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序
一段人文風景——從《藝海微瀾》到《斜陽外》
約三年前,在文訊承辦《文訊》承辦的「文藝界重陽敬老聯誼活動」中,與曾擔任過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黃光男校長重逢,雖是久別,也不顯陌生,談這些年各自的人生歷練和體悟,也聊當年一位熱心教育,兩人共同的師長,張子良老師,往事如潮,聊得十分開心。
允晨文化曾在一九九二年出版了黃光男校長的《藝海微瀾》,當時應是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的時期,這本書的寫作重點,著重在「了解自己文化,體察生活美感,發掘豐沛的美學理念,相濟藝術創作,並提昇人生品味」,廣獲好評,同時也是專業讀者的必讀佳作,影響深遠。在重陽敬老聯誼會上的意外重逢,也為這本《斜陽外》的出版種下了契機。
《斜陽外》是黃校長這幾年從教育工作崗位退休後,在非官方,半公務的旅遊途中,所寫下的隨筆結集,這些清麗可喜的隨筆,在在透顯出他作為藝術家犀利的觀察,有如速寫般快記他所遇見的各色人等,同時也透顯出他長年作為藝術教育和博物館工作者的專業思考,總能直指問題核心,不管他遊歷參訪的國度是日本,韓國,東南亞,或中國各地,最後的關懷,總會投射到台灣,充滿鄉土之情和濃重的鄉愁,以及兒時記憶,對照今昔。在這種投射背後,更有某種深濃的失落感,時不我予。與時不我予同在的,還有對於光陰時光快速消逝最深沉的感喟。
《斜陽外》從第一篇的(京都行腳)、(伊豆春天)一直到最後一篇(煙台行旅)共分十七大篇,總數九十六篇的小文,文章或長或短,或寫景敘事,或寄意抒懷,淡筆濃情,不矯情做作,讀來可感,在閱讀中也跟隨著作者四處遊歷,增廣見聞,遊歷中,寄情最深的仍是文化與文化產業的承繼與未來。作者雖自謙:「且將旅行中得有感應景色,稍記碎語,可為老來記痕」,然而,對於探索藝術心靈的讀者來說,這本隨筆記,卻蘊含一位藝術家,美育工作者,博物館學者,最直白深情的寄託。
文貴真誠,文忌冗蕪,書待讀者一閱自得,以為編序。
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