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1850年代至2018年

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1850年代至2018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21124
姜麗華
五南
2019年10月25日
217.00  元
HK$ 206.15  






ISBN:9789869821124
  • 規格:平裝 / 500頁 / 17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攝影 > 攝影家傳記/文集











      透過梳理臺灣的攝影藝術發展進程,介紹近二百四十多位藝術家、橫跨一百六十年(1850年代至2018年)的攝影作品,其類型涵蓋了傳統古典技法攝影、沙龍寫意攝影、寫實攝影、專題紀實攝影、人像攝影、文化地景攝影、現代意識攝影、心象攝影、美術攝影、女性攝影、觀念攝影、編導與扮裝攝影、後設與造形攝影影像以及換位的擬像影像等七大章節,評述並分析各類型藝術家的攝影技巧與創作理念,提供攝影藝術愛好者、研究和創作的莘莘學子,一本臺灣近代攝影藝術簡史綜覽性的專書。


     





    導論

    第一節 臺灣攝影史各家說法

    第二節 書寫架構與內容



    第一章清領時期臺灣攝影濫觴

    第一節 與日本的淵源

    第二節 西洋人的異域風俗

    第三節 馬偕行醫傳教史料



    第二章日治時期臺灣寫真攝影

    第一節 寫真帖時期

    一、研究與理蕃

    二、風景與事件

    三、勸業與產業

    四、教育

    第二節 寫真館時期

    第三節 工藝寫真興起

    第四節 業餘攝影濫觴



    第三章二戰後初期的臺灣攝影

    第一節 唯美沙龍的寫意攝影

    第二節 快門三劍客(攝影三劍客)

    第三節 早期的直接寫實攝影



    第四章 轉型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

    第一節 報刊雜誌、電視廣告的影響

    一、 臺灣報刊前史

    二、 臺灣雜誌前史

    三、臺灣電視台前史

    四、臺灣廣告前史

    五、臺灣早期攝影記者

    第二節 「V-10視覺藝術群」的影響

    第三節 南臺灣美術攝影的萌芽



    第五章 鄉土文化運動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

    第一節 庶民鄉土紀實與專題人像攝影

    一、常民生活與鄉土紀實

    二、早期人像攝影

    第二節 《人間》雜誌影響下的專題紀實報導

    第三節 文化地景攝影



    第六章 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上)

    第一節 影像理論的影響

    第二節 現代意識攝影

    第三節 心象攝影的發展

    第四節 美術攝影的展望

    一、美術攝影形式的演變

    二、裝置的美術攝影

    三、平面的美術攝影



    第七章 多元跨域時期的臺灣攝影藝術(下)

    第一節 臺灣女性攝影風格演繹

    一、初期臺灣女性攝影家

    二、臺灣新女性攝影家

    第二節 專題影像藝術

    一、新地景影像藝術

    二、新紀實攝影影像

    第三節 觀念影像藝術

    一、編導與扮裝攝影

    二、後設現實影像

    第四節 造像影像藝術

    一、形色藝術影像

    二、換位擬像攝影

    後記 臺灣攝影藝術迢迢路

    參考文獻

    附圖

    附錄一 引述作品圖像來源

    附錄二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所藏臺灣寫真帖(總共93帖)

    附錄三 日治時期歷任臺灣總督

    附錄四 日治時期臺灣登記有案的寫真館及主持人一覽表

    附錄五 臺灣近代藝術運用攝影裝置的作品(1985年至2003年為止)

    附錄六 臺灣女性藝術家以攝影作為藝術創作的展覽

    附錄七 創作者出生年表

    索引 創作者姓名索引



    表目錄

    表1 每個章節主要書寫架構與內容

    表2 「Group of Visual-10」(視覺藝術群)成立時之成員背景資料

    表3 歷屆「V-10視覺藝術群」參展人

    表4 1980年代後代表性的本土專題攝影

    表5 西元2000年之前西方影像理論被翻譯的中譯書

    表6 西元2000年至2016年西方影像理論被翻譯的中譯書

    表7 西元2000年之前臺灣重要的攝影相關著作(不含攝影集)

