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帶著神祕色彩的死亡與後續傳說,和伊索生前創造了許多的寓言故事相互呼應,這段故事最終也成為西方諺語「伊索的冤仇」(The blood of Aesop)的由來,意為「惡有惡報」。伊索死後,更是殊榮不減,西元前四世紀,雅典人為了紀念他,由當時最負盛名的雕刻家操刀,在城中豎立伊索的雕像,就此令伊索名垂青史。
佛斯特(E. M. Forster)在其著作《小說面面觀》中將故事角色粗分為「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前者在故事中有著飽滿的人物形象,作者將他勾勒成一個具有複雜思想與性格的角色,彷彿現實中的你我般存在於故事中;後者則「依循著一個單純的理念或性質而被創造出來」,因此他們的角色單純,通常只有一種特定的性格,易於辨認也易於記憶,在《伊索寓言》中登場的角色即為典型的扁平人物。而伊索在講述寓言故事時,可能礙於自己奴隸身分、也可能是顧及到政治權勢的緣故,以擬人化的動物為主角的故事比例將近八成,雖然《伊索寓言》並非動物寓言的始祖,但也影響了後來歐洲發展出的寓言,動物寓言的比例始終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