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從易經解心經

從易經解心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406172
劉君祖
大塊文化
2019年10月29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5406172
  • 叢書系列:劉君祖易經世界
  • 規格:平裝 / 164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劉君祖易經世界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易經











      以《易經》解析《心經》,

      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僅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含義廣博精深,大乘佛法的精要統統都濃縮在其中。「般若波羅蜜多心」是這部經的總名稱,意思是教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煩惱的生死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涅槃彼岸。



      《心經》的緣起,地點在靈鷲山中部,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這部經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且能以最少的篇幅,以簡馭繁、化繁為簡,把這些最深刻、最具深厚含蘊的義理講出來,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



      劉君祖學易四十年,擅長將深奧難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實例佐證,近年更以易經為根柢,遍及群經和佛經。在他品讀過的經典中,大概只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文字很精簡,二三個字就蘊藏無盡的密碼。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佛易會通,開創了一種以易解佛的路徑。



      今日國際紛爭越演越烈,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日益嚴重,造成全球暖化災難不斷,真正的緣由還是因為人心不淨。劉君祖新解《心經》,希望對於學者能有幫助,對於世道有所補益。



    名人推薦



      王立文(前元智大學副校長、佛學與科學期?主編)

      林安梧(前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姚仁喜(建築師、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游祥洲(前佛光大學教授、世界佛教大學執行理事)

      賴賢宗(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衷心推薦


     





    龔序?

    自序:觀行天下

    ?

    緒論

    《心經》概述

    依經解經

    正法明佛,乘願再來—觀音菩薩

    《心經》與《易經.雜卦傳》

    《心經》的本文

    《心經》的譯本

    ?

    上篇 觀空度厄 遯世無悶

    《心經》的緣起

    觀自在

    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空不異」和「色空即是」

    剝極而復

    八苦

    五蘊

    色是質礙

    受是領納

    想是想像

    行是遷流造作

    識是了別

    對「色」的深層思考

    ?

    下篇 風生緣起 品物咸章

    《心經》與《易經》

    「空」與「有」

    從「不異」到「即是」

    十八界

    再談「五蘊」—剎那生滅

    自性隨緣

    還滅門和流轉門

    順觀、逆觀

    機緣帶動一切

    聲聞、緣覺

    苦逼迫、集招感、滅可證、道可修

    《易》說「色、受、想、行、識」

    無明

    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無明盡

    ?

    附錄 歷代名家心經書法





    龔序



    龔鵬程�前佛光大學校長




      君祖這本書,以《易經》的義理來解析《心經》,生面別開,但實際上是遠有淵源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很快就開始與《易經》結合了。三國吳僧人康僧會即已用《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來解釋佛教輪迴說。其後這種解釋流行一時,支遁、慧遠、梁武帝、法通等各有論述。其所以如此, 是因佛教思想初入中土,中國人對其義理還很陌生,故不能不用「格義」的方法來傳播。當時用來格義的材料,主要就是《易》與老莊。



      這本來是一種權宜之計,但僧家因此而鑽研《周易》,熟悉《周易》的儒者也因此而接近了理解了佛理,對佛學與易學兩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兩方義理因此交流,竟開出一朵奇花異卉來。



      據唐初孔穎達《周易正義.序》說,南朝時這種會通佛易的《易經》注解有十幾家,內容多是「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可見當時解《易》以般若性空之理為主,也有主客能所的分析。



      孔穎達代表了唐代官方經學的立場,他是不贊成這種佛易會通方式的。但趨勢已成,難以遏止。到柳宗元寫「道州文宣王廟碑」時,就介紹當時官學裡教《易經》的,乃是沙門凝辯。可見僧人熟悉《易經》,甚至能在文廟裡講經而世不以為異。一時風氣,可想而知。



      凝辯的講稿,現在看不到了。可是其他僧界大德對《易經》的闡發和會通,仍有許多材料留下來。如華嚴長老李通玄以《易》解《華嚴》,且特重艮卦,對後世的影響就很大。



      但我覺得唐代佛易會通的路數可能最特殊之處乃是象數。



      六朝時,王弼掃象之思想勢力很大,故南朝的佛易會通,絕少就象數說,唐朝就不然。如密宗大師一行,著有《大衍玄圖》、《大衍論》等,他就最重視大衍之數,甚至還製作了大衍曆,並依孟喜之說作了卦氣圖。宗密的朱墨十重圖,是用來表示修煉過程中之染淨狀況的,也與《參同契》的納甲月體說有關。禪宗臨濟義玄講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宗石頭希遷作禪門《參同契》;洞山良价作《寶鏡三昧歌》,講六爻偏正回互;曹山本寂講五位君臣,更與《周易參同契》都有直接關聯。



      我認為這與道教內丹學之發展有關。內丹學興起於中晚唐,特重《周易參同契》。禪宗濡染風氣,故亦重此。厥後道教內丹學講性命雙修,又都吸收禪宗,以禪為性功。兩家融合,此其契機也。



