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7605
廖瞇
遠流
2020年4月29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573287605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 x 20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 他是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 他十多年來倚賴家人供養,像一尊佛那樣。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滌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年。鎮日關在房間裡,只在固定時刻走出。

      他的感官異常敏感。只要客廳有人,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鉅的工程。

      他無法走在人群裡,不坐電梯、不搭大眾交通工具,永遠走路。

      他因為敏銳執著而飽受折磨。他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以及高敏感、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

      滌不跟爸媽交談,沒有朋友,姐姐是他唯一說話的對象。

    ?

      ∣ 他是我弟弟,父母唯一的兒子。

      ∣ 書寫,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媽媽。




      一個長年為家庭犧牲忍抑的母親,對兒子的現狀自責,「都是我這個媽媽不好。」

      一個性情溫和卻難以言愛的父親,一生拚搏,對兒子有許多不解與不諒解。

      一個離家在外的姐姐,回轉過身,敲叩弟弟滌的房門,試圖展開對話。

      作者廖瞇如實記錄下與弟弟的互動,同時一點一滴追溯成長過程,直面與父母的關係。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弟弟幽闇如謎心靈的探索,更是對母親、對父親,以及對自己的挖鑿深掘。對話,打開了一個個黑盒子;書寫,將她帶到一個從未想過的地方。

    ?

      ∣ 不只是長篇紀實散文,

      ∣ 更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這是一篇描繪家庭情感的長散文,一份記錄困難關係的報導,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作者書寫時,沒有預設,無從計畫,她不知道會如何發展,更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只能「且走且看」的記錄下這一切,並盡可能誠實。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真實。

      不雕鏤文字,卻總是精準切中;不渲染情感,反因為節制而動人;沒有高潮起伏,仍引領讀者一路讀下去。

      那些層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讓我們無比熟悉;每個家人的現實處境,與我們這般接近。

    ?

      ∣ 我們與「不正常」的距離。

      ∣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怪物」。




      近年,繭居族與啃老族等社會現象愈益引發討論,這部作品,是對相關情狀的第一手觀察記錄。

      書中不僅深入探觸被視為「不正常的人」的內在心理,同時剖視其家人遭遇的困境。

      作者並透過自學,以及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建議,持續與家人進行一場場對話,試著慢慢靠近,相互感受,彼此理解,自我療癒。

      究竟,每個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那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還是,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而有沒有可能,自己也會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有沒有可能,一切會「好」起來?

    ?

      書中摘句




      ?在書寫的時候,滌變成一個謎,滌的爸媽變成一個謎,她自己變成一個謎。但不書寫的時候,他們變回一個一個的人。

      ?為什麼我一邊說「不正常並非不正確」,但同時又希望他是個正常的人呢?

      ?我有時候想,如果我早一點開始跟他說話,那麼他有沒有可能「正常」一點?所以我也只是希望他平平凡凡,正正常常就好了?我根本沒有打算了解他真正在抗拒的是什麼?

      ?有次有個朋友問她,你寫是因為你弟嗎?她點頭。但她現在想,好像是為了媽媽。

      ?一部分的我跟自己說,這是滌自己的選擇;但另一部分的我想著,這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有沒有可能,他面前的選擇太少?

      ?「在房間裡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我更在意的似乎是,我擔心我沒有注意到他在房間裡發出的訊號。我擔心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發出訊號。

      ?滌說,如果心理醫生就只是聽他說話,我來聽他說話就好了。

      ?只是我社會化了,我有斌跟我一起;只是滌沒有社會化,沒有人跟他一起。

      ?我很想說,如果變得稍微正常對你來說也比較好喔,但我說不出來。因為滌變「正常」最大的影響是─對他的家人比較好,說得更實際一點,我們比較輕鬆。

      ?忽視他的困難就像對憂鬱症的人說那你就快樂起來啊。

      ?羅哲斯說每個人都有積極入世的那一面,但當我與滌相處時,我卻感覺不到,我覺得他想要的就是走一條沒有人的路。

      ?聽著媽媽說話,跟媽媽說話的當下,我感覺著這些正發生在我們之間的事──我發現,書寫將我帶到一個從未想過的地方。

      ?「我現在看著我的姐姐,覺得她很可愛。沒有人像你這樣跟我講話。」滌看著我說。



      關於封面設計



      美術設計朱疋,以全黑底色呈現此書所探觸的心靈困境,以及艱難家庭關係。也譬喻白畫幾乎足不出戶的滌,獨自繭居在他的小房間裡。

    手工拼貼感的球形,是作者扔進滌房間、試圖開啟對話的布球;萌發長出的枝枒,呼應全書結尾那段動人的描述。帶點螢光的綠色雨滴�水痕,不唯有洗滌之意,也隱喻療癒的可能,宛如為黑闇小房間帶來生機。



