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佛教三寶原理

佛教三寶原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107113
多識仁波切
聖地文化
2005年7月01日
67.00  元
HK$ 56.95  






ISBN:9789868107113
  • 叢書系列:愛心中爆發的智慧書系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書系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佛教重視理論知識,因為一個不懂佛法義理知識的人,不可能產生正信正見,一切真知正見都是來自對佛法的學習而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最基本的概念。



      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是三寶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如何才可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皈依?在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中,卻隱隱含著高深的知識和佛教深奧精闢的智慧與修為。



      多識仁波切精講細解,糾正了以往對這兩個概念認識的種種謬論,釋惑正聽,解除許多人對佛教基本知識的無知與執見。


     





    三寶目錄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 代書總序

    在台出版前言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佛法的總概念

    第二節 皈依法的重要性

    第三節 信與解的重要性



    第二章 三寶原理

    第一節 三寶總述

    第二節 佛寶解說

    第三節 法寶解說

    第四節 僧與僧寶



    作者介紹





    代書總序



      一、藏傳佛教的特點



      世界佛教三大體系中,藏傳佛教具有與眾不同的兩大特點:



      1. 比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義。雖然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但它並不輕視和排擠小乘佛教。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三乘佛法都是應機教化的方便法門,沒有一樣無價值,沒有一樣不重要,所以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雙修,即外修聲聞戒(小乘戒),內修菩薩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二次第)。藏傳佛教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堅持佛教教義的完整性,還表現在以下幾個並重原則上,即:聞思修並重;戒行與正見並重;顯法與密法並重;修福與修慧並重;度眾和自度並重等等。



      2. 藏傳佛教吸收了佛陀教義的精華。“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兩寶。”“地上兩寶”指的就是佛法中的兩大精華——密法和性空正見。



      有些人攻擊密法是“左道旁門”、“邪法”,這是一種極端無知的表現。密法是佛教的精華、寶中之寶,是解脫成佛的最高法門。站在顯教菩薩乘理論的最高點上,才會認識到:要破除最細分所知障,徹底證悟無上菩提,必須依靠金剛乘這個佛陀在顯法中從未透露的玄機妙理,故宗喀巴大師說:“金剛乘比佛更稀有珍貴。”日本人空海大師也曾說:“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理在於密教。”英國佛教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說:“我把金剛乘視為人類思想發展最絢麗的花朵之一。”藏傳佛教具有無比珍貴的無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驕傲。



      智慧正見是佛教的靈魂,但由於正見不屬於世俗感知經驗的範圍,使用符號語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維在理解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因而,佛教內部在真諦性空的理解上就產生了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等四個哲學層次。其中,中觀處於正見的最高層次,月稱所代表的駁論派中觀見是中觀的最高層次。有鑒於此,阿底峽尊者說:“除了月稱門,別無成佛法。”藏傳佛教屬清一色的中觀派。前弘期以自證派中觀見為主,後弘期駁論派中觀見占了主導地位。在甚深駁論中觀見理論的闡發成就方面,宗喀巴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連第八世嘎瑪巴大師和甯瑪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讚揚宗喀巴是“說空百代宗師”。現在有些對哲學和佛法一竅不通的外行誣衊宗喀巴是“詭辯論者”,這並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諺語說:“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鮮花也只是一把草。”