    表8 西元2000年至2018年臺灣重要的攝影相關著作(不含攝影集)

    表9 1988-2000年間主要的美術攝影記事





    導論



      本書主要梳理發生在臺灣的攝影藝術之進程,除臺灣人自身之外,還包括非臺灣籍的外國人拍攝臺灣,與旅居國外的臺灣攝影家的攝影作品,作為主要書寫的內容與風格分析。有鑒於攝影技術雖起源於西方,但其演變是全球性的,臺灣攝影藝術圈難免受到西方攝影的影響,即使處於遠東的臺灣在起步上較晚,以急起直追之勢獲得讚譽的臺灣攝影家不在少數。談起西方攝影術的發明,可以回溯至針孔與暗箱(camera obscura)成像原理之外,成功留住影像則是法國尼葉普斯(Joseph Nicephor Niepce, 1765-1833)於1827年在倫敦公開介紹他經過十幾年研究的日光攝影法(自1816年開始著手研究),在白蠟版上塗布瀝青後置入暗箱,歷時三天各八小時經太陽光曝晒後,完成首張由自家窗口所得到實景的照片。



      1829年他同意與路易斯•達蓋爾(Louis Daguerre, 1787-1851)合作,死後由其子(Isidore Niepce, 1795-1868)繼續與達蓋爾合作,將此技術改良,曝光時間大量縮短至三十分鐘以內,並且由當時贊助研發的眾議員弗朗索瓦•阿哈貢(Francois Arago, 1786-1853)以達蓋爾之名命名為「Daguerreotype」(中譯為:銀版攝影術)並提供科學保證金給發明者,最後在1839年8月19日向公眾公布銀版攝影術,使得從此攝影可以被廣泛運用。同期間,英國攝影之父塔爾伯特(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於1841年公布卡羅攝影法(Calotype),是可以讓影像由負轉正並可重複複製影像的負片,不但解決銀版攝影術顯像是左右相反的正像,也成了後來暗房沖印成像的原理,以及可大量複製達到傳播的功能。時序來到1881年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簡稱柯達) 發明簡易沖印的膠質底片和輕便相機,攝影術成了一門男女老幼皆可以操縱的創作工具,直到1975年柯達公司發明第一台數位相機(Digital Camera),攝影進入數位成像的時代,幾乎終結傳統底片的運用,到了2000年日本夏普(Sharp)公司發明具有拍照功能的行動電話,澈底改變攝影作為藝術的定義,形成「人人都是攝影家」的文化現象。



      至今無論是Facebook、Twitter、Flickr或是Instagram等社群網站,無時無刻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上傳攝影影像,成為全球性的風潮,號稱電子科技王國的臺灣也不落人後,使得攝影這門技術達到不僅為繪畫藝術服務,也成為可以獨立論述的攝影藝術。本書從眾多臺灣攝影史專家的說法、攝影相關評論與西方影像理論書籍,以及重要的攝影美學專書、攝影集和展覽目錄等參考文獻,釐清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的發展,並且按照臺灣政治背景的轉變,或是攝影風格的演變,或是數位化以後影響創作思維,依照時序耙梳代表性的攝影家及其作品,總共分成七大章,從銀版攝影術、寫真古典技法、寫意沙龍攝影、寫實攝影、紀實攝影、報導攝影、現代意識攝影、心象攝影、美術攝影、女性攝影、專題攝影、觀念攝影以及造像攝影等類型,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現象與衍生各種風格形式,整理出一部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概論。



      第一節 臺灣攝影史各家說法



      對臺灣攝影歷史比較正式的研究出現在1985年,由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請吳嘉寶主事,組成「百年臺灣攝影史料整理工作」小組,他將臺灣攝影史從1850年代起至1990年代止,分成七個時期:



      第一、引入期:從約莫1850年清朝末期,攝影術被引進臺灣至日本接管臺灣為止,這段期間攝影術主要被西洋傳教士和日本人應用在記錄臺灣的風土民情。



      第二、記錄期:從1895年日本殖民臺灣起至1920年左右為止,這段期間攝影術主要被日本政府、學者、民間出版機構用來調查、記錄、整理、研究臺灣的風土人文。



      第三、第一培土期:從1920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為止,這段期間臺灣本土攝影家從臺灣內外(此時期的「外」,主要是從日本與中國)吸收有關攝影和藝術的知識、技術和觀念。



      第四、第一開花期(又名:沙龍攝影全盛期):從臺灣光復初期1950年至1960年代中葉止,當時推廣攝影運動,各種畫刊、新聞攝影、攝影雜誌、攝影班、與攝影團體紛紛創立,同時是沙龍攝影在臺灣攝影史上的全盛期。第五、斷層期:從1960年代中葉至1970代中葉為止,這段期間因受到存在主義思潮影響,出現反傳統虛無的思想,產生「反沙龍傳統」的攝影團體「V-10視覺藝術群」,以超廣角鏡頭、粗粒子、高反差等規則,表現荒謬、前衛的現代主義思想,成為他們統一的攝影語言。第六、報導攝影全盛期:從1970年代中葉至1980年初止,這段期間唯美沙龍攝影形式漸漸式微,改以臺灣本土各地的民間生活為主要的影像內容,泛稱為報導攝影的全盛時期,大眾傳播媒體近乎無條件、一面倒地認同「回歸鄉土」和本土化的攝影觀點。以及第七、第二培土期:從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初期為止,解嚴後的臺灣從一切的禁忌中解放,人民開始真正的得到思想、言論、結社的自由,社會資源不再被少數團體、意識形態、媒體壟斷,沙龍、報導攝影之外的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終於得到更多的發表空間和流通的管道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攝影術的應用更是繁花齊放。? ?



      1986年張照堂在完成「百年臺灣攝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後,為專欄寫作而展開三年臺灣前輩攝影家的尋訪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躍於二十世紀四?年代的鄧南光、張才、李釣綸、林壽鎰;五?年代的黃則修、林權助、陳耿彬、廖心銘;六?年代的鄭桑溪、劉安明、林慶雲、徐清波、謝震隆、陳石岸、黃伯驥、黃士規、蔡高明、許淵富、陳彥堂、翁庭華、黃季瀛、許安定、許蒼澤、林彰三、施純夫、周鑫泉、陳順來、黃東焜、吳永順、李悌欽,以及三位人間視角的黃淮泗、施安全與陳古井等三十三位攝影者,創作年代從二十世紀三?年代到八?年代,幾乎涵蓋臺灣寫實攝影從萌芽到茁壯的六十個年頭。他們優秀的作品足以顯現臺灣攝影的成長軌跡,適切地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創作資產與時代見證。他們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創作在當時甚至未被探討,也有部分攝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當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張照堂的尋訪與大量梳理文獻下,仍清晰地呈現出臺灣寫實攝影前行者的純真面容與對影像的無比執著,也見證了上一代前輩攝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與魅力。這趟旅程於1988年結集出版《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上、下兩冊,而後於2015年改版重出。這是以寫實攝影為創作主體的臺灣前輩攝影家,第一次有系譜地列入臺灣寫實攝影的範疇,並且受到眾多的注視和討論,對臺灣攝影文化和歷史影響深遠。



