眾認識客家的教科書,它應有效呈現客家族群與所處大環境的關係,對社會的貢獻,以及藉以形塑族群認同的國家政策等。放在臺灣文化展示的位置上來看客家,我們最少應該要展出這些年來客家人對臺灣社會的貢獻、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客家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客家產業與勞動和經理人力對臺灣經濟的貢獻,以及客家對臺灣多元文化社會形成所扮演的角色。



      我們希望客家文化的展示要向訪客,介紹臺灣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展示大家公認的、值得展示的客家文化,期望參訪者見證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的貢獻、見識到客家文化的厚度。



      2、作為交流互動平臺



      客家博物館作為不同族群交流、互相認識的平臺,展示客家與大社會的關聯性,其中客家與週邊族群關係尤具重要性。抽象的文化,很難用具體的器物展示出來,文字說明太多固然不好,但太少又表達不清,縱使播放影片也不一定有時間看,因此,可能需要設計一些能夠帶得走的具體的或雲端的資訊,使參觀者在離開館舍之後,還能夠繼續縈繞於展示議題中。



      觀眾目標的設定,固然有客家人,但非客家人恐怕更為重要,客家作為臺灣社會一員的社會脈絡,係非客家人也需了解的歷史。我們要知道客家人來看什麼,而非客家人來又要給他看到什麼,總之,要能夠讓客家人與非客家人,看完展示之後耳目一新,進而把客家文化帶入大社會。



      在展示的整體企劃中,我們希望有一本認識客家的科普小書,用以服務對臺灣客家有興趣的朋友,每一章後面另有延伸閱讀與相關資訊。在展場的設計方面,通過QR code的設計,只要網路暢通,使用參觀者自己的手機戴上耳機,可以聽到各種語言的解說,深入影音導覽,繼而連線到延伸材料的介紹。展版下面亦可放一些可以直接帶走的文獻或摘要。未來可以擴大把展示內容重新寫成兒童版,或者把展示的內容做成繪本,或是以其他方式提供更深入的理解管道。比如,乙未保臺戰役,可以拍QR code帶回去,裡面可以連線閱讀20種文獻資料,也能欣賞過去所做過的展覽,不只認知客家在乙未戰役中的貢獻,也看到其他族群在乙未戰役中的角色。景仰客家義民,敬重非客家的義民。又比如戲曲,如果授權沒有問題,拍QR code就可以馬上理解或欣賞到八音。在我們的期望中,客家文化的展示必須是知識性的。



      有些展示的重點,例如一本書,可能不在於呈現「是否為原版書」的「物件」,而是強調其內容對整個臺灣文學、文化發展的影響與貢獻,比如吳濁流辦《臺灣文藝》的努力,針對其所出版的「雜誌本身」做展示固然重要,但是其貢獻的內容與影響力之說明更是關鍵。



      3、客家文化展示



      本書內含五個主章,分別作為博物館展場空間五個展區的內容知識基底,也希望可作為觀眾認識客家和導覽員據以參考的基本教材。一般民眾如欲認識客家,甚至大學相關課堂教材,本書均應獲得推薦閱讀。



       (1) 認識客家族群浮現的歷程



      關於客家的展示,如果不先弄清楚客家人的歷史源流,好像總覺得缺少什麼。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客家作為中原貴冑之後的觀點,提供了客家係漢人血脈的認同基礎。不過,近十幾二十年來,客家中原論的見解,陸續受到挑戰。這牽涉到客家知識體系典範的競爭和轉移,北方中原漢人源流說之外,另出現有好幾個相對與相異的論說,特別是近年來南方起源論,南北混合論,甚至於?客同源的主張。



