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平等(聯經Wings:Monograph 5)

平等(聯經Wings:Monograph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4398
周家瑜
聯經出版公司
2019年12月20日
97.00  元
HK$ 82.45  






ISBN:9789570854398
  • 叢書系列:Wings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4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Wings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民主/人權議題 












    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

    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

    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

    社會這柄天平兩端垂掛著極端立場,你我都必須選擇。

    但要怎樣才能找到居中支點,真正走向平等、邁向共善呢?



      盧梭:人(曾)生而平等,但如今卻皆在枷鎖之中。

      平等是現代社會制度的首要德行,但平等是什麼?人們追求平等的一路上,為何荊棘遍布、步履蹣跚?

      為什麼「平等」必然比「不平等」來得更好?平等和自由竟然是無法兼顧的嗎?



      平等可以保障所有人的權利,人人得以自平等受惠,是基礎而又普世、建構現代社會的必備條件,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爭取、訴求平等?我們所處的社會,真的有迎來一切平等的可能嗎?



      平等並非簡易的口號,而是廣博、深邃的事理基礎,是平衡諸多相衝突條件達致的最佳結果,是協調各種勢力與盤根錯節歷史積累以求得的最佳安排。本書從平等的最根本定義開始,深入淺出地以平易近人的論述,分析平等的歷史脈絡、社會議題,和其中相互矛盾的特性。在有人高舉「人生而平等」旗幟的同時,柏拉圖認為人天生資質不同,不該一視同仁;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替換的「人性尊嚴」,然而在現代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卻很難避免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作工具。時常與平等並列,為人們廣為追求的「自由」,則實際上與平等衝突,訴求平等過了頭會抑制自由發展的空間,但過度自由發展又會扼殺平等,而在人人皆能認同平等價值的現在,企圖實踐這個價值的舉措和政策,卻往往不受歡迎?在優勢與劣勢、強權與弱者、富與貧、聰明與平庸之間,又真的可能找到一條讓所有人認同的界線嗎?



      在分配、經濟、資源、種族、性別平等的議題上,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揭示出了一些始終存在,或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我們對平等價值的認同與追求會如何演進,迄今尚不可知,但可以確信的是,我們想參與的,是人人有權利選擇同或不同,能夠平等生活的社會。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豐維

      陳宜中

      曾國祥

      葉浩



    本書特色



      1、輕──開本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

      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

      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

      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

      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

      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


     





    導言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



    第一章 導論:為何平等如此重要?


    平等價值的魅力

    「人生而平等」?柏拉圖的質疑

    柏拉圖看素人政治

    社會平等的重要:不平等導致分裂

    政治平等的重要:政治權力分配不均

    道德平等與人性尊嚴:平等本身的「內在價值」

    平等與自由的潛在衝突?價值衝突的悲劇

    〔問題思考〕



    第二章 道德平等:人性尊嚴不得侵犯

    故事的開端

    康德:哲學史上的哥白尼

    道德平等與人性尊嚴:人是「目的」而非「僅僅是手段」

    人性尊嚴的實踐

    何處是終點?論「對每一個人的平等關懷與尊重」

    〔問題思考〕



    第三章 平等與民主

    「民主」與「平等」

    繼承法與平等風氣

    追求平等的激情

    平等的流弊

    〔問題思考〕



    第四章 資源的平等:資源應該重分配嗎?

    社會分配(不)正義:屬於這一世代的議題

    政府應當扮演廖添丁嗎?

    正義的市場?

    「分配的選擇」就是「價值的選擇」

    〔問題思考〕



    第五章 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與平等

    被忽略的連結?經濟自由與公民自由

    自由市場與機會平等?

    〔問題思考〕



    第六章 運氣的平等:「自然樂透彩」公平嗎?

    我爸�媽是大老闆,錯了嗎?「仇富」只是忌妒或眼紅?

    羅爾斯談分配正義

    「白手起家」?這樣的運氣中,時代給了多少幫助?

    對抗偶然性!羅爾斯的正義論與差異原則

    教育促進階級流動?



    第七章 種族平等

    五張壓迫的臉孔

    〔問題思考〕



    第八章 性別平等:當女王的滋味很美好,不過國王比較好當?

    傳統的性別差異與社會角色變遷

    積極平權或逆向歧視?

    多元性別:性別認同不只「兩性」

    〔問題思考〕



    第九章 多元文化與差異:區別的平等

    什麼是多元文化?

    分配的政治與身分的政治

    文化正義:溫柔的復仇

    〔問題思考〕



    第十章 平等或效益:平等有內在價值嗎?



    注釋

    參考資料



    ?