      宋代以後,講易佛會通的更多,如王安石、蘇軾、朱長文、李綱等都是。朱長文、李綱均是講《華嚴》的。以禪解易,則始於南宋。如沈作?、楊簡、王宗傳,下開明代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蕅益智旭之先聲。智旭法師《周易禪解》以禪入儒、誘儒以知禪,影響尤大。如焦竑《易筌》、張鏡心《易經增注》、鄭圭《易臆》等多承其風。所以《四庫提要》說:「明末心學橫流,大抵以狂禪解易。」



      清代以來,佛易會通的講法漸少。清末唯識學大盛,可是用唯識以說易者卻少見,反而是有熊十力《新唯識論》這一類以易學來反對唯識的。



      以上大略介紹古來會合佛易的歷史,並說明其合會之不同路數,是希望提供讀君祖這本書的讀者一些背景知識,瞭解佛易結合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學脈,不可輕忽。



      其次,這也可以讓讀友們知道君祖之解,在佛易會通方面究竟居什麼地位。



      由上文的介紹,大家應可以看出:歷來之解,以佛解易為多,以易解佛卻罕見;周濂溪、程伊川曾說《華嚴經》的道理可以用一個艮卦來概括,也語焉不詳,佛教徒則多不以其說為然。以佛解易者,儒者也多表異議,認為是比附或扭曲。因而此事有兩個難點,一是對佛教和《周易》的義理均須精熟,且能解釋得銖兩悉稱,無比附歪曲任何一方之嫌。二是要開創一種以易解佛的路數。



      君祖選擇的是《心經》。這也是歷來講佛易會通者罕及的。過去,正如我上文所介紹,或說空有,或講主客,或論華嚴,或云象數,或道心禪,並沒有以《心經》來闡述兩家義理的。以《心經》之重要性而言,如此言佛易會通,不啻失之眉睫。君祖此書可謂補足了歷史缺憾。



      所以這雖是一本小小的講錄,其實價值甚大,我是十分佩服的。唯一需要做些補充的是「阿賴耶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攝論宗謂為染雜,要轉識成智時,須另依第九識「阿摩羅識」。地論宗則認為「阿賴耶」就是「如來藏」、是「真如」。但其說實際上是取消了第七識「末那識」,或把「末那識」和「染法阿賴耶識」合併了。《大乘起信論》又以為它既是染又是淨,染時是「阿賴耶」,淨就是,「如來藏」。君祖採取的,是把「阿賴耶識」視為染而未淨的立場。這在佛教中也是有依據的,讀友不必依不同經論或宗派主張而起疑情。



    自序



    觀行天下




      《心經》二百六十字,將大乘佛法的究竟真諦闡述無遺,這種成就真是不可思議,難怪贏得千古讚歎。在我所品讀過的中外經典中,大概只有《易經.雜卦傳》堪與比擬。《大易》為華夏文化之源,暢演天人奧義,世所共尊。《雜卦》為十篇《易傳》壓軸,兩百五十字排比詮釋六十四卦,精彩生動,餘韻無窮。《心經》若不算後面咒語,似乎更精簡,《雜卦傳》去掉「也」字不到兩百,篇幅仍是最短。何況《心經》用了「亦復如是」、「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的省略表述,又掐頭去尾不提法會因由及效果,才有如今傳世的風貌。看來中國人還是言簡意賅的翹楚,意在言外,不盡風流。



      一般佛經都記載佛說,《心經》卻是觀音菩薩擔綱說法,劈頭一句「觀自在菩薩」,欲觀世音,先「觀自在」。菩薩即自覺覺人,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而後行,想到做到才是最深刻的妙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知行合一了,便可照見俗塵虛幻,濟度眾生解脫一切痛苦煩惱。



      道藏中的《黃帝陰符經》不到四百五十字,底蘊極深,也是膾炙人口的經典。開章明義即稱:「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仍是先觀而後行,道法自然,包羅萬有,修習者善觀真行,必然成道。



      《易經.繫辭下傳》次章稱述《易》之源起:「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華最高經典的智慧,也是從觀察而來。《彖傳》於咸、恒、萃卦分稱:「觀其所感、觀其所恒、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易經》還有觀卦,卦辭云:「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就是宗廟中虔誠祭祀之象。《大象傳》稱:「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設教施政都得行腳四方,觀察風土民情,因人因地制宜才行得通,這與觀音現身說法的道理全合。觀卦六爻由內而外、從低至高的精進歷程,亦通眾生、聲聞、緣覺、菩薩而佛的進階修行。《心經》從空五蘊、十八界、十二緣生、四聖諦,乃至無智無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層層突破的妙智慧,觀卦足以盡之。儒、釋、道三教探討宇宙人生真理,大道並行而不悖,並育而不相害啊!



      今日世風之亂,災難不息,真正緣由還是人心不淨。我習《易》四十年,兼修儒、釋、道,近年來教學研多作三教會通之事,希望於學者有幫助,於世道有補益。




    其 他 著 作
    1. 從易經看莊子
    2. 從易經解維摩詰經
    3. 從易經解佛家經典: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套書)
    4. 從易經看道家經典: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套書)
    5. 從易經談商戰智慧:孫子兵法、鬼谷子、冰鑑(套書)
    6. 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7. 從易經看老子道德經
    8. 從易經解金剛經
    9. 從易經看黃帝陰符經
    10. 從易經看冰鑑:觀人術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