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世界文學藏2:動物農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273362
喬治•歐威爾
陳如翎
韋伯
2019年12月07日
83.00  元
HK$ 74.7  






ISBN:9789864273362
  • 叢書系列:世界文學藏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界文學藏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青少年文學 > 世界名著

















      《動物農莊》是喬治.歐威爾筆下最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說,歐威爾以動物間的勾心鬥角,諷諭人性的貪婪與醜陋。內容描述農莊裡的動物因無法忍受人類主人的虐待高舉,決心合力推翻人類暴政,創建一個自由平等的理想農莊。然而起義成功後,動物們的領導階層卻未能實現平等的諾言,反而變本加厲,使得其他動物的農莊生活比以往更加苦不堪言。



    得獎紀錄



      ★本書入選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

      ★本書榮獲1996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本書榮獲2011年普羅米修斯名人堂獎。

      ★本書為反極權主義的著名文學作品。

    ?


     





    第一章 英格蘭之獸

    第二章 動物農莊與七誡

    第三章 四條腿好,兩條腿壞

    第四章 牛棚之役

    第五章 拿破崙永遠是對的

    第六章 風車萬歲!

    第七章 抗爭之後

    第八章 風車之役

    第九章 動物共和國

    第十章 再見,動物農莊









    喬治.歐威爾:躍然紙上的名字



    喬治.歐威爾的寫作人生




      現代文學史中,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名號不同反響,其文學作品囊括小說、詩、散文以及文學批評等,反映了當時政治形勢的動盪以及社會對政治的批判,而《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是其中之最。但喬治.歐威爾其實只是個筆名,這位赫赫有名作家的本名是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



      身為當時英國社會的中產階級,布萊爾後來因為家道中落,英國社會也動盪不安,因此經常剖析時事並為勞動階級發聲。布萊爾以筆名聞名,喬治(George)為英國常見男子名,而歐威爾(Orwell)取自英國沙福郡(Suffolk)的奧維爾河(River Orwell)。這個筆名富含濃厚英國文化韻味且容易記憶,讓布萊爾得以在保護家族隱私的同時,發揮其在文壇上的影響力。除了文學創作外,他還是名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二十世紀初各國在政治、文化、科學等方面皆發生了重大變革,兩次世界大戰更代表了時代的動盪。歐威爾便是在這樣的時代下生活,他出生於一九○三年的英屬殖民地印度,家中排行老二,父親是印度文職機構的地方小官員,母親則是出生在緬甸的英國貴族之後。儘管身上流著貴族血統,歐威爾這一代其實並不富裕,他形容其家庭是「下層的上層中產階級」(lower-upper-middle class),因此自幼就觀察到社會階層中的不平等,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題材。



      出生後一年,歐威爾的母親帶著孩子回到英國受教育,父親則常駐海外工作,在歐威爾的童年中常常缺席。七歲的時候,由於家境無力負擔貴族學校費用,他念的是私立的寄宿學校。然而,寄宿學校的生活講求紀律、威權和服從,歐威爾卻對絕對的權力抱持懷疑,這樣的傾向在他日後作品中屢見不鮮。



      事實上,他的寫作生涯從青少年時期便開始了。十一歲時,他在地方報紙上發表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夥子們》。十四歲時,他以優異的學業表現獲取了獎學金,進入有名的公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然而,歐威爾在貴族學校過得並不快樂,他聰慧過人,加上家境貌似顯貴實則貧乏,在同儕間便有些格格不入,顯得孤僻,這段年少經歷出現在其自傳性散文《這,這就是喜悅》中。因此,孤單又憂鬱的他專注於學習,閱讀文學作品,成為作家的想法越發堅定。



      自伊頓公學畢業後,歐威爾並沒有和同儕一樣繼續升學,而是選擇考取公職,到緬甸擔任殖民警察,為期五年。就職期間,他意識到緬甸當地居民因待遇不公,對英國殖民政府有所不滿。身為官僚體系的一份子,他感到愧疚,最終離開公職,並打算全心開展創作生涯。然而,職涯初期並不順利。



      離開緬甸後,歐威爾自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在英國和法國流浪,輾轉於不同勞動工作以維持生計。他因此接觸了無產階級的現實生活。在倫敦東區,他和工人、乞丐一樣住在簡陋的租屋處;在巴黎的貧民窟,他靠為飯店和餐廳洗碗維生。這段流浪歲月日後被記錄在《巴黎與倫敦的落魄記》一書中,而這也是第一部他以喬治.歐威爾之名出版的作品。



