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保釣運動全紀錄

保釣運動全紀錄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0854152
本田善彥
風間鈴
聯經出版公司
2019年11月01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9570854152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文庫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歷史事件

















    20世紀1970年代起,中華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釣魚台問題也受到台灣和華人世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長期定居台灣的日本作家本田善彥,以近10年時間進行口述採訪和田野調查,從第三者的觀點,克服許多客觀困難,面對保釣運動者的疑慮,取得許多未曾問世的第一手文獻,完成保釣運動諸多關鍵人物的採訪工作。本田善彥整合和評析圍環繞著這起歷史事件的道德思辨、思維,以及政治立場等,最後為讀者梳理出完整的脈絡,重現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主義運動之全貌。



      本書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在中華民國台灣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背景下,以海外留學生的青春、國族情緒與改革主張交織下的學生保釣運動為主;

      第二部分是1970至1980年代,台大和民間保釣組織的成立始末,也反映當代台灣社會改革的新起點;

      第三部分將視野延伸入華人世界,深入探討香港、大陸保釣的精神內涵。



      書中更以「偏安」、「避秦」兩個寓意深刻的說法,描述台灣長久以來置身強權環伺處境之下,不同政權卻極度相似的反應模式,反映照出移民社會在中原歷史挫敗後,一種自保迴避的機會主義心態。



      本田善彥的《保釣運動全紀錄》是最齊整的文獻記載,也代表保釣議題最新的研究成果。讓過去曾為此驚濤裂岸運動付出心血的前輩得以留下完善的事蹟紀錄,更對未來如何看待此議題,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參照。

    ?


     





    推薦序 解構臺灣「顏色政治學」的「保釣」 何思慎

    ?

    前言

    第一部 19701980年代 北美

    第一章 臺灣寧靜「保釣」

    「曾經是日本人」的「保釣」人

    駁斥《日臺漁業協定》

    冷漠的臺灣「保釣」意識

    難以窺見的潛在意識

    ?

    第二章 反越戰風潮影響

    捲入「保釣」運動的科學青年

    「保釣」團體誕生

    為「保釣」苦惱的國府

    ?

    第三章 巔峰與分水嶺

    學者公開信力挺,「保釣」運動迎接巔峰

    「保釣」運動轉向的瞬間

    華府大遊行的衝擊

    運動受挫產生的疑問

    「尼克森衝擊」促成左傾

    ?

    第四章 周恩來在北京等著

    「安娜堡國是會議」促成分道揚鑣

    中共開始關注「保釣」

    「接納中共,排除國府」案終獲通過

    與周恩來歡談六小時

    ?

    第五章 邁向各自的「祖國」之路

    風靡左派的「新中國」形貌

    從「保釣」變質為「統運」

    「中國夢」清醒時分

    支持國府的反共組織「愛盟」誕生

    迫使國府革新的「保釣」

    ?

    第六章 「保釣」催生出民主伴跑員

    「黑名單」阻斷歸鄉路

    電影《北京故事》誕生

    敞開大門的聯合國職員之路

    「回歸祖國」的人們

    護照遭沒入,成為專業「保釣」人士

    一邊「保釣」一邊推動民主化

    ?

    第二部 19701990年代 臺灣

    第七章 「保釣」運動點火人

    臺灣漁船現蹤尖閣海域

    蔣中正拒絕「琉球群島」

    賭上報社前途的登島計畫

    登島衝擊與影響

    誰是真正的主謀?

    ?

    第八章 戒嚴令下的蠢動

    孕育出「保釣」運動的文章

    被遺忘的「自覺運動」

    「自覺運動」的「遺物」

    自美國沖來的「保釣」浪潮

    華僑是革命之母?

    ?

    第九章 突破

    踏上「祖國」的僑生們

    《自由中國》播下的種子

    臺灣「保釣」運動的先鋒──僑生

    突破中央限制,僑生示威遊行全校沸騰

    ?

    第十章 臺大保釣會的興亡

    急轉直下的「保釣會」成立

    《歸還沖繩協定》引發六一七示威抗議

    馬英九與「保釣」運動

    面臨退出聯合國,「保釣」失焦

    要求改革聲浪與突然解散

    ?

    第十一章 從「鄉土」到「本土」

    「保釣」運動中的左派思潮

    「保釣」運動與省籍

    從「保釣」到社會改革

    日本殖民時代的臺灣史記憶復甦

    鄉土文學論戰與「偏安」

    兩個「鄉愁」

    ?