      另外,張照堂1992年發表一篇會議論文〈光影與腳步—臺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試圖以編年史的方式,為臺灣從1940年代到1990年代的攝影史,進行整理與回顧。他指出臺灣在清朝占領期間1860年開埠,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 1837-1921)在1871年4月抵達當時的打狗(今高雄) ,進行有計畫性的拍攝計畫,他從打狗啟程,再至臺灣府(今台南),接著徒步至六龜山區拍攝原住民生活場景,留下見證臺灣早期風貌的史料。1875年沈葆楨實施「開山撫番」工作,留下大量有關原住民的紀實攝影。日治時期(1895-1945)無論是日本官方攝影家、人類學家或是臺籍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攝的素材內容分成四大項:第一、有關軍政、社會、生活、建築、景觀等宣傳或記錄性檔案;第二、人類學家對原住民的田野調查;第三、對臺灣人物、風景的影像創作;以及第四、照相寫真館有關肖像、景物的留影存證等。 屬於由臺灣攝影家建構的臺灣寫實攝影史,則分成十年一個階段,共六個階段:1940年代的調整與開創、1950年代的實踐與嘗試、1960年代的落實與推展、1970年代的反思與回歸、1980年代的凝聚與關懷、至1990年代的個人追尋與多導向開發。



      根據黃明川在〈臺灣攝影史簡論〉一文中,簡單將清朝與日治時代的臺灣攝影史分成六個面向來談:(一)舊相機的視覺焦點:將原住民與臺灣山岳的多重面貌,透過清代洋人的相機,呈現臺灣早期的一丘一壑。(二)黑白時代的時空條件:從銀版攝影術談起,轉印成相後類似繪畫,因此從早期插圖中,很難猜定誰在臺灣拍下第一張照片。(三)是誰首先拍下臺灣:1848年英國政府增派海軍中將戈爾登(Lieut. M. Gordon, 1818-1848),到基隆附近檢驗含煤地層,有無拍照不得而知。 而美國艦隊司令官培理(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1858)也命令兩艘鐵艦,從琉球南下至基隆調查礦產,該軍艦上配有兩名銀版攝影家,因此照相機登陸臺灣,推測不晚於1852年 。(四)商業攝影家、傳教士與洋商:1871年首位來臺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基於歐洲購買者的視覺習慣,要求被攝者擺出歐洲人的姿態,經常具有古典油畫的構圖。至於1871年底來臺的傳教士喬治•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記錄的內容,較屬於生活層面。洋商在臺拍照的用途,多屬家族欣賞,和做生意用,內容如:全家福、樓宇、洋行,附近街區景觀等。(五)戰爭攝影:1866年至清朝割讓臺灣三十年間,臺灣發生不少軍事衝突,確定有留下記錄戰爭的照片,如:1874年日軍入侵南部牡丹社,日軍配有兩名從軍攝影師,分別為松崎晉二和熊谷泰,使用溴化銀乳劑溼版晒印法。到了1884年清法陸海軍事戰鬥,法國東洋艦隊司令官孤拔(本名:阿梅代•庫爾貝Amedee Courbet, 1827-1885,中國史料稱之為法國提督孤拔),使用柯達公司1882年改良的膠質底片,記錄炮戰的過程。日軍根據「馬關條約」,占領並掃蕩臺灣,從基隆登陸,至重要村落搜索、逮捕、斬首等流血衝突行動,被詳細記錄拍攝下來。(六)日本相機與殖民心理:1905年之後,日製手提相機流入臺灣,1915年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派遣森林治水調查隊,和山林課陸地測量部,登高至中央山脈測定山脈地理,山岳攝影自此有新的境界,最著名是岡田紅陽拍攝《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此時,除了山岳攝影之外,還有以原住民為對象的異俗攝影,鳥居龍藏及鈴木作太郎為主,他們近距離拍攝原住民的起居生活。以及第三種帶有政治宣傳意義的照片,各種新的辦公建築、賓館官邸、街市鐵道、港口糖廠、博物館公園等,視為殖民建設的成果。此期間出版最多有關風景名勝的攝影集至少六十九本,其次是臺灣山岳,共有十七冊,另有七本專以原住民為主的民俗人種研究、產物勸業也有七本左右。(七)第一位臺灣人攝影家:洋人與傳教士不算的話,1931年第一位真正至日本學攝影的彭瑞麟 ,1932年返臺後,在大稻埕太平町(今延平北路)開設「亞圃廬寫真館」,原日文名「???」(希臘神話日神Apollo阿波羅)攝影館,並開辦「寫真講習」授課,留下珍貴的工藝寫真。



