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

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1780
馬丁.米勒
林硯芬
心靈工坊
2020年4月20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3571780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sychotherapy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我作夢也想不到要寫一本關於我母親的書,她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到無法描寫的人……」  



      身為舉世聞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的獨子,馬丁.米勒與母親的關係卻疏離而緊繃,他甚至為此瀕臨崩潰。母親過世後,馬丁終於鼓起勇氣,藉著書寫本書重新認識母親這個人,才終於同理雙方的處境,也明辨了愛麗絲.米勒理論的價值及侷限。



      愛麗絲.米勒以《幸福童年的祕密》等經典著作建立起兒童捍衛者的聲名,但她自己卻從未處理童年創傷,內心壓抑的憤怒塑造出極端、激烈的性格,兒子馬丁則成了最直接與長期的受害者。這應驗了愛麗絲.米勒自己的主張:父母的創傷會蔓延到子女身上。



      「母親待我猶如敵人,真讓我覺得自己像隻怪物,而她想除掉牠……」



      傷痕累累的馬丁透過訪查回溯,揭開母親絕口不提的早年經歷:在僵化保守的猶太家庭成長、經歷殘酷的納粹屠殺;他同時看見母子間因戰爭創傷而扭曲的情感互動,理解母親為何無法按她創造的知識對待兒子。這個歷程為馬丁自身的情緒找到出路,也讓同為心理治療師的他,親身體會到回溯家族歷史在創傷修復上的價值。



      「當愛麗絲•米勒的兒子並不好……即便如此,我的母親仍是個偉大的童年研究者。」



      本書可說是馬丁在母親的立論基礎上,親身實踐了更具建設性的做法,不僅為米勒全球的舊雨新知分享了發人省思、勇氣十足的生命故事,也為心理治療貢獻了精彩絕倫的案例。



    本書特色



      ※揭開暢銷名作《幸福童年的祕密》背後的人生故事,舊雨新知不可錯過的省思之作。



      ※最有勇氣的家族書寫,最具建設性的理論實踐──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直面傷痕累累的母子關係,明辨母親學說的價值與侷限,終止創傷惡果代代蔓延。



    感動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退休教授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

      林蔚昀�作家、波蘭文學譯者

      周仁宇�兒童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


     





    【推薦序1】一個悲傷痛苦的女人,和她的孩子�蘇絢慧

    【推薦序2】幸福童年裡暗藏的悲劇�周仁宇

    【推薦序3】推倒沉默之牆,勇敢說出自己的童年往事�丁興祥



    關於愛麗絲•米勒

    ?? ?

    母親的來信,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1.前言

    拆除沉默之牆,複雜而大膽的行徑



    2.結局:愛麗絲•米勒沒有墳墓



    3.遺傳的個體:猶太女性


    我母親所說的是:童年的傷痛

    我發現的是:愛麗西亞•恩拉德與她的家庭,一九三九年之前

    真實的自己與主觀的世界



    4.被否認的創傷:存活下來的

    我母親所說的是:「我必須殺了我自己」

    我發現的是:愛麗絲•洛斯托夫斯卡存活於華沙,一九三九∼一九四五

    ? 以假的自己存活下來



    5.勉強的愛:妻子

    壓抑住的恨:我父母的婚姻

    愛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6.選擇疏離:移民

    瑞士的新生活,一九四六∼一九八五

    嚮往之地普羅旺斯,一九八五∼二0一0

    藏身處傳來的虛擬訊息:網路

    新開始的不可能



    7.找到的自由:童年研究者

    作為精神分析師的母親,一九五三∼一九七八

    通往自由的道路

    寫作之幸:《幸福童年的祕密》

    人生主題的變體:愛麗絲•米勒與父母的戰爭



    8.遺傳的苦痛:母親

    沉默的見證者:我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一九五0∼一九七二

    康拉德•施德特巴赫的信徒:受迫害的兒子,一九八三∼一九九四

    母親的來信,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把兒子當成迫害者:戰爭創傷的力量

    尾聲:二00九∼二0一0



    9.接受檢驗的知識:治療師

    自《幸福童年的祕密》以來的時代變遷

    知曉自己的人生經歷

    心智化:愛麗絲•米勒方法的理論

    知情見證者•治療師與當事人的關係

    《幸福童年的祕密》還有什麼沒說的?

    母親的最後一封信,二0一0年四月九日



    10.從摧毀沉默之牆開始:後記�奧利維•舒柏



    謝辭

    延伸閱讀



    ?