      一九二九年底,歐威爾結束流浪,回到父母家。歷經了五年在殖民地的公職生涯和兩年的流浪,一九三○年代歐威爾開始自稱為社會主義作家。一九三一年,他先以本名出版了散文《絞手刑》,描述英國帝國主義的不公與荒謬,後來又在一九三六年的散文《獵象記》中再次呈現相同主題。一九三四年,他的首部小說《緬甸歲月》在倫敦和紐約兩地出版,內容講述他在緬甸生活的點滴。一九三七年《通往威根碼頭之路》一書出版,反映社會勞動人口的生活。



      在這些表現反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作品出版的同時,歐威爾的生活卻並沒有好轉。一九三二年,他開始擔任教職,後來生了場大病,便回到父母家,不再從事教學。小說《牧師的女兒》便和這段經歷息息相關。一九三六年,歐威爾與艾琳.奧肖內西(Eileen O’Shaugnessy)結婚。同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加入西班牙左翼陣營,對抗以法蘭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為首的法西斯主義陣營。但因為他左翼作家的形象,歐威爾夫婦被貼上反史達林的「托派」標籤,在西班牙內戰時便遭到嚴密監控,其後的生活亦持續受這樣的極權統治勢力影響。



      時值歐洲局勢動盪,戰火未平。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方面,歐威爾為了維持生計,撰寫大量文學批評,他也涉獵戲劇、電影評析;另一方面,他依舊關心社會,並有感於世紀交替掀起的思潮波動,創作題材圍繞戰亂及底層人民的貧苦生活。他也為《觀察報》(The Observer)、《論壇報》(The Tribune)、《地平線》(Horizon)和《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等大報社和雜誌撰寫報導與社會評論。一九四一年,他加入英國廣播公司,擔任記者,向印度報導有關英國文化的新聞,以鼓舞盟軍士氣。然而,他覺得向印度宣傳英國的戰時主張毫無希望,這份工作最終只做了兩年。



      儘管如此,歐威爾仍持續透過文學發揮影響力。一九四四年,歐威爾完成了《動物農莊》,然而礙於當時英蘇為同盟關係,沒有任何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本「反史達林」的諷刺小說。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動物農莊》終於問世。不久後,二戰結束、冷戰爆發,這本反蘇聯、反極權統治的作品反倒躋身暢銷書林,影響力延續至今。



      繼《動物農莊》出版三年後,《一九八四》出版,表達反烏托邦主義(dystopia)思想,預測兩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終將淪落個人威權之手。這本書的時空背景就架空在一九八四年的歐洲。那是個兩次世界大戰後三國鼎立的世界,各國以洲分際,分別是大洋國(Oceania)、歐亞國(Eurasia)和東亞國(Eastasia)。故事主要發生在大洋國——英國的前身。該國採信英國社會主義(IngSoc)而將社會分為三個階級:極權的黨內最高領導人老大哥(Big Brother),核心黨員(Inner Party)和外圍黨員(Outer Party)隸屬第二階層,其餘人口則是下等的無產階級(Proles)。除了政治制度上品評人等,領導人更以黨為號召,用一種假想出來的新人工語言「新話」(Newspeak)控制思想言行。其中最震撼的引言便是「到最後,黨可以宣布,二加二等於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而本書諷刺烏托邦社會的種種,用字獨特又鮮明,許多都變成現代英文中的新詞彙。



      《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兩書皆為對極權主義和個人威權的批判,前者反史達林,後者反烏托邦。歐威爾筆下的威權迫害寫實又富寓意,許多國家因而掀起?歐威爾主義」(Orwellism) 的浪潮;「歐威爾式」意指破壞自由開放的社會情境、狀態或想法,是一種政治傾向和殘暴政策下的嚴酷操控。儘管歐威爾的作品影響歷久彌新,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一九五○年,他因肺結核病逝,結束了動盪卻也震撼的一生。



      動物農莊與人的共和國



      《動物農莊》常被視為影射俄國十月革命的政治諷刺寓言小說。一九一七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各地糧食短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內政卻貪亂不堪,於是爆發兩起革命。首先,在二月革命中,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俄羅斯帝國就此覆滅;而後,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藉著十月革命推翻舊式體制,建立了由工人階級主導的社會。一九二二年蘇聯誕生。兩年後,列寧逝世,原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由史達林、托洛斯基等繼續推動政策,然而這兩人卻在革命的重要性上有嚴重的分歧,最後史達林奪權成功。他主張政治和經濟都應該集權管理,便建立個人的威權統治。為了加速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他推動五年計畫,然而,這項計畫漸漸引發質疑和反對聲浪。一九三○年代,蘇聯進入紅色恐怖時期,史達林為了鞏固政權而嚴格控制社會言論思想,異議份子在「大清洗」中被殺害。這段歷史便血淋淋地投射在《動物農莊》中。



