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為什麼要上學?學校是誰發明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03222
休荷.史密斯
周怡伶
小熊出版
2020年2月12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503222
叢書系列:
廣泛閱讀
規格:精裝 / 81頁 / 19.6 x 26.1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廣泛閱讀
分
類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圖畫書
>
知識繪本
同
類
書
推
薦
小黑啤玩臺灣:嘉義篇-坐火車 -阿里山林業x生態保育與發展
自然科核心素養最佳讀物 大自然繪本套書1【暢銷紀念版】(沉睡中的種子+活生生的石頭+害羞的甲蟲)
害羞的甲蟲【暢銷紀念版】
活生生的石頭【暢銷紀念版】
沉睡中的種子【暢銷紀念版】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100層的火箭
想看四大名著翻翻書 四大名著珍藏版套書
支離人(上)--衛斯理系列少年版
老貓(上)--衛斯理系列少年版
老貓(下)--衛斯理系列少年版
支離人(下)--衛斯理系列少年版
內
容
簡
介
以幽默的文字和插畫,說明從古到今各時代的「學校」和「學習」究竟是怎麼回事,解答每位學生心中最好奇的疑問,讓孩子發現原來如此,思考學習的真諦!
從思辨書中每位大人和小孩的論點,孩子會找出專屬自己的答案,解開上學和學習的奧祕,以及與自己的關係。
沒錯,雖然聽起來很奇怪──
但學校真的是被發明出來的!
學校不是天然的產物。
學校不是從地上長出來,
不是從樹上長出來,
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學校,是一種人類的發明物。
就像輪子、電燈泡、紙張……
學校,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為什麼要去上學?
不去學校也可以學習嗎?
該不該有回家功課?
有誰想要考試和成績單啊?
要學的事情這麼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書邀請已經去學校上學或即將開始上學的你們,展開一場認識學校之旅。旅途中,你會和古今中外的大人與小孩一起學習,從參觀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學校,到了解文藝復興時代、印刷術發明,以及近代工業革命和資訊革命對學校教育的影響,而且,旅途中你還會找到重要問題的答案,例如:為什麼要去上學(即使有時候上學很無聊)?為什麼有回家功課?有誰想要考試和成績單啊?……
所有你對「學校」和「學習」的疑問,《為什麼要上學?學校是誰發明的?》都將陪你一一探索和思考。書末還提供相關歷史人物的索引,以及特別設計「我的學校」和「如果我發明了一間學校」單元,帶領你一起發現和創造。
本書特色
每個求學階段的孩子,內心大概都曾浮現過「為什麼要上學?」這個疑問,有的孩子將疑問悄悄藏在心中,有的孩子則是大膽提出,讓爸媽措手不及,不知道怎麼回答才能讓孩子信服。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必須自己找出解答。
《為什麼要上學?學校是誰發明的?》一書中,孩子會看到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學校,看到古今中外各種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的看法,孩子會從對話中感受從不用上學、不能上學,到天天上學、每個人都能上學的學生心境變化,也能覺察為了因應未來社會,學校不停再轉型,教學持續再改革,以及學習方式更是越來越多元。
孩子透過認同或思辨書中每個人的論點,將會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建構出專屬自己的答案,甚至去預想未來的社會需要怎樣的學校和學習方式,開創前瞻性的思維。期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學校的吸引力,並愛上學習。
各界推薦
讚譽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吳維寧(以色列幼教老師暨專欄作家)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陳沛慈(臺中市永安國小教師)
游乾桂(親職教養專家)
黃登漢(親職教養專家、桃園市田心國小退休校長)
鄒敦怜(兒童文學工作者、臺北市國語實小退休教師)
有趣,知識豐富。是一本翻開來閱讀就捨不得放下的好童書。特別適合已經上學或將要上小學的孩子閱讀。以幽默而且具同理心的方式,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學習」這件事,問出很多小孩想問又不敢問的問題,像是「為什麼要寫回家功課?」或「老師怎麼那麼會生氣啊?」
在其中小孩也會學習到「學校的功能」,進一步了解歷史上學校的演進和學校的意義,從中發現「誰會想到要發明學校?」以及「為什麼要上學?」的答案!
您和您的孩子的答案是什麼呢?──吳維寧(以色列幼教老師暨專欄作家)
為什麼要有學校?為什麼要有考試?去學校學習什麼?這本書從發問開始,介紹學校的沿革,從框架的要求開始,回到孩子自己本身:我想去學校嗎?我要學什麼呢?撥開學校框架的限制,看見自己和學習的關係,從兩方意見思考,讓學習回到自己:思考這一切和自己的關係。推薦您和孩子一起來想想書中的問題,重新定義新時代的學習。──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什麼!學校竟然是被發明的!
