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81711
張子午
衛城出版
2019年11月27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681711
  • 叢書系列:Belong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Belong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對於重大精神疾病事件之深度追蹤報導

      完整圖文集結



      一本不一樣的精神疾病議題書籍

      透過偶發的社會事件切入,展開理解,深化議題,並促進社會各界之對話



      當我們討論精神疾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光是疾病名稱,就分成數種表現不同的類型:憂鬱症、躁鬱症(後更名為雙極性情感疾患)、精神分裂症(後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而這些只是目前的精神醫療主要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暨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不斷擴張的上百種症狀中,較為人所知的一小部分。

      

      從最聰慧敏感的心靈到最兇殘冷血的暴行,這個疾病可以是藝術的繆思,也可以是對社會的詛咒,擺盪在兩種極端中間,則是每日平凡生活中不足為外人道的受苦經驗,社會大眾則各自從不同的認知及想像投射出充滿歧異的概念。



      站在不同位置,會有相異甚至矛盾的答案。」——〈成為一個新人——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生〉



      我們與精神疾病,究竟有多少距離?

      還是,正因為刻意與之保持距離,才醞釀成衝突?

      解決之道,唯有看見,唯有理解,唯有與之零距離的「共存」。




      精神疾病患者,在這個以所謂「正常人」為中心的社會裡,一直處於沉默而邊緣的位置。他們與一般人的外表無異,卻可能有著令人無法理解的言行舉止,因此而導致重重誤解與污名,強化了其無能為自我發聲的沉默處境。然而近幾年,陸續發生好幾樁以精神疾病患者為中心的重大社會案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這些案件雖然可能加深過去的污名與刻板印象,攪動人們的恐懼,但是卻也是契機,促使部分人開始關注相關議題,試圖理解。



      《成為一個新人》這本書,是二○一六年起,報導者記者張子午所深入追蹤的精神疾病相關議題與種種事件。從精神病患者個人自述,以及醫師、親友、社工的聲音,到社會案件的發生與精神鑑定、法院、收容機構的情形等等,這一系列深度報導,揭露出現今社會裡,精神疾病患者主體發聲的艱難,與談論精神疾病所會面臨的困境。



      精神疾病與「我們」的距離,並沒有想像中遙遠。面對精神疾病時,我們若以所謂「正常人」自居,劃下我群與他者的界線,從而冷漠、切割、拒絕理解,其實無形間就是在助長污名,加劇壓力,反倒讓種種衝突更容易發生。同時,當患者歷經搏鬥,終於能與精神疾病和平共處,「成為一個新人」,我們的社會也必須做好相應的反省與準備,來迎接他們的回歸。讓一切從理解開始。



    本書特色



      ◎探究現實案件的深層核心


      《成為一個新人》可以說是真實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透過戲劇效果與想像故事,讓觀眾注意到了精神疾病與社會之間的衝突,本書則帶領讀者回望近年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但不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細細追索事件的深層核心與結構性問題,達到更深刻的理解。



      ◎透過社會事件展開對話

      坊間不乏精神疾病議題的書籍,但《成為一個新人》卻是少數從台灣當前的社會案件出發,來展開理解,深化議題之理解,促進社會各界對話的著作。



      ◎由內而外的章節安排

      1.本書的內容章節以同心圓的方式安排,第一部份「主體的幽微聲音」,就是以精神疾病為中心,來鋪排患者的自述,以及醫療與社工體系、親友家屬等的心聲。



      2.第二部份「極端社會事件後,理解之艱難」,則是關注震驚社會的小燈泡案與臺中麗緻牙醫診所刺殺案,並探問這些社會位置與生命經驗懸殊的人,當他們被難以理解的慘劇所聯繫,該如何近距離直面艱難的生命課題。



      3.在最後,「排除或接納,面對「他者」的崎嶇路途」則報導數個精神疾病患者與社會零距離共存的案例,提供我們作思考與借鏡。



      ◎讓讀者親眼見證

      本書為深度追蹤報導之完整圖文集結。每一部份報導之間,穿插有照片集,全以圖像敘事,使讀者更能親眼「看見」精神疾病的種種實態。



    名人推薦



      王增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吳念真(導演)

      林君楊(《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

      侯文詠(作家)

      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黃榮村(前教育部部長、心理學家)

      詹順貴(人權律師、前環保署署長)

      萬心蕊(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蔡長哲(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

      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祕書長)

      諶立中(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按姓名筆劃排列)

    ?


     





    推薦序 看見試圖理解的可能◎吳念真

    推薦序 返校◎陳嘉新

    導言 為社會傷口進行深層的清創——從精神疾病的痛點,看見自己重生的可能◎楊惠君



    第一部 主體的幽微聲音

    一 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生

    二 撕下標籤,重新找出貼上的路徑——精神疾病的污名及其所為何來

    三 當生命決意朝向死亡——自殺之謎

    四 倖存者的餘聲——自殺者遺族的漫長旅途

    照片輯 主體之聲



    第二部 理解之艱難

    一 星星上的小燈泡,照向通往理解的漫長歧路

    二 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三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個精神病患如何走向殺人之路

    四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

    照片輯 重大事件之後



    第三部 排除或接納

    一 龍發堂最後的日子

    二 走出愚人船——精神病患社區家園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1. 【臺北篇】臺北文林家園風波下,難以突破的恐懼與成見

    2. 【前世篇】臺北市最後的貧民窟——安康平宅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3. 【玉里篇】在最僻遠的小鎮重拾消失的人生——精神病患在花蓮玉里社區家園

    三 鐵屋裡的吶喊——龍發堂解散後,難以平復的人權烙印

    照片輯 迎向共存的可能



    後記◎張子午



    ?




    其 他 著 作
    1. 報導者事件簿002:神木下的罪行
    2. 台灣好生活:宜居家園的誕生
    3. 世界藍圖 台灣願景:預約TAIWAN美好未來
    4. 俄羅斯
    5. 直到路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