    名家推薦



      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劉克襄(作家)

      劉梓潔(作家)

      蔡素芬(作家)

      盧郁佳(作家)

      鴻 鴻(詩人)

      ──樸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

    持續好評




      我必須向學生推薦廖瞇──無論說她對關係的把握,對事態的細描(或叫厚描、濃描),都接近古典大師的期待(我是說心理學家羅哲斯,以及人類學家格爾茨),並且在描述中展開的形式,像巴洛克音樂那般綿密,卻是手到擒來,全不費工夫。我們該學的是她。……瞇滌清了日常生活裡所有細密糾結的亂麻,雖然我不知後來會有什麼結局──過日子本來就不會有結局。——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直揭家庭與心靈的暗面,文字表述卻一直維持在不慍不火的基調上。它還呈現一種「不完整的完整」,讀者不一定要從頭閱讀,隨便挑一篇都能感覺出濃郁的文學質地,感受其中的奇異氛圍。一邊讀時,非常擔心無法好好收尾,讀到最後卻很動容。書寫者在處理任何一篇作品時,都該有一個不凡的位置和角度。這部作品有形式上的創新,是我沒看過的。——劉克襄(作家) ?

    ?

      書寫家人的難度,大概僅次於親口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傷害是容易的,愛是困難的;批判是容易的,理解是困難的。作者廖瞇最不正常的是,能夠不帶判斷、甚至丟棄觀點,把自己當一具沉默的攝影機,從家裡的這個房間移到那個房間,純粹地記錄。不管出生在哪個家庭,我們先被教育成「正常的人」,再被期待成為「有用的人」。什麼叫做有用的人呢?我還沒有答案。但什麼叫做有用的書寫呢?這本書絕對是。看似毫不用力,卻十足有用又有力。——劉梓潔(作家)

    ?

      作者真誠無諱書寫家人,對三十七歲還未能就業,對社會產生疏離、自閉、暴躁、聰明的弟弟,謀盡方法與勇氣製造對話機會,也透過對話一層層剝開家人間相處的問題以及每個人的個性,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是正視問題,在剝撥的過程,發現每人的困境及個人的體悟。這種對話的建立,具有試圖黏合家人感情的作用,也是自我療癒。作者以簡約誠樸的文字做了一場自我心理探索和呈現,她很有勇氣,她所對談的這個家人關係,雖以疏離社會的滌為中心,也是家人相處有困境的眾多家庭的縮影。——蔡素芬(作家)

    ?

      是否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遇難史呢?像這樣的猜想在故事的伏流下不斷展開,充滿了現實所特有,曖昧、混濁的活力。也許這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本書乾淨極簡的文體,每頁都在讀者心中投影出鮮明的圖像,像是安靜的北歐電影。一重重的謎團,使敘述產生詩性的神祕,甚至騰起一股魔性,吸引人往下讀。——盧郁佳(作家)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部情感真摯的作品。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深化了家庭書寫的題材,藉由描述一位無法進入社會的弟弟,勾連出三位家庭成員之間的生命傷痛。作品呈現一種非常態的私密情境,卻能藉由高度的自我坦露而在情感上喚起讀者的共鳴;並且透過後設的書寫技巧,讓作品中的人物同時回應、參與創作。評審們相當認可作者誠實而不失敘事策略的組構方式,於此已然實現療癒書寫的企圖,同時也深化作品的文學價值。——「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決審評語

    ?


     





    推薦序 人是如何遇難的�盧郁佳

    推薦序 在日常中與不正常相處──為廖瞇作序�宋文里

    ?

    掀開?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還未結束的對話

    ?

    後記 在掀開之後,在對話之後,在持續晨寫之後





    推薦序



    人是如何遇難的


    ?

