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序
呂向陽教授於2016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照著麥基洗德的類型永遠為祭司:從第二聖殿猶太文學看希伯來書的麥基洗德》即將出版,這是華人聖經學界的好消息,也是喜愛研讀聖經朋友們的福氣。呂教授邀請我為之寫序,我覺得很榮幸也很高興。
2008 年我與呂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初次相識。當時,我從美國到崇基神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呂教授還是神學生,他選讀了我的《約翰福音釋義》。全班上課時,我用英文演講,下課的時候,我們用普通話交談,還可以用閩南話聊天,因為我的家鄉在台灣,而呂教授來自福建泉州。2012 年我再次到崇基神學院客座,呂教授已經得到神學碩士學位,準備攻讀博士課程。
他旁聽我的《耶穌比喻研究》,多方幫忙學生,如同我的助教一般,令我非常感謝。2016 年我第三度到崇基講學,受院方邀請,成為他博士論文的校外評閱與口試委員,有幸詳讀這本論文,並參與他的口試答辯。
呂教授敬虔愛主、喜愛聖經、熱心事奉、謙恭有禮、治學嚴謹、教學認真,是聖經學界優秀的年輕學者。本書是他對於新約研究一個重要的貢獻,值得注意。
本書主題是希伯來書中崇高宏偉的「基督論」論述,研究重點則聚焦在舊約傳統中遠古神祕的大祭司,「麥基洗德」。這位接受亞伯拉罕貢禮並為他祝福的大祭司究竟是什麼人物?他如何成為耶穌基督的預表類型?他又怎樣將耶穌基督的身份、職位、及角色凸顯出來?呂教授對於希伯來書相關經文的分析與「麥基洗德」祭司傳統的討論,看法精闢,條理清楚,為希伯來書「基督論」的思想背景勾勒出清晰的闡述。
本書的研究成果在三方面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希伯來書研究方法。在探討希伯來書的釋義和神學時,多數學者是從希臘哲學思想—尤其是柏拉圖學派—與古代文學修辭的角度下手,來分析經文涵義(例如,Harold Attridge 的 Hebrew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1989),本書則遍查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文獻與觀點,梳理彙整之後,以之為底層語境來探討當代猶太人對於「麥基洗德」的想像與詮釋,藉以說明這位神祕的大祭司與耶穌基督之間的文學關係與神學意義。第二,猶太教思想史。本書對於「麥基洗德」的廣泛研究及細心整理,為學界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例證,展示出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各個派別對於經典與傳統的各種殊異詮釋觀點,因而增進我們對早期猶太教的宗教思想與釋經方法的認識。第三,初代教會基督論的發展。第一世紀中葉,保羅書信對於耶穌基督的受死十架、神的救贖恩典、和人的因信稱義等基督論與救贖論的問題已經巨細不遺地闡釋清楚了,希伯來書則顯示,在第一世紀後半,教會領袖對於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來歷和神性,以及他升天之後與再臨之前在天上扮演的角色等新的基督論與終末論等問題繼續提出重要的想法與信念。本書的分析讓我們看見希伯來書的作者,不但持有敬虔的信仰,明白神的啟示,還深具博雅素養,能夠與希臘羅馬的哲學思辯以及猶太教的經典詮釋作出批判性的宗教對話,以當代共通而優美的「哲學宗教語言」來闡釋,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何以成為神人之間的大中保,為何他是既是最完美的祭物,也是最神祕的大祭司。本書內容精彩,思路清晰,文筆順暢,易讀易懂,我相信不論是聖經學者、牧師、長執、神學生或喜愛研讀聖經的平信徒,都能從中獲取屬靈的智慧、聖經的知識、信仰的確信、和服事的喜樂,對於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與祭司角色必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於敬虔的奧秘有更真實的領受。
?
葉約翰
牧師,PhD
美國維吉尼亞神學院茉莉道恩斯新約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