      根據王雅倫在《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書中指出,她在法國奧賽(Orsay)美術館的資料檔案室,發現有一張記載拍攝時間為1850年(比1852年更早),疑是臺灣最早的影像,圖像內容是一對原住民男女(可能是夫婦)站立的全身像,照片下端記錄是「鹽化銀洗相法」(Salted Print),但沒有拍攝者的標示。 在清領時期,英國海關負責人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Pickering,1840-1907,又譯畢麒麟,在臺時間1863-1870)在1898年出版《老臺灣》,書內圖像主要由約翰•湯姆生拍攝,或是當年駐臺的洋人或洋商所拍攝的紀念照(1860年起),易言之,現存臺灣早期的攝影影像,除湯姆生是專業攝影家之外,主要則是洋人傳教士或洋商所攝,另一部分是十九世紀的地理學家、人類學家、日籍人士等所拍攝。散見於下列書籍:(一)約翰•湯姆生《中國及其子民圖錄》(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Its People, 1873-1874)、(二)中法戰役隨隊軍官攝影師《法軍侵台始末》(L’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 1884-1885)、(三)卡密爾•英伯–於雅特(Camille Imbault-Huart)《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1893)、(四)喬治•馬偕《臺灣六記》(From Far Formosa,1895) (五)必麒麟《歷險福爾摩沙》(Pioneering in Formosa, 1898) 、(六)戴維森(JamesWheelerDavidson, 1872-1933)《臺灣島之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1903),以及(七)日本征台後的眾多寫真帖(1895-1945)。總之,王雅倫將1850年至1920年臺灣歷史影像分成三大類:(一)約翰•湯姆生鏡頭下的臺灣原影;(二)歷史的鏡子、影像的記憶—漢學大師卡密爾•英伯–於雅特眼中的老臺灣;(三)異俗攝影與明信片的流行—殖民時期的影像情境。 攝影影像的種類繁多,翔實記錄了臺灣居民生活型態、地理環境、港口地形、風土民情與人種等,這些歷史影像可說是人類珍貴的資產。



      根據原亦藝術公司1998年6月出版的《臺灣攝影年鑑綜覽:臺灣百年攝影∼1997》,此書分成六大單元:第一單元、臺灣攝影發展概述:從1871年至1998年臺灣攝影記事,收錄臺灣攝影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事件,包括攝影交流、攝影活動、人物動態、攝影教育、攝影市場、攝影展覽、專論及出版、攝影議題、攝影團體、攝影研習等,並且按照編年史的方式,逐條列出。另外,還收錄八篇文論:〈光影與腳步:臺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作者張照堂)、〈忽近似遠:一世紀臺灣老照片顯影〉(作者王雅倫)、〈寫真相片作為一種意象與語言:談日據時期的臺灣攝影寫真發展〉(作者賴志彰)、〈為我們的影像歷史洗塵〉(作者張蒼松)、〈尋找臺灣文化的歷史座標:創造時代映像攝影傑作〉(作者簡永彬)、〈臺灣早期攝影發展過程中的鹿港:「二我寫真館」〉(作者林煥盛)、〈肖像寫真館:林寫真館〉(作者張照堂)、〈黃再德寫真館〉(作者陳福祺)。第二單元、攝影人創作圖錄:分類刊登攝影作品,分成寫實攝影、風景攝影、心象攝影、生態攝影、花卉攝影、人體攝影、專業攝影以及數位影像創作,並附有姓氏筆畫排序的攝影人檔案。第三單元、臺灣攝影專題的論述:從各種面向談論攝影的短論,共計有十二篇:〈歷史影像所顯現的真實〉(作者黃光男)、〈從中國的寫意攝影談畫意攝影的創新〉(作者周治剛)、〈攝影與繪畫的關係〉(作者陳葆真)、〈從典藏攝影家作品談攝影風格〉(作者康台生)、〈臺灣專業攝影與業餘攝影的互動〉(作者莊明景)、〈臺灣的攝影道路是無限寬廣的嗎?〉(作者紀國章)、〈國內攝影作品市場及收藏概況〉(作者李逸塵)、〈PORTFOLIO攝影典藏的收藏觀念〉(作者蕭多皆)、〈臺灣攝影藝廊的更迭〉(作者陳宗嶽)、〈臺灣的古董相機收藏風潮〉(作者陳宗嶽)、〈淺談數位影像的新趨勢〉(作者林君勇)、以及〈攝影家與著作權〉(作者蕭雄淋),從不同角度解讀臺灣攝影。第四單元、攝影面面談:列舉十二場對於臺灣攝影具有重要性的座談會。第五單元、攝影資訊:舉凡文教機構與團體,展覽、收藏、獎項、雜誌、出版、專論等等資料查詢,最後第六單元、攝影相關通訊錄:提供攝影人名錄與專業攝影資訊。總之,這本書提供給想要淺讀或深掘的人士,許多寶貴的資料與圖片。? ?