      二O一九年,日本發生了神奈川隨機殺人案,等校車的小學生兩死十七傷。嫌犯是川崎市的五十一歲男子岩崎隆一,殺人後自殺。他不出門、沒有工作。他小時候父母離婚,由伯父收養,小學時外表文靜,遇到事情不順心會暴躁,所以漸漸落單,畢業也不參加同學會。



      幾天以後,東京市七十六歲的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拿刀刺死了四十四歲的兒子熊澤英一郎。父親事業成功,兒子一直沒工作,在家打電玩,每月買遊戲幣超過台幣九萬兩千元,近日嫌附近小學太吵,父子爭吵後,父親想起幾天前川崎市的隨機殺人事件,心想不能讓兒子害人。於是殺人後自首。

    ?

      自從鄭捷隨機殺人事件以來,每次讀到這樣的新聞,都像是收到一封遇難者封在瓶中放流的求救信:「你知道我活著是什麼感覺,為什麼你還不來幫我?」但是我收到的時候,每一次都太遲了。所有人躺在地上,我無法阻止慘劇發生。繭居者熊澤英一郎遇難了,但因為社會把失業繭居看成恥辱,導致父母家人被迫隱瞞,社會資源難以介入黑箱做出改變,結果是家屬熊澤英昭也遇難了。繭居者需要支持,家屬需要支持。



      人們為謀生而忙碌的時候,很難理解問題有多重要。但經濟惡化、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繭居者也增加。日本估計有超過五百萬人繭居,依比例,台灣至少也有一百一十五萬人繭居。這群人咬牙承受痛苦,當問題爆發,政府僅動員警力加班巡邏,發動媒體妖魔化凶手、譴責家屬、攻擊廢死。我沒看過對繭居的統計、調查、分析、報導、臨床報告。我想知道,人們是如何陷落幽谷的。

    ?

      此時,廖瞇的散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進行了重大的社會實驗。瞇的媽媽表示和瞇的弟弟已無法溝通了,在媽媽召喚下,她用一年訪問失業在家繭居十多年、三十七歲的弟弟「滌」,並獲得台北文學年金的獎助寫作成書。每次她回老家,去敲滌的門,滌都不知道她會來,她也不知道滌願不願意見她。她每次敲門都可能被拒絕,她敏銳、柔軟地拆解謎團,探索真相,在父母和弟弟的衝突間居中翻譯,也建立了後援的堡壘。伴侶對她觀察細膩,幫助她看見自己,由此同理母親和弟弟跟她同樣熱情敏感、易於焦慮,一旦失去掌控環境的安全感,就會受困、不安,孤立自己,試圖從孤獨中重返平靜。她向心理學者請益,根據他慷慨的指引,開始讀羅哲斯心理學作品《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並從過去採訪時的積極聆聽經驗中掌握諮商技巧。種種社會資源通過瞇打開黑箱,流入了家庭,改變僵局。心理學者看出這是體制內難以想像的成功,瞇織補了在傷害誤會中斷落的人際連結,把彼此溝通的能力還給媽媽和弟弟。



      滌「不正常」,因為他敏感。隔著兩層樓拉椅子刮過地板的噪音、樓下超商騎樓傳來的菸臭、陌生路人的側目、在房間裡眼角餘光瞥見客廳有家人在,日常一切都能嚴重干擾他,把他逼入絕境。所以即使房間開冷氣,他也要開窗開門通風。滌會在房間大叫「啊啊啊啊」,意思是瞇在客廳看電視影響他,害他買股票輸錢。滌很生氣,但因為滌承認瞇有權用客廳,所以他無法表達抗議,只能陷於失語,或是升級吼罵。但當瞇傾聽滌的需求,配合做出改變,背靠衣櫃而坐、但不讓衣櫃門碰撞作響;滌就感受到自主和能力,發現自己確實有能力改變瞇,便開始教瞇如何開燈、開門而不發出噪音。滌開啟復歸,重新介入了人際空間.



      隨著本書探索,讀者逐漸發現,感官資訊超載癱瘓,並不是滌主要的困擾,反而可能是適應困擾的對策。滌主要的困擾是「那些突如其來的聲音」、「那些沒有道理的聲音」持續干擾他,使他感覺需要如波赫士小說中的強記者,強迫性記憶電扇轉動的連續動作等細節,來分散壓力。壓力便從自我對話的聲音,轉移到背誦飲料成分表、如何觀察記憶所有資訊而不顧此失彼。他說也想養過貓狗或是交個女朋友,但他不想為此分心。其實他所有的努力都在設法分心。



