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九封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7266
瑪莉安?沃夫
洪世民
商周出版
2019年11月0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4777266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科學新視野


  •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美國Amazon教育哲學類排行冠軍

    認知神經學家、兒童發展專家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

    研究閱讀與大腦十餘年最新力作



    ?你能夠專心讀書半小時不滑手機嗎?

    ?你更相信Google或維基,更甚於相信自己?

    ?你是新手父母,平板已儼然成為你家小孩的新款奶嘴?




    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曾憂心書本的發明會讓人類不再思考;兩千多年後,數位媒介的發明把這個憂慮推上了新的高峰。



    數位媒介正在剝奪我們的閱讀能力,它刺激、快速、轉瞬即逝的特性,在在誘使我們的大腦讀得更淺、更快、更不專心。研究顯示:人們的專注力、反思與批判力,以及將知識內化的能力,都正在下降之中。更糟的是,原本應該從閱讀中培養的同理心、包容異己,以及對美的感受能力,也已出現日漸衰退的趨勢。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身兼文學背景、認知神經學家與兒童發展專家的瑪莉安?沃夫,特地選擇了「最能邀請大腦慢下來」的書信形式,以九封優美信箋娓娓道出她對數位閱讀的研究、憂慮與實用建言。在這些信中,作者將與你談談:



    #「閱讀」這個行為,在大腦中是怎麼運作的?

    #手機、電腦,甚至電子書,它們和紙本書有何不同?

    #數位閱讀一定不好嗎?它的優勢與益處是什麼?

    #在孩子零至十歲的成長階段,該如何有智慧地分配實體和數位閱讀?

    #閱讀教育為何可能影響民主社會的存亡?

    #何謂「理想的閱讀生活」?



    結合嚴謹科學、文學感性與經驗分享,本書如同一幅耐人尋味的路線圖,為科技如何影響大腦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智力,以及這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指出一個警戒、但充滿希望的觀點。





    -各界好評-



    「這本書,來得真是時候!為了生存,每個時代所需的能力不盡相同,而處於數位時代的我們,思考方式、閱讀能力……勢必有些轉變。我們會變弱、或者更好?讀過瑪莉安.沃夫寫給我們的信,會有些答案!」

    ──陳欣希(教育部國中小閱讀推動計畫協同主持人、台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沃夫令人信服地道出深度閱讀為認知與社會帶來的種種好處……她正確地指出,數位媒介本身並不會毀了深度閱讀,甚至還可以促進它。同樣剴切的是,若我們不願對使用科技的方式、它對我們的影響予以足夠關注,我們將損失慘重。」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既即時又重要……如果你熱愛閱讀、熱愛它豐富你生命與這世界的方式,必不能錯過《回來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這是歷史的關鍵時刻。」

    ──美國BookPage書評網站



    「一份深入淺出的嚴謹研究,揭示了讀寫文化的重要影響。」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沃夫的文字極為優美,書中不僅描繪出關於閱讀的研究,更有豐富的文學雋語、歷史掌故,以及個人的有趣軼事。《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動人地寫出了閱讀為什麼如此重要,並細緻探究了螢幕如何改變我們閱讀腦……沃夫帶來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告訴我們當閱讀消亡,我們將失去什麼。」

    ──《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編輯手記】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推薦專文】新世紀數位居民的必要能力



    第一封信:閱讀,心裡的金絲雀

    第二封信:馬戲團帳篷下:以奇特的眼光看閱讀腦

    第三封信:深刻的閱讀,瀕危了嗎?

    第四封信:「我們曾是那樣的讀者,但之後呢?」

    第五封信:數位時代的兒童教養

    第六封信:五歲前:別太快從膝上進展到膝上型電腦

    第七封信:學習(及教導)閱讀的科學與詩

    第八封信:打造「雙素養」的頭腦

    第九封信:讀者,回家吧!



    致謝

    注釋





    【推薦專文】

    新世紀數位居民的必要能力

    柯華葳




    閱讀這本《回家吧!消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可說是一場對我們的「專注力」與「深度閱讀能力」的考驗。



    本書作者瑪莉安?沃夫,透過認知神經科學和西方文學,加上嚴謹的研究證據,帶領著讀者重新思考閱讀如何塑造人腦,成為「讀寫腦」。沃夫並指出:這顆讀寫腦及其種種重要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與知識組織,都正受到數位資訊的挑戰。



    就如作者自己在書中的反省,現代人每天一張開眼,到閉上眼入睡前,接觸的都是數位資訊,書本被放在一旁,有心讀卻無法盡心讀,日復一日,這會怎麼影響我們的大腦與思考?