      第一個展區是「歷史客家」,分為客家形成與客家源流兩大部分,呈現客家哪裡來、客家的源流等學說與見解,同時也將指出各學說所面臨的挑戰。



      關於客家的形成,我們主張應脫離本質主義。羅香林的中原華夏貴冑論是很重要的學說,惟後來的客家南方起源論,或臺灣學者羅肇錦認為客家跟畬族相近的見解,亦應一併受到重視。我們希望呈現多種學說,並提供相關文獻。客家形成之論,其論述重點在了解客家族群浮現過程中之國家、周邊族群及政治經濟結構,甚至於學術理論的提出與西方傳教士在客家地區傳教所扮演的角色等。例如,在客家人群成為「客家」的近現代歷史的過程中,學術上「客語方言區」的確立,幫了不少忙。另,外籍傳教士對於客家稱謂的「鑄造」,各家從他稱到自稱慢慢地變成現在指稱一群具有相同語言文化人群的狀況,也是重要的一環。客家做為一種人群分類的學術論述,最新加入競逐者,即是生物學科的DNA研究,生物科學與社會科學關於族群認同的對話,也是我們想要著墨的。當然,國家的因素也很重要,例如公部門進行人口普查時,所使用的表格或人群分類名稱,也會建構族群分類的意義,例如廣東族、福建族和高山族,趨使操客語各方言者被歸在「廣東人」的分類裡。日本政府是如此分類,而國民政府又有另種作法,甚至使包括客家在內之諸多族群均無從歸屬。那麼,臺灣何時有一類人群稱為「客家」?



      客家形成或客家名稱的出現,是一經驗科學的問題。「客家」什麼時候出現?該詞彙跟客家文化有什麼關係?客家族群不是來自於一個原來就叫做「客家」的「地方」,族人守著語言、文化四處遷徙,一路客家到今天。客家不必一定要從某個地方來,我們應要問的反而是與客相關的人群分類名稱何時以及如何出現?早期出現在華南及其他各地的「客人」,並不是現在所指稱之具有語言文化共性認同的「客家」。施添福與林正慧的研究在這方面做出了突破的貢獻。清末民初之際,與跟客家語言文化相關的那個「客」才在華南浮現。此一過程和瑞士巴色差會的論述密切相關。諸多傳教士的著作可與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林達泉的〈客說〉、賴際熙的《[民國]赤溪縣志》、溫仲和的《廣東省嘉應州志》以及黃釗的《石窟一徵》等一起列入討論。臺灣客家的誕生,也許要到戰後才能確定。以前只有漢人和番/山胞/山地人(原住民),漢人裡面有廣東、福建或者潮、惠、嘉等的分類,雖然也有「客」,但那和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具有語言文化共性認同的「客家」關係不大。臺灣與華南客家的浮現,是兩條不同但卻具有密切關聯的途徑。



      (2)分散異質但聯結的全球客家



      第二個展區是「全球客家」。全球客家的特質:其一是分散和聯繫,亦即,全球客家雖見分散的現象,卻也同時推展全球連結;其二是異質與凝聚,亦即,全球客家內部差異性雖大,彼此之間卻也展現出高凝聚性。因此,我們的建議是應把臺灣客家放在全球的架構來思考,才能獲致最完整的理解。



      「全球客家」具有分散又聯繫的特質,客家人口廣布全球,所謂海水所到之處都有客家人。全球客家人口,以東南亞諸國最多,而非洲、南美洲、北美洲跟大洋洲,甚至模里西斯也有客家的足跡。馬來西亞、印尼,模里西斯等地的客家鄉親,其故鄉大多在中國大陸。南美洲也有一些從中國移出去者,包括自東莞龍岡移到牙買加,以及從蝦公潭搬遷大溪地者,他們與臺灣較少聯繫。至於南北美洲、歐洲、日本等地近年才發展成立的客家社團,其前一個故鄉,高比例就是在臺灣。這些客家社團成立的時間,大多在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



      通過例如崇正會、崇正聯合會、客屬懇親大會、客屬總會、客商大會,甚至世界客家研討會等各種組織的連結與論述,將世界各地的客家想像成一個共同體。從全球客家網絡來看,臺灣固然已有一定的地位,而通過世界臺灣客家聯誼會、世界客家文化會議等組織的運作,臺灣自己又形成另外一個既分散又連結的網絡。



      全球客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分散於各地的客家人群間,不論是語言、信仰,乃至於食物與居家建築的特色彼此差異很大,即便單單一個臺灣,也有非常清晰的內部異質性。其差異有一部分是因原鄉本來不同,另有一部分是受移居地周邊族群影響。中國大陸主要的客家文化地區如贛州、梅州、汀州、惠州之語言和建築極具多樣性,以中國原鄉為起點,客家之間已有不同,移民之後又遇上不同文化的在地人群,更次造成世界各地客家間的異質性。在此次展示計畫裡,我們將說明該等異質客家如何形成一個全球的客家,此一「既差異又凝聚」的特質,現在定義著一種類似「彈性客家」的族群維生策略模式。