    推薦序



    一個悲傷痛苦的女人,和她的孩子




      很多人也許都有一個想像:如果自己有一個享譽盛名的心理治療師母親,她對待孩子必然溫柔、敏銳、耐心,極富同理心,如此一來,自己會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家庭,不用歷經任何苦痛、掙扎、缺憾和衝突,可以安穩成長,成為想要實現的自己。



      說到這點,還有誰像本書的作者馬丁•米勒一樣,有個舉世聞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母親──愛麗絲•米勒?她所出版的《幸福童年的祕密》幫助也療癒了許多童年受創的人,讓他們明白童年的傷痛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來自無能給愛的父母和代代相傳的家庭不幸。



      儘管馬丁•米勒後來也成為一位心理治療師,擁有數十年治療經驗,但母親極端的性格與強大的輿論影響力,不論在生活或是專業方面都為他帶來巨大壓力,母子關係充滿衝突、掙扎和糾結。即使尋求心理治療多次,都很難化解那一份深層的矛盾和痛苦。



      沒有人有幸福的童年。即使愛麗絲•米勒極力想從自己母親帶給她的失落和傷痛中解脫,努力投入寫作和繪畫來療癒自己,並以心理治療來解救自己,好讓自己和母親不同,不那麼冷漠而具毀滅性,但她仍無可避免地因為無愛的童年而進入了一段無愛的假性親密關係,加上深怕自己的兒子馬丁•米勒會像他丈夫一樣,而對孩子進行指控和控制。同時,她也因為自己幼年遭受許多暴力傷害,以致面對兒子遭遇父親不當的肢體暴力時決定迴避,無法挺身保護孩子。



      這種種情感的深層糾結和矛盾、切割和疏離,無疑讓馬丁•米勒經歷長期的自我衝突和壓抑。他感覺母親把他看成怪物,並且極力要去除他內在的怪物特性。身為心理分析專家的母親對他所給出的心理評論,讓馬丁感到極度憤怒和錯亂。



      那些成長過程以及和母親相處的經驗一直不曾為外人所知,直到在愛麗絲•米勒過世後,馬丁•米勒終於在旁人的支持及鼓勵下,透過回溯母親的一生,真正理解屬於母親生命的種種真實。



      馬丁•米勒並不想以本書來作為名人孩子向世人抱怨父母的訴狀,而是透過研究、訪談,重新了解歷史軌跡,認識他因沒有機會離開「兒子」的位置而未能好好了解的「愛麗絲•米勒」。在這一段重新回看母親生命,包括她的童年以及所經歷的戰爭之歷程後,母親的輪廓總算漸漸清晰,包括她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創傷及影響。



      六年前,我有幸為《幸福童年的祕密》寫推薦序,如今再能推薦《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愛麗絲•米勒的悲劇》,我感到一份特別的情感在心中流動。閱讀了這一本既沉重又開展的親子和解之書,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從中體悟到屬於自己的領會和獲得,我特別建議想從童年傷痛中療傷的人閱讀。



      而我則有兩點很深的感觸:



      第一點是,我們沒有幸福完美的童年,並不只在於我們未能擁有完美的父母,也在於我們未能身處理想的時代。沒有一個世代是完美的,戰爭時代留下了許多「戰爭的孩童」,他們歷經匱乏、貧窮、殺戮、暴力和許多的自我分裂,在還未能意識清楚自己身上到底發生過什麼事時,就已長大並為人父母。他們甚至有許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經歷了什麼創傷。即便戰後的現代,看似物資富足無匱乏且局勢和平,但只要活在社會情境中,看不見的心理壓力和存在焦慮仍無時無刻影響著成為父母的人,也影響著正在成長的我們。沒有人可以迴避、否認這些影響。



      第二點,任何想要療癒童年或家庭傷痛的人,若只知控訴和抱怨,療癒恐怕終其一生都難以發生。最重要的療癒因子,在於我們的心理移動,不再只是死守在「孩子」的位置來解讀和體會一切。雖然創傷知情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過程,我們不能否認和迴避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真實,但療癒能否完成,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鬆動心中對某些記憶和遭遇的觀點,以一個更大的社會視角理解時代對人們身心及行為無可迴避的衝擊及影響,如此才能將身而為人的脆弱及限制歸還給自己及父母,從一個更具深度、廣度的距離重新理解家庭中的我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是怎樣地有限卻又盡力的在找尋各自的解脫。



      只有回到對人的認識以及對人性深刻的理解,或許我們才有一點點契機領悟到一些對人的慈悲及憐憫下的寬容和饒恕,包括至親和自己。

    ?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