    第十二章 以登島為目標

    支持黨外的「保釣」學生

    「偏安」與統獨密教化

    九?年代「釣運」再起

    目標小島,開始「保釣」

    偶然與必然

    「中華保釣協會」誕生

    ?

    第三部 19702010年代 香港 中國大陸 華人世界

    第十三章 殖民地與特區之間

     動盪不安的六?年代

     六七暴動強化對香港的歸屬感

     左派主導的「保釣」

     殖民地眼中的「中國」

     回歸前的「愛國」競爭

    ?

    第十四章 從支持民主化到「保釣」

    天安門事件成為轉捩點

    支持「雨傘」的「保釣」人士

    大陸「保釣」現身

    出發點在於民間對日索賠

    與一九七?年代釣運的雷同性

    ?

    第十五章 民間愛國運動「保釣」

    奉獻私產投入「保釣」運動

    參加環保示威抗議遭逮捕

    「中國歷代政權都是親日的」

    對誰「負責」?「使命」從何而來?

    ?

    第十六章 理念與現實

    「保釣」商店老闆

    眾人拋來的懷疑眼神

    團結全球「華人」關鍵

    喪失「中國」詮釋權以及「中華」混用

    不斷變化的自我認同

    中華民族意識並非固若金湯

    「保釣」運動的現況

    扮演反對運動角色的愛國運動

    走訪南方澳

    迴盪心底之物

    南方澳「拚無人島!」研修營

    後記

    ?

    參考書目

    附錄(一) 主要採訪人物列表

    附錄(二) 保釣活動大事記

    ?





    推薦序



    解構臺灣「顏色政治學」的「保釣」




      釣魚臺列嶼為臺灣的附屬島嶼,在行政區劃上歸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此法律上的立場,在臺灣,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縱使在統獨的立場,或在兩岸關係政策上,大相逕庭,但對釣魚臺列嶼的主權主張,基本上是一貫的。或許有人會說,曾擔任十二年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認為,釣魚臺列嶼是日本的,但這樣的言論是在其卸任之後,而非任上所言,不代表中華民國政府立場。



      然而,臺灣內部帶有深淺不同之藍、綠意識形態對立的「日本觀」更直接投射在朝野不同的「保釣」主張中,使本應一致對外的「保釣運動」意外成為藍、綠內政戰線的延長。因此,不同於韓國朝野在政治縱使涇渭分明,但在「獨島」(日本稱為「竹島」)主權爭端中,基本上舉國一致,捍衛「韓國的獨島」。反觀臺灣,「保釣」似乎成為分斷藍、綠的政治歧見之一,模糊國人對釣魚臺列嶼主權認識,動搖社會的「保釣」信心。此造成臺灣在釣魚臺主權聲索及對日本之抗議上,「理雖直,卻氣不壯」。



      其實,泛綠陣營中亦不乏「保釣」人士,除作者本田善彥所訪談之民進黨創黨元老張俊宏外,前副總統呂秀蓮是位令人尊敬的「保釣」前輩,呂副總統心繫釣魚臺列嶼主權,從在哈佛大學留學期間持續至今,未曾因身處民進黨有所動搖,但書中,另位綠營「保釣」大將張俊宏不諱言「保釣」在藍、綠中的溫度差,「保釣運動,總給人一種印象,以為那是以『泛藍』陣營或是以外省人為主體的運動」。因此,「保釣」在臺灣雖難以擺脫統、獨、藍、綠的羈絆,但卻無法藉此兩分臺灣人「保釣」與否的立場。



      本書題為《保釣運動全紀錄》,看似與過去學界討論釣魚臺主權爭端的書一般,但誠如書中〈前言〉所言,「本書並非在論斷有關尖閣諸島領土主權的是非好惡或其歷史背景」,而為透過牽動華人敏感神經的「保釣」,爬梳兩岸三地人民潛意識中的民族主義樣態及對日本的愛、恨、情、仇。