      究竟是誰的聲音在譴責他?表面上滌很任性,不負責任。滌玩股票賠太多錢,被媽媽停權。滌便為此生氣大鬧,回答瞇「媽的錢就是我的錢,反正等她死了就都是我的」。



      讀者只知道,滌的一家人,對品格道德的要求非常高,自律精神非常高。媽媽認為世上沒有「不想做就可以不要做」的事,被強迫時,服從是理所當然的。滌痛恨瞇待在客廳,但承認瞇有權用客廳,所以滌跟自己生悶氣,導致大吼大叫。瞇在自己家時,緊張有訪客干擾,但承認訪客有權來訪,所以瞇就跟自己生悶氣,導致被伴侶一問就會發火。也就是說,他們都很擅長強迫自己。他們最後發脾氣,別人可能誤以為是自我控制失敗;其實是控制太過成功,超出人體負荷所致。因為不確定性干擾他們,嚴重程度遠超出別人的想像,所以別人以為他們小題大作,其實他們已經高度忍耐了。他們已經是自我控制的頂級行家,但別人說他們任性,他們就誤以為自己任性,又更想控制自己,結果是滾雪球擴大災難。

    ?

      本書乾淨極簡的文體,每頁都在讀者心中投影出鮮明的圖像。像是安靜的北歐電影,白色均勻的室外光源,白牆白地的環境,人物在其中穿梭活動,反應出乎觀眾意料,而每個人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淡然處之。在全書開頭,觀眾進入一個詭異陌生的空間,但敘述者瞇看起來對此非常熟悉,像是故事已經開始了一半,帶著觀眾不明所以的擔憂,心虛膽寒迎向懸宕、未知。為什麼瞇離家那麼久呢?為什麼滌要在超商背誦飲料成分表?一重重的謎團,使敘述產生詩性的神祕,甚至騰起一股魔性,吸引人往下讀。



      當環境的混亂謎團達到雪崩臨界點時,瞇會關掉對話,回到密室,也就是自己的內心,根據收集到的線索,重新組織路線地圖,訂定新的探險計畫。觀眾會在意外時刻得到解答,例如一開始觀眾會對滌建立的生存遊戲規則感到迷惑,為什麼客廳有人時,滌就不能從房間出去?然後,隨著規則的累積,當中共通的什麼已經足夠熟悉,觀眾幾乎不會再對類似的規則感到奇怪。接近結尾時,瞇在和宋的對話中,不經意提到了滌的服裝規則。觀眾恍然大悟,似乎得到了一種解答。



      一開始,這個家的事情,瞇知道,而觀眾不知道。然後,這個房間的事情,滌知道,而瞇不知道。隨著情節進展,這個家的事情,媽媽知道,而瞇不知道。媽媽的事情,瞇知道,但滌不知道。令人驚訝的是滌不知道。這個屋子裡的魔王,居然也有他不知道的事情。那麼,在遙遠的異國,爸爸知道,而全家人都不知道的事情會是怎樣的呢?在遙遠的台北,瞇知道,而全家人都不知道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在澎湖,或是其他地方,滌知道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知道的媽媽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呢?是否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遇難史呢?像這樣的猜想在故事的伏流下不斷展開,充滿了現實所特有,曖昧、混濁的活力。



      也許這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旁人看著或許不懂這跟虛構的差別,然而新井一二三的散文《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新井一二三逃出母語的陰影》自言是因為父母親友看不懂中文,所以才有辦法寫出來。厭世姬的散文《厭世女兒:你難道會不愛媽媽?》,寫於父母雙亡之後。想想若你要寫你的爸媽,寫你爸媽不願意你寫的那些家務事,而爸媽既不是外國人,也還沒過世。想想瓊瑤婚後寫了小說《窗外》真人真事驚動社會,爸媽震怒、感覺受辱,出版社老闆平鑫濤目睹她回娘家時立在巷內大門外,遲遲不敢按門鈴,孤寂可憐的大衣身影,你會明白這件事有多難。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

    ?

      我們內心常有個正義魔人,在高分貝指責我們言行、思想不正確,施壓要導回「正軌」。滌的告白,指引我們去分辨那些我們急於驅趕、導正的事物。



      在對話中,不要只回應自己所幻想、持恆不變的存在,堅持餵貓吃素,餵羊吃魚。應該去感覺,去問,去聽,去分辨,回應那個真實的存在。像是在雙手雙膝之間,圍起一個安靜、隱密、不受自責聲音侵犯的房間,那個容許瞇和滌對話的房間。

    ?

    盧郁佳

    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