      根據以上特點,說藏傳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華,並非誇大其詞。



      二、藏傳佛教代表佛法理論的高峰



      佛教產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的佛教學者,對顯密經典教義,進行了接力賽跑般前仆後繼的研究總結工作,到今天已達到了非常高深精細的程度。藏傳佛教全面繼承了印度顯密佛法的學統,並將印度佛學研究的高峰作為自己的起點,不斷努力攀登,繼續向前發展。在11世紀中葉,阿底峽尊者就讚揚說:“佛教在蕃地的發展,已超過了佛教的故鄉——印度。”從11世紀俄大譯師在桑普寺建立辯經學院,設立學位制以來,噶當、薩迦、格魯等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辯經學院,把寺院辦成了培養各類人材的十明學院,培養了多如繁星的佛教學者,把佛教顯密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寫出了浩如煙海的顯密學術著作,以五彩繽紛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增添了佛教思想文化樂園莊嚴瑰麗的景色,從理論上發現了顯密相互依賴,“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的深刻的內在關係。以金剛乘殊勝方便法門,結合“一?那經過無量劫”的相對論,可以把三個無量劫的福慧雙修進程縮短到一世或數世的理論,充分顯示了佛教理論高峰的無限風光。現代海內外的許多人,因學統傳承斷代,重新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在原始經典上進行盲人摸象式的摸索研究時,有緣能夠遇到藏傳佛教這樣高的起點,以把握佛法精髓,免走幾千年彎路,實在是一種非凡的福分。



      三、把握主線,總攬全局



      從交叉縱橫的千萬條線中,能找出幾條總攬全局的主線,是學習和研究的最佳方法。但佛法的理論知識體系大得無邊無際,除了對佛法的瞭解如同佛陀一般的聖人,無人能完全精通。整個佛教史上對佛法能夠總攬全局,在理論上進行高度概括的也只有龍樹、彌勒、無著、阿底峽、宗喀巴等數人而已。龍樹將甚深般若義進行了理論概括,分為“二諦”;彌勒、無著將三乘境、行、果歸結為“八品”;阿底峽將三藏、八萬四千法概括為“三士菩提道”;宗喀巴又把“三士道”的千萬法門歸結為“佛法三根本”和“悲智二法”。這每一步的概括都標誌著思想認識上的深化。



      大乘佛法有總攬全局的兩條主線,一條是以大悲心為根本的方便法門,一條是以性空見為主題的智慧法門。這兩個互為前提、相依不離的主要法寶合稱“悲智雙運”。佛門中的慈悲和智慧的關係是“水分”和植物“種子”的關係,沒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間智慧就像乾枯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同樣,若沒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鵝也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飛向萬里晴空。沒有智慧不能解脫,沒有慈悲愛心也不能成佛。因此,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最大特點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統一。本書系的名稱為《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也就是取其義之故。



      四、形勢、問題和對策



      因種種原因,近年來海內外掀起了一股藏傳佛教熱,而且有的地方熱得有點反常。藏傳佛教界志士仁人,對這種形勢所產生的憂慮大於欣慰。因為佛教是一種高層次信仰,佛教的傳播發展需要適當的文化和社會道德等良好的環境。佛門中真正具備傳法資格的人,不會出山出寺,進行賣法活動;不會走街串巷,扮演賣膏藥、耍猴戲的角色。當前那些熱衷於傳法灌頂、走街串巷的人,大多數並不具備傳法灌頂資格,其中有很多是打著佛家旗號,進行詐騙活動的江湖騙子。蓮花生大師曾預言:“壞戒敗類當法師,街頭聚眾傳密法,預示佛法將滅亡。”這種打著佛教旗號,傳播邪法、偽法等破壞佛教的行為,使佛教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那些公開的滅法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為愛護眾生,維護正法,佛門從防變的角度出發,宣傳介紹真正的佛法和佛教經典教義,揭露打著佛教旗號的形形色色的騙術假法。



      本書系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藏傳佛教愛好者介紹一些正規的真正的佛教理論和佛學知識。一位藏傳佛教大師曾經說過:“在低素質的人群中,撒謊比說真話更有人聽,耍猴戲比講真理更吃香。”很多人聽慣了假法,看慣了邪說,容易以假當真,以邪當正。本書系中既沒有滿足人們好奇心的神奇奧妙的鼓吹渲染,也沒有石破天驚的吹噓誇張,只有平平常常的人,說平平常常的道理,因此,未必能滿足那些以神秘眼光看待藏傳佛教的人的要求,但對那些不是出於一時的好奇心,而想實實在在學習和研究一些藏傳佛教的人,也許可以起到一些啟迪心靈的作用。



      願智慧之光永照人間!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2002年3月18日於蘭州




    其 他 著 作
    1. 中觀:奧義詳解
    2.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