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第一次見到鄔昆如教授是1960年我念高中時,那時臺大光啟社組了一個團來新竹青年中心訪問,並約好要和我們高中生打籃球,鄔昆如教授也在其中,當時大家都叫他鄔修士,我看他非常活潑健談,也知道他在唸哲學,就和他聊了幾句覺得他很有趣,只是他的廣東國語聽不太懂。
第二次見到鄔昆如教授是1968年我念碩士時,他剛從德國回來,在臺大專任,沒有地方住,就找耶穌會的鄭聖?神父商量,鄭聖?神父就讓他住在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二樓,那時我在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當秘書,彼此之間有了一些專業性的來往;他在臺大及輔大都有課,非常受歡迎,他的第一本書《西洋哲學史》也在1971年出版,對當時的學界來說是一本非常新穎的教科書。
1970年我碩士班畢業,離開了基督生活團服務中心,彼此之間就沒有再聯繫,後來聽說他得到教廷的許可離開神職界結婚了,不久之後又聽說他有了二個小孩,二個小孩的名字都是由方東美老師取的,大的叫心怡,小的叫心濤,後來心怡進了輔仁做了我的學生。
1978年我在輔大擔任訓導長時,羅主教發起要編《哲學大辭書》,委請當時的教務長蕭師毅教授及一些博士班的同學負責,之後的三、四年中有些波折,羅主教準備的錢花得差不多了,看看難以為繼,這時找了我和在臺大哲學系任教的鄔昆如教授共同來負責,當時我和鄔教授向羅主教言明不支付任何津貼完全義務幫忙,之後我們從《哲學字典》、《哲學大辭書》甚至到《哲學與文化》都有非常多的合作,例如共同編寫《哲學字典》、空中大學的《人生哲學》、東大圖書的《中西兩百位哲學家》,甚至後來因為我的邀請提前從臺大退休到輔大哲學系擔任教職,以及在士林哲學研究中心做研究員。
在和他近四十年的交往中,對他的個性、理想有些瞭解,他是一位非常有主見的道德實踐者,他對信仰的維護極為執著,甚至不惜向挑戰者提出嚴厲的批判,他的著作也都是以信仰為核心的論述,在為他慶祝七十壽辰的演講中,他發表了〈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並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對生命信仰的論述,舉凡從宇宙、生命、道德、宗教、信仰的歷程中來體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2000年我到美國休假研究前曾和他有過一次較長的交談,後來根據那次談話我寫了一篇有關〈中西存有的通路〉的文章,寫完之後我寄給他,請他指教,他的回應是:「這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融合中西,匯通華耶,邁向頂峰,成就生命。」
有一次他到校長室來看我,我們談了將近一個小時,我清楚感受到他對文化中國、基督中國化、臺灣士林哲學的發展表現了極大的關懷,這也是後來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出版了《臺灣士林哲學理論發展》及《臺灣士林哲學口述歷史》的重要緣由。
後來他為了普及哲學,特別出版了《西洋哲學史話》,以更為接近大眾的語言來撰寫,獲得極大迴響,目前三民書局計劃再版,似乎也在告慰鄔教授的在天之靈。
?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輔仁大學校長(2004-2012)
2019年11月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