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陽羨詞派新論

陽羨詞派新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518091
侯雅文
台灣學生書局
2019年8月01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1518091
  • 叢書系列: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300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文學研究叢刊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以陽羨詞派的聚眾經驗為例,提出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聚合模式,有著「共主中心」與「群英並起」交迭的動態歷程,改變學術史慣持「共主中心」的單一詮釋觀點。全書著重闡述陽羨詞派內含眾成員詞學分化的「差異性」,個別成員詞學更迭的「歷程性」,以及領袖認同的「機動性」。從而凸顯文學流派內部既有「類同性」也兼有「差異性」,以及「追隨者」對領袖認同的主動選擇,相較於學界過去的文學流派研究,偏重文學流派內部的「類同性」,以及「領袖理所當然」的觀點,本書的貢獻在於開創新視域與新方法。


     





    自 序



    緒 論

    一、「陽羨詞派」學術史的反思

    二、「陽羨詞派」的重構



    「才士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陽羨詞學

    一、陳維崧詞學的新詮釋:循動態歷程開展的總體詞論

    二、陳維崧所對抗的文學觀與社會身分認同

    三、陳維崧的才士認同轉向與詞論變遷



    「存異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陽羨詞學

    一、《今詞苑》的新詮釋:「崇今」詞論的多向重造

    二、《今詞苑》所對抗的詞壇風尚:「崇古」詞論及其所據的正統理念

    三、四篇〈今詞苑序〉的詞論與所持文化理念的差異展示的流派內部分化



    「存異認同」觀念主導下的通代詞史重構

    一、《荊溪詞初集》的新詮釋:「去正統」的詞史觀

    二、潘眉〈荊溪詞初集序〉的通代詞史敘述

    三、對治晚明清初「獨尊定體」的詞史敘述



    「超凡印象」與陳維崧領袖地位的形成

    一、追隨者的認同與陳維崧領袖地位的形成

    二、蔣景祁等追隨者的領袖論述:超凡印象

    三、領袖「超凡印象」的社群構派效應



    結論與展望

    參考書目





    自序



      從「社會學」的觀點,重構中國文學史上的流派經驗,是我長期以來學術努力的方向。這樣的研究取向,來自對文學本質與功能的重新思考。文學,固然可被視為一種藉由改造日常語言,以喚起新鮮存在感受的表現形式,但應不止於此。固然也可被視為一種訴諸直覺的純粹審美感動,但亦應不止於此。文學,更可被視為一種促使人與人之間應機交往與動態聚合的語言行為。據此,文學乃以人群的連帶感為本質,而具有可群性的社會功能。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重新理解、詮釋《論語•陽貨》所謂「詩可以群」的意義吧。



      基於此一文學本質與功能的新思考,我格外關注文學流派的經驗,因為從中可以更加具體地觀察到文學所具有的連帶感與可群性的特質。回顧這項研究的開端,當從讀博士班算起,首次接觸的文學流派是常州詞派。基於把文學流派視為社會群體的認知,因此,我對常州詞派的研究,不再僅是延續學術史所慣持的詮釋進路:此即把常州詞派從實存的社會文化情境之中抽離出來,使之成為觀念史或風格史之中的一個片段;而是希望能夠藉由常州詞派這個範例的分析,對促使中國古代特定文人群體的聚合、分化乃至消散的各種文學社會因素與條件,提出原理性的解釋。2003年我以《常州詞派的構成與變遷》為題,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之後,在博士論文既有的成果之上,再增入文學流派研究所必要的方法論,於2009 年由大安出版社印行,更名《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



      至此,建構中國文學流派學的研究目標與進程,逐漸清晰明朗。初期的研究成果,在於提出「實構性文學流派構成與變遷理論」,據此對常州詞派進行重構。中期的研究目標,在於一方面應用上述的理論,對文學史上的其他重要流派經驗,逐一重構,以印證此一理論的詮釋效力;另一方面則轉進「文學流派聚眾的社會性因素與條件」的研究,規劃系列性論題,優先探討領袖地位的形成。



      文學流派的聚合模式,大體可分為「共主中心」與「群英並起」兩種。常州詞派為「共主中心」的聚合模式,提供很好的範例。在「共主中心」的聚合模式裏,創始領袖的文學主張及實踐是核心要素。因此在常州詞派的研究之後,我對文學史上其他重要流派經驗的重構,也是持續著「共主中心」的模式認知,著重在文學流派領袖的文學主張、文學成就與社會性格的分析建構。具體的成果,如《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乃以明代復古派或格調派領袖李夢陽為研究對象,2009 年由大安出版社印行。2006 至2015 之間以晚清民初桂派領袖朱祖謀為研究對象,發表多篇期刊論文。2007 年以文學流派領袖的「社會性格」及其「聚眾效力」為題,提出一個創造性論點:文學流派領袖的「理想型社會性格」,必須兼備「社會運動面向」、「社會交際面向」、「文化理想面向」三個條件;論文已在期刊發表。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傾向以領袖本身內具的條件與成就為基準,解釋文學流派的構成與變遷。



      直到深入了解陽羨詞派之後,我對「群英並起」的聚合模式,有了更為濃厚的研究興趣。又經過執行2013 年至2015 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兩年期:〈「詞」與「經」、「史」的會通:陳維崧詞學綜論〉,以及2017 年至2019 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兩年期:〈陽羨詞學的別向與重構:以詞選本為考察對象〉,深感陽羨詞派的構成由「群英並起」轉向「共主中心」的動態聚合模式,是過去偏重「共主中心」聚合模式的學術史,較少關注的一個面向。此外,文學流派之中的追隨者,對於領袖地位的形塑與流派構成的積極作用,也是過去偏重領袖本身內具條件與成就的學術史,較少重視的一個面向。是故,將執行上述兩項專題研究計畫的首批成果加以統整,撰成《陽羨詞派新論》,對於這些尚少獲得關注與闡釋的學術議題,提出一些創發性的思考。



      自1993 年,嚴迪昌出版《陽羨詞派研究》至今,已過二十六載。學說日進,卓識紛出;但是,大多屬於以某一專題撰寫的期刊論文、專書或會議論文,少見通論型的陽羨詞派研究專書。本書承此機緣撰作,冀望能開拓新視域與新方法,對陽羨詞派的研究,可有些許的貢獻。


      二?一九年己亥八月國立政治大學




    其 他 著 作
    1. 古典詩歌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