家長:「我要好好感謝發明學校的人!」
小孩:「是誰!?出來!真想海扁那個發明學校的人!」
不管你想對發明者說什麼、做什麼,都必須先知道,到底是誰發明了這種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機構。
讓我們從這本書中,把這個發明人挖出來,喔!不,是請出來!──陳沛慈(臺中市永安國小教師)
親愛的家長協助孩子認識學校,愛上學校,那就是最好的學習開始。
有一個地方,有遊樂場、圖書館、電影院,還有一群同伴陪著你,一起讀書、遊戲、唱歌、賽跑,做各種有趣的事。
這個地方,它就是學校。誰發明了學校?好想知道!好想知道!這肯定是一本有趣又好看的書。──黃登漢(親職教養專家、桃園市田心國小退休校長)
這是本關於學校的百科全書。書中按照年代,從遠古時代的學校一路說到現代學校的樣貌,細細說明學校裡學習的事物、對象、場地、方法、工具等種種關於學校的知識。分格解說的畫面,不時穿插的動物或人物角色的對話框,讀起來幽默又有趣,拿起書本,每個人都會忍不住一一細讀。──鄒敦怜(兒童文學工作者、臺北市國語實小退休教師)
目
錄
鐘聲響起之前
學校是一種發明
史前時代(學校是穴居人發明的嗎?)
古代歷史中的學校
午餐時間——三明治
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學校
近代歷史中的學校
二十世紀的學校
二十一世紀的學校
我們必須去上學嗎?為什麼?
不去學校,可以學到東西嗎?
為什麼要去上學?
為什麼有回家功課?
放學囉——各種藉口
有誰想要考試和成績單啊?
快問快答!
最後一聲鐘響——去教師辦公室報到
為什麼要有假期?
要學的事情這麼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附錄(索引、我的學校、如果我發明了一間學校)
?
序
導讀
貴在養趣的學習
游乾桂(親職教養專家)
凌晨三點多便起身,天光未亮,扭開書房裡的帝凡尼桌燈,十三度的冷風從窗戶縫口灌入,隔著窗是一方竹,伴著一輪明月,我打開出版社捎來的《為什麼要上學?學校是誰發明的?》這本書的書稿,一看便眼睛晶亮開來了,馬上讓我聯想起兩個人,某種程度替我回答了學校存在的意義。
文學家林語堂主張:「貴在養趣!」
富蘭克林說:「把知識放腦袋,誰也搶不走,那是一輩子最好的投資。」
一定要去上學嗎?這是作者替讀者的提問,如果讀書像尋寶是一種樂趣,那就不是要不要去上學了,而是很想去上學;《讀者文摘》的前發行人林太乙女土在一篇回憶她父親林語堂的文章中寫道,他是「不知道先生」,林太乙問的問題他老說不知道並且要求去查書,林太乙終於找著讀書的法門:查考,她說因為過程像尋寶一樣有趣了。
繪本《兩個古拉》也是一本有意思的書,覺得玩樂比學校有趣多了的古拉,找來分身幫他讀書,自己則負責玩樂,每週見面一次分享心得,初期太美妙,沒有功課沒有作業只要玩,分身則在學校之中快樂讀書,但他慢慢發現分身懂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終於驚覺,想換回自己的角色時,分身卻說已喜歡這個新角色了……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相信,孩子的名字就叫小孩,不可能懂很多,說理未必管用,如果父母可以多讀一些書,再把哲理變成有意思的故事,也許更可以醍醐灌頂。
小明有一百元,到文具店花了二十四元,請問還剩幾元?算式是100-24=76,這是我們的教育之中慣常會出的數學題,但歐洲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會這樣出題:小明有一百元,回家後口袋僅剩七十六元,請問二十四元用在哪裡?
這兩個題目的差異在哪裡?
一個教答案,一個教思考。
《為什麼要上學?學校是誰發明的?》這本書的核心價值便是思考,作者用了為什麼要去上學?為什麼要有回家功課?有誰想要考試和成績單?為什麼要有假期?要學的事情這麼多,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些「問號」舖陳出來一大疊曼妙的思考題。
是的,學校不是教人學到什麼的地方,不要一直擺放著分數、成績、等第、名校等等,只想分出高下,它其實是少林寺的《藏經閣》,教人學到如何去學,給的是動機、興趣、快樂等等的養成,有一天可像海棉一樣吸納五百萬噸的養分,有著海納百川的功效;不是教孩子知道世界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最高峰是聖母峰,應該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書海中翻找,理解那是一種地殼變動的產物,進而明白地質年代的意義,誘發研究的起心動念,把不懂的弄懂,無知因而有知,空即是滿是學習,當學習達到一種自我複印的程度,便會了解鹿善繼所說的:「讀有字書,要能識得無字理」,成為一位覺知者了。
編者問我能不能替這本書說說話,我聽完她簡潔的說明便立刻答應了,因為這是一本好書,與我一向主張的理念不謀而合,書不是一堆字的組合,如果僅僅如是,那便只是字,但作者將沉澱過後,藏著掖著的哲思放進了字中,那便不是字,而是啟人的活泉了。若我沒有參與推薦,反而會是一種遺憾吧!我非常喜歡,希望你也會很喜歡。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