       (3) 臺灣客家文化與公民客家



      第三個與第四個展區都是客家文化,所不同者在於前者所呈現的是臺灣客家文化的亮點,及其對臺灣文化的貢獻,後者則著重在臺灣客家人生活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支配其日常生活邏輯的價值觀與儀禮實作。臺灣社會文化有許多來自客家文化的貢獻,文化的構面有物質器物、人文思想,以及典章制度等等範疇。由多元族群文化構成的臺灣樣貌中,客家文化的所處位置,是今日的展示目標。譬如音樂的部分,客籍的鄧雨賢作過很多曲子被社會傳唱,相同的吳盛智、涂敏恆,張福興等人也有很大貢獻。文學部分,從賴和、吳濁流一直到鍾肇政、李喬在臺灣都是舉足輕重。以前很少把客家的身影、客家的位置講清楚,亦即臺灣文化中客家的位置沒有被凸顯。以臺灣文學為例,如果把所稱客家文學都拿掉,那必是凋零剝落不成氣候。客家人在臺灣歷史、文化上的貢獻,或者說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意義也是如此。因此,重點不在於提出清單,敘述臺灣客家文化有哪些,而是呈現最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說明最具亮點的客家文化,進而展現其對整體臺灣文化的貢獻。



      第四個展區是「常民客家」,係指被人們於生活世界中實踐的客家文化。我們會介紹一般所認知的客家文化特質,包括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嘗會組織、家族、信仰、儀式等。如有遺力,像張文亮《臺灣不能沒有客家人》一書中對客家水利技巧、工法的描述,也是可以展示的對象。



      「公民客家」是最後一個展區,討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客家如何作為臺灣社會的一份子。我們從此一角度來認識過去客家人的歷史行動,了解其回應作為臺灣公民而存在的作為。客家族群的語言權、傳播權,以及歷史文化詮釋權等,我們均將之以公民客家的概念來處理。可以用來展示客家作為臺灣公民的一份子,並非僅強調客家自身的權益,也關心普世臺灣人的公民權與民主體制。由此觀點出發,對於像「客家委員會」的展示說明,我們希望不在陳列它的業績。像客語的推廣,就不再認為是政府的德政或客家委員會的豐功偉業,因為這是客家人作為臺灣的公民,其所應有的語言權。又比如?針對客家電臺或客家電視臺的設立,我們主張那是客家人應有的傳播權。



      4、結語



      舊有臺灣客家文化館展覽有神廟建築如義民廟、民居如佳冬的蕭家宅院。也有日本時代客家人所從事的主要經濟,如香茅、樟腦、茶葉,以及臺灣南部美濃的菸葉,甚至當代的客家文化產業。而當前新展的規劃,我們認為應讓觀眾通過參觀而認識臺灣客家人最精髓的文化,體認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告訴觀眾在日本時代的時候客家人做什麼產業,或者歷史上的臺灣客家人住在哪種建築裡。欲使客家和臺灣當代社會有更密切的對話,就要展示出客家文化裡面最亮眼、最精彩的部分,亦即,必須展示出客家文化對臺灣文化的貢獻。



      規劃展示並不是做一個新的研究案,也不是提出完全版的客家文化目錄,而是要確定展示的主軸,選定展示的內容。在有限的展示空間中,難免會有不少我們認為精彩的部分,無法被展示,例如陶瓷、美術、攝影等客家藝術創作,因空間有限而無法作為展示的重點。其他方面例如製茶工藝、陶甕、客家建築、三義木雕、公館陶瓷等,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特色,卻全沒能被推薦到展示的名單。相同的,客家人在臺灣公共事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他傑出人才都無法一一納入,這並非因為其不夠重要,反而我們會建議這些議題未來可以在專題的展示廳,以特展的方式來呈現。



      歷史上的客家固然重要,不過我們更關心當代的客家與未來的發展。客家族群的文化當然重要,不過我們也需同時重視其與臺灣社會做為一個整體的關聯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