      簡永彬在《凝望的時代In Sight: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 序文中,將臺灣早期攝影史整理成三個方向:(一)臺灣攝影源流初探—攝影術的初登場:沒有實際照片出土前,只能臆測發生在1870年至1880年間,最著名是約翰•湯姆生所拍攝溼版作品及馬偕博士在台傳教與醫療所留下的影像。雖然中國早在1840年林箴在美國出遊時,買了一套銀版攝影器具,但是無法確定1850年至1860年期間,有沒有臺灣人去廈門或香港當學徒,或是1852年至1854年間廣東人羅森曾擔任美國銀版攝影家布朗(Eliphalet M. Brown, Jr., 1816-1886)助手,一同隨美國東印度艦隊前往日本及臺灣北部。(二)殖民政策與日本相機: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占領臺灣,對台進行掃蕩抗日義勇軍及理蕃 政策,大量出版的寫真帖 ,多數為當時的總督府所屬機關印製或監製,拍攝目的有學術研究、活動宣傳、人物紀念、戰士記錄、風景刻畫、建築成果等。由臺灣人主持的寫真館則大約是在1901年設立,有鹿港的「二我寫真館」與台中的「林寫真館」,大多拍攝臺灣人家庭式合照紀念或肖像照。日治時期,臺灣人陸陸續續有上百人赴日本學習攝影,回臺灣之後,紛紛開設寫真館,特別是彭瑞麟辦學,傳授特殊的寫真技法。(三)影像風格的主張和實踐:對於影像風格精益求精分成三方面:1. 光源運用上的成熟趨向、2. 修整底片技術的運用與演變、3. 特殊技巧的開發。寫真館除了棚內拍攝之外,透過戶外寫真,不但見證了那時代的社會活動,也成為各時代的共同集體記憶。