      東亞近代歷史中的臺灣在中國與日本間兩度易手,使臺灣成為特殊的華人社會,更因國共內戰,臺灣成為中華民國據守的島嶼,在冷戰的擺弄下,除島內的族群關係外,臺灣周旋於美、中、日三者間,折射出「不斷變化的自我認同」。在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次保衛戰失利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統治漸趨「喪失『中國』的詮釋權」,更隨臺灣解嚴後的民主化,統獨意識裂解臺灣社會,糾纏在兩岸與美、日間「保釣」亦弔詭的質變為「擁護本國政府或政權」或「確認彼此的認同感」。本田善彥點出「保釣」的「愛國」盲點:「國家、政府與政權,這三者時而無意識地,時而有意地混淆在一起,如何冷靜地將這三者拆解開來,看個清楚,其實不只是現今的中國大陸,普天下的社會不也都需要這樣做?」他的提醒,值得玩味。



      臺日關係受美國主導的國際局勢影響甚巨,同時受到美、日等多邊機制之連動,有其鮮明的「從屬性」,在「保釣」上更可見端倪。在釣魚臺主權爭端之諸多成因中,美國於戰後的琉球佔領及一九七二年的釣魚臺行政權移交最為關鍵。由冷戰伊始的東亞局勢觀之,中華民國與美、日形成圍堵共黨圈國家而運作安全戰略同盟,互為東亞地區戰略夥伴之佈局明確,造成釣魚臺主權爭端暫遭擱置。



      然因七○年代尼克森採行關島主義與聯中抗俄策略而變質。因著美國計劃將釣魚臺移交予日本消息曝光,美軍於一九七○年間在釣魚臺列嶼上樹立告示牌,禁止臺灣漁民進入周邊海域後,行政院長嚴家淦及外交部長魏道明等我國政府首長對美國將釣魚臺置於琉球群島範圍內,一件移交日本之事再三抗議,但終究無法改變美國的決定而抱憾告終。一九七二年,美國歸還琉球群島行政,默認日本控制釣魚臺列嶼,釣魚臺上「禁止琉球居民進入」之警示牌撤離,原本驅逐臺灣漁民的美國巡邏艦不再現釣魚臺周邊海域,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艦。



      時至一九七九年美國外交承認北京,《中美共同防禦條約》(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無以為繼,美國陸續自臺灣撤退駐軍,第七艦隊不再協防臺灣,釣魚臺主權爭端加劇,然美國海軍卻長期租借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赤尾嶼」,設置「射爆擊場」(轟炸射擊靶場)迄今。在美國於戰後插手此地後,該島主權爭端除為臺、日間難解之外交問題外,更成為錯綜複雜之民族意識與民粹主義問題,但「反日」或「反美」不應成為「保釣」的驅力。



      本書作者本田善彥是位長期旅居臺灣的日本媒體人,亦是作家,漢語流利,對臺灣社會的觀察極為深入,特別在臺灣歷史與認同問題,本田善彥具獨到、細膩的觀察。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在本田善彥筆下,僅六平方公里左右的蕞爾小島—釣魚臺列嶼,不僅為美、日、中在東亞區域博弈的戰略支點,更鮮活的躍上讀者的思考,成為解構臺灣人「身份認同」(identity)的重要線索。



      透過本田善彥深入訪談「保釣」人士,抽絲剝繭,打破國人似是而非的「綠營親日、藍營親中」的兩分法刻版化印象,亦可觀照自身的「認同」,揚棄解嚴以來綁架臺灣社會的「顏色政治學」。他一針見血道出,臺灣人透過「親日」、「反日」來表現自己與「中國」的距離感,在臺灣人眼中的「日本」只不過是個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意差遣的道具,並非內化在情感裡。本田成功的回答了在臺灣「中國」與「日本」為何成互斥的概念,「親日」定伴隨「反中」,反之亦然,但臺灣人對日本的態度無涉情感,更無關「認同」。因此,在「臺灣主體性」建構中,非得要「去中國化」不可,但「去日本化」則多此一舉。



      本田善彥透過華人「保釣」運動,透徹地解構「臺灣人是誰」的更深層問題,此應為日本人所專擅之「我是誰」的哲學命題回答。此道問題在藍、綠政治動員中,困惑臺灣人許久,囿於解嚴後的「顏色政治學」,臺灣人對此提問無能為力,但在一位沒有顏色的日本人本田善彥眼中,此清楚不過。



      為序者不宜「爆雷」,讀者自己翻開書頁,透過本田善彥的妙筆,細細思量,必有所得。值此二○二○年總統大選開跑之際,此書的出版對國人思考「我是誰」,別具現實意義,故樂之為序。


    何思慎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理事、輔仁大學日語系特聘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