      《動物農莊》描述一個名為曼諾的農莊裡,豬隻被視為最聰明的動物。德高望重的老豬「少校」向動物們宣揚平等自由的動物社會。動物們受到啟發,決定發起抗爭,在老少校死後,將人類莊主瓊斯先生趕出農莊,動物農莊因而更名。他們制定了「七誡」社會規範,認為動物不應穿著衣物、躺在床上或飲酒。但因有些動物不識字,有些記不住七誡條例,便把七誡濃縮為「四條腿好,兩條腿壞」的口號。他們每週舉行一次「全體大會」,依職業需求和團體利益而成的委員會也紛紛成立。這時,動物農莊產量增加,動物們的糧食配給也變多。



      然而瓊斯先生不甘如此,領著人類同伴要奪回農莊。動物們起身對抗,獲得勝利。中堅份子「雪球」則開始號召動物們進行工業化生產,建立風車,另一隻豬「拿破崙」卻表示反對。大會在表決是否要建設風車時,拿破崙竟派出惡犬,把雪球驅逐出境,並指控他是瓊斯先生的內奸。出乎意料,拿破崙事後反悔,要興建風車,動物們雖有質疑,仍配合工作。然而隨著動物們工作量增加,糧食逐漸陷入短缺。拿破崙帶領的豬群這時卻住進主屋,睡在床上、喝酒,甚至用雙腳走路,種種行徑與七誡背道而馳。反對聲浪於是越來越大,拿破崙派出惡犬就地處決異議分子,並將之歸咎為反叛罪行。



      動物們雖懷疑其正當性,卻也無證反駁,更因恐懼而沉默。拿破崙甚至和另外兩個由人管理的農莊開始進行貿易。由於貿易糾紛,人類再次襲擊動物農莊,建好的大風車遭毀,動物們死傷慘重,拿破崙卻以為打了聖戰,大肆飲酒慶祝。對動物主義忠心耿耿的馬匹拳擊手在戰鬥中受了重傷,最終被拿破崙和其黨羽送入屠宰場。當年參與抗爭的動物們紛紛老去,某天,動物們看到豬群和人類在主屋商議,飲酒作樂,一時間竟分不出孰人孰豬。



      歐威爾曾說若要比喻,他會是書中的班傑明——是頭有知識卻沉默不爭、明哲保身的驢子。歐威爾以豬寓人,刻劃了人性的貪婪、嗜權和殘暴,對照人道主義的思維,供人反思社會制度和政策該如何關心生存的基本需求。



      就小說人物設定來看,《動物農莊》角色鮮明。老少校是動物主義的啟蒙者,刺激動物們發起抗爭,如同馬克斯和列寧等人;瓊斯先生是農莊原主人,身為人類,他剝削動物以供自己享樂,代表承襲已久的舊帝制;雪球和拿破崙都是抗爭派的中堅份子,然而雪球期盼更多革新,拿破崙則希望自己能掌大權,漸漸與人類沆瀣一氣;班傑明是懷疑極權統治的知識分子;負責高呼「四條腿好,兩條腿壞」,乃至於「四條腿好,兩條腿更好」等政治口號的羊群,則象徵盲目的追隨民眾;惡犬是政策執行者,聽命於拿破崙,好控管社會思想和言論的秘密警察;忠心於動物主義,最終卻慘死屠宰場的拳擊手則代表社會上大多數的無產階級人口。



      論創作主題,歐威爾探討了社會主義和人獸之辯。一方面,藉著動物主義,他提出對社會主義的反省:大規模掀起針對資本主義的反動,是否真能幫助社會全體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然而不論是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工業化都有其不可抹滅性。為了提高產量和基礎建設,脫離人類控管的動物農莊展開了興建風車的計畫。風車便是工業發展的象徵,而且是以國家規模進行的全面工業化。在歷史上,那是重工業與武裝發展的活躍期。然而工作效率提升和現代化生產產物增加,不免還是要面臨資源分配的問題。對此,社會主義宣揚的便是自由平等的烏托邦。拿破崙舉著動物主義的旗幟,相信菁英勞心、他人勞力,合理化資源分配不平等的現象,再以人類是動物宿敵的口號,控制其他動物的思想,要他們從事勞動,好讓動物農場得以自立更生。然而極權式的管理,最終仍淪為個人崇拜以及普遍性的貧乏。