    若讀者耐心讀過全書,恭喜你,這說明你掌握了閱讀能力,擁有這份能力,你在滑過輕薄、短炫的數位內容時,比較可能平衡這大腦的挑戰。然而,我們都不能不暫時放下數位的方便,看看研究資料指出未掌握閱讀力所帶出的困境,更須想想那些尚在發育中的嬰幼兒與兒童,他們在大量數位的洗禮中成長,若缺乏閱讀能力,日後將如何面對複雜與深度的資訊?



    在本書後半段,作者即就著這些議題,提出她與同事正在進行的研究與想法。書中提出「雙素養閱讀腦」這個概念──它不管面對紙本或是數位兩類媒介,都有相近的能力與掌握程度。然,作者指出:五歲前,一個不可或缺的家庭活動就是「親子共讀」,且在共讀過程中,應多利用紙本讀物,少用數位媒介,讓幼兒在較穩定的環境中發展語言與各種生活中的概念與能力,包括同理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歲以後,作者說:我們應該投資教師,讓教師能指導學童使用每一種媒介,成為好讀者。我舉雙手贊成。因為不論科技如何進展,只有好讀者能自由轉換、藉用各種載具、媒體,在各式各樣的資訊中享受、娛樂與反思,並轉化成自己的知識與判斷。

    在五光十色、眾聲喧嘩中,我們都必須學會「判斷」,這是生活在新世紀的數位居民保持獨立,不可缺少的必要能力!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教育與科技學系榮譽教授,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




    【編輯手記】

    幸福就是渴望重複



    此刻我正對著電腦敲打這篇編輯手記,閃動的游標在螢幕上浮現一個又一個新細明體,是那麼快速,卻又彷彿有點距離。



    從今天早上起床按掉手機鬧鐘(然後拿起來滑)開始,到一個小時之後打卡下班,扣除午餐時間,我今天已經盯著螢幕超過了八個小時。而下班之後,包括在公車上、回到家、到入睡前,我心知肚明必然還會增加。每一天我都扮演嚴厲的監督角色告誡自己別這麼做,但同時又扮演軟弱的罪犯狡猾逃脫。



    直到我開始編這本書為止,我沒想過自己可能不會閱讀──就算我每天花在螢幕的時間比書多很多。畢竟,再怎麼說我可是個編輯,讀書難道不是我最值得驕傲、最真心摯愛的事情了嗎?在不安的時候,我會安慰自己:就算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螢幕上,但我同樣在上面讀新聞、讀文章、讀各種東西啊!



    事實證明不是的。在這本書中,講述了兩個關於螢幕的殘酷事實,令人觸目驚心。其一是,基於一種預期和大腦的懶性,在螢幕上閱讀,太多的資訊量,會讓大腦忽略細節、直衝結論,並放棄記住任何事情──就如我每次google或查維基百科那樣。其二是,螢幕閱讀具有一種「一去不回頭」的媒介特性,看過即丟、轉瞬即逝──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少重讀過網路上看到的東西。其實就算沒看完就被刷新,我也不在乎。



    我大學的文學概論老師方瑜教授,有一次在課堂上帶著非常幸福的笑容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讀遍人間未讀書,重讀平生愛讀書」。在我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這句話不時在腦中恍然浮現──被這句話感動的我,也曾經以狂熱的態度迷戀閱讀。「重讀」正是幸福的關鍵字。我重讀,在令我震顫的字句停下來再次重讀,書名中的「家」正是這般意義。因為唯有熟悉的東西才會是家,時間在那裡靜止,而我之所以為我、之所以想成為一名編輯的意義也在那裡誕生。



    我讀完這本書了,這篇編輯手記可能更像一篇讀者的小小告解,而非讓人直窺重點的懶人簡介。還有好多好多東西這裡沒能說完,但這本書與時間既已屬於你,事實上可能也不需要。



    梁燕樵(商周出版編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