      根據林志明書寫《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一書中談論〈高密度的影像世紀:從材料、問題與線索看臺灣攝影史〉以「屬地」的觀點,整理出最早期有關臺灣的照片首推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aint-Julien Edwards, 1838-1903) 在1865年至1871年拍攝〈載運甘蔗的板輪車〉(圖0-1-1)及1869年〈挖掘熱蘭遮城的李仙得將軍和他的同伴〉(圖0-1-2),根據展覽目錄記載1865至1874年間,愛德華茲曾多次來臺灣拍攝,比約翰•湯姆生1871年4月來台的時間更早。接著林志明將臺灣攝影史簡單分成五個時期:(一)最早的臺灣照片和攝影教師:說明湯姆生留下四卷《中國及其子民圖錄》(1873-1874) 和《麻六甲海峽、印度支那與中國:十年的海外旅居歷險記》(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 1875) 攝影集,著重記錄社會類型與臺灣的自然景觀,是目前較為確立為早期的臺灣照片。他同樣提到法國駐廣州領事卡密爾•英伯–於雅特完成《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該書成為中法戰爭中,法軍攻台之重要參考資料。馬偕牧師出版《臺灣遙寄》,對臺灣住民生活細微的觀察,而馬偕可能是最早的攝影教師,教導隨行者為他記錄行醫與傳教的事蹟。(二)日治時期全面發展:從日軍攻台、加強統治而對臺灣的踏查,為臺灣影像歷史最相關者,以鳥居龍藏和森丑之助為主。另亦有以人類學調查為目的、鐵道旅行案內等各種寫真帖。此期間,興起的寫真館民間傳統肖像畫和商業攝影結合,例如:二我寫真館與林寫真館。(三)留日的專業攝影師引領風潮:彭瑞麟在日本受到「藝術寫真」 影響,著重工藝攝影,鄧南光和張才則屬於報導、紀實攝影。(四)三元的攝影流派:將二戰後到1970年代初期,分為紀實攝影、沙龍攝影與現代攝影三個流派,說明現代攝影是一個否定的否定,它的顛覆性同時彰顯當時的紀實攝影,是一種溫情的、缺乏批判的寫實,而沙龍攝影則過於空洞不切實際。另有兩位臺灣最早期的心象攝影家郭英聲與柯錫杰,擅長重視色彩與造形的風景攝影。以及主要報導紀實攝影家1970年代開始的有王信、陳傳興、梁正居、謝春德,1980年代開始的關曉榮、阮義忠,以及1990年代的何經泰與宋隆泉等人,他們以長期關注議題的方式,透過圖像的力量,成為社會改革的動力。(五)由報導攝影到現狀的線索:由於社會走向所謂「多元開放」,反而造成報導攝影失去了力道,轉向在展覽空間與攝影書的形式發言,或是更具觀念性和裝置性的傾向。? ?



      2016年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銀鹽世代—尋找歲月靈光:臺灣攝影家原作展1890s-2015」,主要以臺灣銀鹽顯影技法歷史為主軸,共同策展人簡永彬重新梳理臺灣攝影發展史。書中對於究竟是何者最早拍攝福爾摩沙(Formosa)—臺灣,也許不是最重要,而應是蒐研所留下來影像的背後意涵,才是當務之計。此書收錄了日治時期以蛋白相紙製作的寫真(又稱橫濱寫真) ,繪葉書(明信片),以及臺灣現、當代攝影家使用銀鹽相紙沖印的作品,重新回顧了從1890年代至2015年臺灣攝影家使用銀鹽呈像的照片,娓娓道來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重要的脈絡與淵源。



      有鑒於目前尚未有專書書寫有關臺灣近代攝影藝術史的研究,本書將透過文獻的整理、引用、調查與研究,綜合眾多位研究者(吳嘉寶、簡永彬、張照堂、王雅倫、李文吉、林志明、蕭永盛、姚瑞中等人)撰寫的書籍與文章。另參考由姚瑞中主筆的《臺灣當代攝影新浪潮》,記載臺灣當前數十位藝術家如何應用攝影媒材進行創作,本書也參考由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出版的攝影聯展專輯《有影嘸—2009臺灣攝影BAZAAR:當代臺灣攝影家78人》,介紹臺灣當代最有創意和表現力的七十八位老、中、青三代攝影家的代表作品,參展人從莊靈、張照堂、呂良遠、秦凱、郭英聲、沈昭良等人,含括各類形式與內容,以及參閱相關的期刊論文、展覽目錄、攝影集及藝術家個人網站,按照作品風格闡述臺灣近代攝影影像發展的簡史,根據不同的時期說明影像藝術演變的脈絡,引述圖像進行內容說明與分析,並參照東、西方影像理論進行作品評析。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