      另一方面,歐威爾模糊了人獸之分,引發讀者反思如何定位人類價值和行為。動物農莊創立後頒布了七誡,動物們開始學習讀寫,由動物主義而成的新社會儼然有序,但實際上,並非所有動物皆有識讀或獨立思辯的能力。書中開頭,在老少校首次提出動物主義的集會上,他問到鼠輩和野生動物是否也該享有相同權利。動物們最終投票決議,貓竟同時投了贊同與反對票。這等衝突、不合邏輯的民主參與在拿破崙執政時再次出現。他先是認同「四條腿好,兩條腿壞」,而後卻修改口號,稱「兩條腿更好」,他和黨羽也開始模仿人類以雙足站立,還指控雪球和異議份子是敵人的內奸,並提出數據來宣揚其執政的功績。動物們雖對這些說法感到困惑,但也無法舉證,每每有人提出質疑,無知的羊群和聽命於極權的惡犬就會出現擁護極權政策。



      《動物農莊》裡的農莊其實可以看作是現實中的國家。農場內以黨為劃分,有不同的社會階級,黨內亦有權力鬥爭。而農場間,為了物資和資本累積,彼此貿易並互相競爭。拿破崙上任後,他發現了一批瓊斯先生收藏的木材,決定賣給另外兩間農莊之一,卻遲遲沒辦法決定。原先預計賣給狐林農莊的皮爾金頓先生,最後卻賣給了以虐待動物出名的小田農莊主人菲德里克先生。不料,菲德里克先生給了拿破崙假鈔,盛怒之下,動物農莊和菲德里克先生的陣營打了起來。這樣為了利益,遑論是個人或全體的利益,而開展出來的戰爭,在二十世紀前後頻頻上演。歐威爾用小小的農莊,讓當時社會及後世讀者看見了大時代的爭鬥和社會問題。



      以豬喻人,以古鑑今



      《動物農莊》的價值在以簡馭繁。其原文書全名為《動物農莊:一個童話故事》,在童話的包裝下,其實是紀錄社會的寫實政治小說。論其文學上的價值,可分為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和諷刺小說三大面向。



      寫實主義起於十九世紀的歐洲。當時浪漫主義熱潮退去,藝文界轉而關心社會中的現實和黑暗面。相對於浪漫主義強調個人和主觀表達,寫實主義作品用客觀的態度和邏輯分析社會和人性的弊病,描寫勞工、貧民、無產階級和小商人的悲苦際遇。著名的作品有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狄更斯的《孤雛淚》和《塊肉餘生記》,以及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戰爭與和平》。到了二十世紀,寫實主義更揉合了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元素。一九一○到一九二五年是現代主義的高潮期,表現出世紀交替的反動,充斥戰爭、思想上的革命以及非理性因素的竄動,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藝術和文學的發展上皆不再保守,試圖擺脫舊有秩序,重視形式上的創新。



      歐威爾的《動物農莊》便展現了寫實和現代主義的特點。首先,主題反映真實歷史事件「十月革命」以及政治形態「拿破崙主義」。此外,歐威爾對人物的刻劃歐威爾不會加註評價,僅從各人物的外觀、思想和舉止談吐來描繪其性格。拿破崙身為極權統治的化身,在他把雪球趕出農莊前,幾乎是沉默無為的,而後他也僅招開了幾場集會,之後便淡出。在最後的場景,人類和他聚會時,戲稱下層的人類和低等動物一樣難以對付,引得一桌的人和豬哄堂大笑,拿破崙更宣布曼諾農莊的名號恢復,動物農莊蕩然無存。在刻劃這號惡名昭彰的人物時,歐威爾語氣輕描淡寫,卻筆筆刻入骨血,也因此更彰顯其諷刺。再者,歐威爾用了另類的文學形式「寓言」來撰寫政治小說,相對於描述人物的心聲,書中的對話顯得簡短,流露出混亂、衝突和非理性的思維。



