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個悲傷痛苦的女人,和她的孩子
很多人也許都有一個想像:如果自己有一個享譽盛名的心理治療師母親,她對待孩子必然溫柔、敏銳、耐心,極富同理心,如此一來,自己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家庭,不用歷經任何苦痛、掙扎、缺憾和衝突,可以安穩成長,成為想要實現的自己。
說到這點,還有誰像本書的作者馬丁•米勒一樣,有個舉世聞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母親──愛麗絲•米勒?她所出版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幫助也療癒了許多童年受創的人,讓他們明白童年的傷痛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來自無能給愛的父母和代代相傳的家庭不幸。
儘管馬丁•米勒後來也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擁有數十年治療經驗,但母親極端的性格與強大的輿論影響力,不論在生活或是專業方面都為他帶來巨大壓力,母子關係充滿衝突、掙扎和糾結。即使尋求心理治療多次,都很難化解那一份深層的矛盾和痛苦。
沒有人有幸福的童年。即使愛麗絲•米勒極力想從自己母親帶給她的失落和傷痛中解脫,努力投入寫作和繪畫來療癒自己,並以心理治療來解救自己,好讓自己和母親不同,不那麼冷漠而具毀滅性,但她仍無可避免地因為無愛的童年而進入了一段無愛的假性親密關係,加上深怕自己的兒子馬丁•米勒會像他丈夫一樣,而對孩子進行指控和控制。同時,她也因為自己幼年遭受許多暴力傷害,以致面對兒子遭遇父親不當的肢體暴力時決定迴避,無法挺身保護孩子。
這種種情感的深層糾結和矛盾、切割和疏離,無疑讓馬丁•米勒經歷長期的自我衝突和壓抑。他感覺母親把他看成怪物,並且極力要去除他內在的怪物特性。身為心理分析專家的母親對他所給出的心理評論,讓馬丁感到極度憤怒和錯亂。
那些成長過程以及和母親相處的經驗一直不曾為外人所知,直到在愛麗絲•米勒過世後,馬丁•米勒終於在旁人的支持及鼓勵下,透過回溯母親的一生,真正理解屬於母親生命的種種真實。
馬丁•米勒並不想以本書來作為名人孩子向世人抱怨父母的訴狀,而是透過研究、訪談,重新了解歷史軌跡,認識他因沒有機會離開「兒子」的位置而未能好好了解的「愛麗絲•米勒」。在這一段重新回看母親生命,包括她的童年以及所經歷的戰爭之歷程後,母親的輪廓總算漸漸清晰,包括她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創傷及影響。
六年前,我有幸為《幸福童年的祕密》寫推薦序,如今再能推薦《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我感到一份特別的情感在心中流動。閱讀了這一本既沉重又開展的親子和解之書,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從中體悟到屬於自己的領會和獲得,我特別建議想從童年傷痛中療傷的人閱讀。
而我則有兩點很深的感觸:
第一點是,我們沒有幸福完美的童年,並不只在於我們未能擁有完美的父母,也在於我們未能身處理想的時代。沒有一個世代是完美的,戰爭時代留下了許多「戰爭的孩童」,他們歷經匱乏、貧窮、殺戮、暴力和許多的自我分裂,在還未能意識清楚自己身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時,就已長大並為人父母。他們甚至有許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創傷。即便戰後的現代,看似物資富足無匱乏且局勢和平,但只要活在社會情境中,看不見的心理壓力和存在焦慮仍無時無刻影響著成為父母的人,也影響著正在成長的我們。沒有人可以迴避、否認這些影響。
第二點,任何想要療癒童年或家庭傷痛的人,若只知控訴和抱怨,療癒恐怕終其一生都難以發生。最重要的療癒因子,在於我們的心理移動,不再只是死守在「孩子」的位置來解讀和體會一切。雖然創傷知情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過程,我們不能否認和迴避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真實,但療癒能否完成,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鬆動心中對某些記憶和遭遇的觀點,以一個更大的社會視角理解時代對人們身心及行為無可迴避的衝擊及影響,如此才能將身而為人的脆弱及限制歸還給自己及父母,從一個更具深度、廣度的距離重新理解家庭中的我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是怎樣地有限卻又盡力的在找尋各自的解脫。
只有回到對人的認識以及對人性深刻的理解,或許我們才有一點點契機領悟到一些對人的慈悲及憐憫下的寬容和饒恕,包括至親和自己。
?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