    導言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吳豐維、陳宜中、曾國祥、葉浩



      •哲學與政治




      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哲學日」。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訂立這個日子,賦予了哲學這歷史最悠久的人類知識探索活動嶄新且重大的國際使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從而學習如何共存,攜手尋求國際社會當前所面臨的各種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共同挑戰。



      且看二○一二年世界哲學日當天,科教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Irina Bokova)的發言:



      面對錯綜紛雜的當今世界,哲學思考首先需要我們謙卑下來,從自己立場退後一步,參與理性的對話,並針對我們所無法左右的挑戰,共同提出應對的措施……我們遇到的困難愈大,愈需要通過哲學來理解和平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哲學的多樣化是我們培養兼具包容與寬容的全球公民意識之最大財富。面對無知以及不寬容的泛起,哲學有助於相互理解。



      我們會發現,哲學不但被賦予了一個推動世界和平與人類永續發展的重任,也肩負著促進全球公民意識的使命。



      哲學之所以能承擔、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首要理由,在於作為一種反思活動,以自身想法容錯誤為前提,因此在智識上必須謙卑,再展開與異己的真誠對話。一方面分析、挑戰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一方面排除自己的盲點,並確認彼此的看法與價值排序,從而確立可能的出路與選項。



      政治(politics)一詞淵源於古希臘的「城邦」(polis)概念,對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而言,對政治的探討就是對於正義國度的追尋。



      現代主權國家的政治發展出比過去更複雜多元的面貌,研究者思考的政治現象涵蓋巨觀的統治原則到微觀的身體規訓,而致力於思索政治「應然面」的政治哲學因此有其急迫性。舉凡新科技帶來的各種倫理議題、全球暖化與貧富差距的加劇、國際間的互動原則以及經濟危機時的互助合作、共同和平的維護與人類尊嚴的捍衛,乃至戰爭期間與之後重建過程的正義,全都涉及了「自由」、「平等」、「正義」等核心概念。



      結合了上述兩者的政治哲學,正是對政治的本質與其相關概念的系統探究,關乎自由、平等、民主、主權、權威、正義、意識形態……等等。儘管這世界的現象流變不息,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掌握政治哲學的基本面貌,掌握一切最根本的思考基礎。



      •政治哲學的翅膀



      對亞里斯多德這些古代哲人而言,政治哲學的必要無庸置疑,因為它與人類理性動物的本質以及幸福人生的追求密不可分。



      我們如果無法掌握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恐怕難以清楚把握二十世紀迄今的重大社會變遷,諸如:法西斯政權的崛起、極權體制裡的平庸之惡、冷戰的意識形態對峙、全球青年的造反與叛逆、種族與性別平等的追求、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逆襲、宗教基本教義與極右派勢力的崛起、數位利維坦與監控社會的誕生……等等。在愈趨渾沌的時代裡,我們愈需要政治哲學的洞見。



      政治哲學將促進我們表達自身立場和參與國際對話的能力,善盡我們身為國際社會或世界公民社會一分子的責任。更重要的是,政治哲學素養的普遍提升,能夠讓一國之內意見相左甚至對立的公民進行理性的對話、走出對立,且能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



      本叢書正是在如此背景與期待下誕生,分為兩系列,第一個系列以思想家為主題。意在為讀者開啟一扇門,深入一個思想家的人生與思想歷程,見證一個心靈的偉大,見證一個時代的發展。



      第二個系列則以觀念為主題。柏林曾引述德國詩人海涅的話語,指出觀念的威力足以摧毀一個文明,因而用觀念史的眼光、以觀念為軸心,考掘與爬梳政治哲學中的核心概念,考察它在跨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影響,得以讓我們掌握哲學漫長的歷史演變、內涵,分析人類共同未來的重大問題之癥結所在。



      •人類真的可以活在一個沒有政治的世界嗎?



      如果不可能,那什麼才是更好的政治?

      無論最終的解答是什麼,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想像力安上翅膀,而那雙翅膀就是思想的洞見。

      當人們開始想像集體美好的可能,政治的哲思就開始了運作,政治哲學就不再是多餘的頭腦體操,而是一種必要。



      一九七一年,在反體制的熱潮裡,約翰.藍儂吟唱出了他的〈想像〉(Imagine),要眾人認真地想像一個沒有宗教、國家、戰爭與私人財產的未來。



      雖說我們可能也如藍儂唱的那樣,始終是個「夢想家」(Dreamer),但在清楚各種選項以及價值排序的前提之下,尋求真正的共識或適當的妥協,確是歷來夢想家,也是未來夢想家們鍥而不捨追求的最完美境地。



      ──獻給更美好的未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