      此外,歐威爾的《動物農莊》也是本諷刺小說。在西方,善用諷刺(satire)的著作多如繁星。英國浪漫詩人拜倫筆下的《唐璜》是西班牙傳說中的好色之徒,在文學上常常被用來當作情聖的代表。但拜倫的唐璜雖花心風流,卻也屢遭不幸,進而塑造出可悲的負心漢形象;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從哈克和湯姆這對少年朋友的角度,探討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情節雖以探險和日常為主,但透過主角們和黑奴吉姆的互動,體現了社會危險和人性鄙陋的一面。英國小說家威廉.高丁撰寫的《蒼蠅王》則敘述一群孩童被困在孤島上,必須在野蠻的自然環境中自力更生,但他們被迫遠離文明,又為了生存,這群孩童竟開始出現分裂、暴力甚至於傷亡,旨在探討人性衝動和文明體制的拉鋸。



      而在中國文學,利用諷刺的著作則有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不難發現這些利用諷刺的文學作品,都在批判晚清日漸腐敗的官場以及民生問題。其實,譴責小說是在晚清才流行起來的小說流派,當時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以及戰略上的失利,出現不少旨在針砭時事卻又能隱晦地批評當時政府的文學作品。處在清末民初的著名文人魯迅便曾發表他對諷刺的看法:「其實,現在所謂的諷刺作品,大抵倒是寫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他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和《孔乙己》便是這般寫實地解剖社會弊病的著名作品。



      《動物農莊》是一本集歷史、政治和文學價值於一身的書,距離首次出版已過了大半個世紀,其影響仍屹立不搖,堪稱經典,並和《一九八四》同時入選為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Modern Literary 100 Best Novels)。歐威爾一生貧苦病痛,仍不減其志,創作出如《動物農莊》般真實而引人深思的作品。他在〈我為什麼要寫作〉中描述他寫作有四個目的:純粹的自我中心、對美學的熱情、對歷史的衝動和政治目的,還說他想把政治寫作變成藝術。在孩提時代,他便看到了社會中的不平等和現實殘酷,成年後,他便將自身觀察透過他的筆和筆名流傳後世。其墓碑上的名字刻下的是本名,而筆名喬治.歐威爾的名字卻在他的作品上生生不息,躍然於紙上。



      喬治.歐威爾的著作及生平



      1903 出生於當時英屬印度,在一個下層的中產階級家庭

      1904 遷返英國

      1911 進入私立寄宿學校聖.塞埔里安預備學校(St. Cyprians Preparatory School)

      1914 第一篇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夥子們》

      1917 獲取獎學金,考進著名的公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Eton College)

      1921 考取公務員,在緬甸當任殖民警察(The Indian Imperial Police)

      1927 離開公職,決定當位作家,開始在倫敦和巴黎流浪

      1931 散文〈絞手刑〉出版

      1932 在西倫敦某高中任教

      1933 第一部以筆名發表的作品《巴黎與倫敦的落魄記》出版

      1934 首部小說《緬甸歲月》在倫敦和紐約兩地出版

      1935 小說《牧師的女兒》出版

      1936 散文〈獵象記〉和小說《讓葉蘭飄揚》出版;同年,與艾琳.奧肖內西(Eileen O’Shaugnessy)結婚

      1936-1937西班牙內戰爆發,歐威爾夫婦被視為托派份子

      1937 《通往威根碼頭之路》出版

      1938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出版

      1939 返回英國,小說《上來透口氣》出版

      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0 散文集《鯨魚中》出版

      1941 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擔任戰地記者;散文〈獅子與獨角獸〉出版

      1943 離開英國廣播公司,擔任《論壇報》(The Tribune)文字編輯

      1945 第一任妻子在英國病逝;《動物農莊》出版

      1948 《一九八四》出版

      1949 與索妮亞.布朗奈爾(Sonia Brownell)結婚

      1950 因肺結核在英國倫敦病逝

      1953 自傳性散文〈這,這就是喜悅〉出版

    ?




    其 他 著 作
    1. 向加泰隆尼亞致敬(戰後英國文壇五十大作家喬治•歐威爾,反極權主義寫作起點,繁體中文譯本首度問市)
    2. 世界少年文學必讀經典60 動物農莊
    3. 動物農莊
    4. 一九八四(二版)
    5. 緬甸歲月(英國殖民文學三大經典之二,喬治•歐威爾重要自傳小說,全新中譯)
    6. 一九八四(反烏托邦三部曲全新譯本,精裝珍藏版)
    7. 動物農莊(書+CD-ROM)
    8. 動物農莊(精裝袖珍版)
    9. 動物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