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
◤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
為什麼藝術要這樣鑑賞?那樣思考?
從隱藏在畫中的「線條」開始,
西洋美術權威Step by Step帶你透視名畫的構造!
從隱藏在畫中的「線條」開始,
西洋美術權威Step by Step帶你透視名畫的構造!
繪畫表現靠的是造形,而不是言語。
我們從圖像中所接收到的,
是「資訊」與「感覺」混合在一起的狀態,難以一語道盡……
這本書將顛覆這個想法,
告訴你:只要洞悉作品背後的邏輯思考,
你也可以解讀──那些藏在圖像中的布局、意念與秩序!
而且不只是繪畫,你還可以將這套方法論,
運用在數位時代中,各式各樣的圖像創作與識讀上。
◤原來如此!我也可以看得懂
本書的第一個目標,是提出盡可能客觀解讀繪畫的方法。希望能藉此讓大家不僅是讀取訊息或是憑直覺,而是有邏輯地理解「名畫優於其他作品的理由」──這其實是將「視覺資訊」轉變成「語言資訊」的翻譯作業。
Class 1 這幅畫的主角在哪裡?──牽動眼動的焦點
Class 2 為何名畫總能吸引人的目光?──尋找圖像中的路徑
Class 3? 「這幅畫感覺很協調」是什麼意思?──平衡的要素
Class 4 為什麼是這個顏色?──顏料與顏色的祕密
Class 5 名畫背後的構造──完美的構圖與比例
Class 6 所以說,名畫就是名畫啊──無可動搖的統一感
本書將打造一個平台,讓大家分享自己從繪畫中獲得的感受。過去大家對自己覺得很美的事物,往往羞於言傳,不敢與人分享討論。當你說不出來、得不到理解的時候,不妨試著把從本書學會的方法,當作是「傳達自己感受」的框架。
◤圖像識讀──新世代必備的破框思維
「喜歡哪一幅畫、怎麼看、怎麼感受,都是隨個人喜好」,這一點並沒有改變。但是,如果能清楚知道自己被這幅畫的什麼特徵所吸引、從哪裡感受到什麼,那就是把握自己價值觀──這也是美學意識的開端。你可以自我分析,也可以進一步了解他人!
本書分為6章,將會透過各種方案,逐步解析「繪畫原來是這麼回事」。
在〈第1章〉,我們要學會判斷畫中的「主角」在哪裡。配角為何是配角?與主角是什麼關係?將會一一浮現。如此即使不知道畫作的背景,也能大概看出描繪的是怎樣的故事。
我們都希望能培養出經過美術教育薰陶的「眼動」,在〈第2章〉就可以學到。其實畫作當中都有指引順序的「路徑」,找出路徑,就可以像受過美術教育的人一樣觀賞了。
即便不知道繪畫的路徑,一幅畫協調與否,我們還是能隱約感覺得出來。〈第3章〉將解說所謂「平衡」是怎麼測量、判斷出來的。名畫一定都很平衡,那也是因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判斷,淘汰掉不平衡,只留下好的。
相信有許多人不曾想過平衡的問題,但若聊起「顏色」,大家就能侃侃而談。這是因為顏色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事前沒有做過功課,也很可能只是看看色彩運用就沒下文了。〈第4章〉將針對「色彩」的作用,從三個觀點來探討。而在此之前的準備工作,就是先思考一下「顏料」這種物質。
先前看的這些要素,要如何分配在畫面當中,就是〈第5章〉的主題。畫面裡的色彩或線條該如何配置,與作品的主題有很大的關係。名畫總是「意象鮮明」,其原因何在?──「比例」的重要功能,是理解作品的目的與效果的必備知識。知道了名畫背後的構造,你一定會大吃一驚。
最後在〈第6章〉我們要思考「表面的特徵」與「構造」。我們將細細觀賞幾幅珍貴的作品,好好複習一下全部的要素。
有了這些方案,就能看懂繪畫作品都包含了哪些設計。學會正確觀察肉眼可見的部分,明白了名畫令人驚嘆的箇中道理,便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來自畫中的什麼地方。換句話說,你將能具體理解自己的感性──訓練圖像識讀的基本技巧,也能讓自己的美學意識更客觀。
學會如何「正確觀察」之後,還可以利用網路,盡情搜尋更詳細的資訊。本書希望大家能藉由這個方法,培養自己真正屬於獨到的鑑賞眼光。
最後,作者還準備了一份評量表,幫助大家發掘自己內心的美學意識。不僅能知道繪畫作品該如何觀賞,還能掌握自己的喜好和美感。請大家務必要試試看!
本書特色
★打造美學素養即戰力
★超過120幅全彩西洋名畫全解析
名人推薦
▋B6速寫男(速寫創作者)
▋Krenz Cushart(線上美術教育講師)
▋王建傑(水彩畫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藝術家、創意人、親子美學素養教育者───共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