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從天堂到人間

從天堂到人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275776
陳韻琳
宇宙光
2020年5月15日
197.00  元
HK$ 167.45  






ISBN:9789577275776
  • 叢書系列:藝文/評論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6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文/評論


  • 藝術設計 > 繪畫 > 繪畫欣賞











      神聖與世俗在中世紀是衝突而無法並存的,中世紀藝術著重天堂的神聖境界,絕少涉及俗世。到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藝術家把畫筆從天上轉向人間。然而有些藝術家在越來越往俗化走去的時代,努力尋找屬於他們自己時代的神聖與崇高,以慰藉人生,帶來希望。



    好評推薦



      「本書將『日光之上的神』拉進日光之下的塵世,深扣那份被安放在世人心中的永恆,讓藝術作品無聲地訴說出神、人間既近又遠的拉扯及等待。於是,那份面對他人的順應掙扎、面對自我的懷疑失落,以及仰望神的堅持盼望,成了出自深層生命的共鳴餘音,得以與不同世代的觀者持續對話、啟發與激勵。」──于禮本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系主任



      「本書作者以貼近人心的筆調,為讀者述說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之間,從義大利、德意志地區、低地國、西班牙等地之中,許多著名畫作的文化特質,以及當中與基督信仰相互對應的關聯。而面對一些過去流傳下來的藝術家傳奇故事,作者以一種對應生命的路徑,讓我們再思藝術存在的價值。」──羅頌恩 東海大學美術系講師�基督教藝術工作者


     





    推薦序一 凌駕黑暗苦難的那道不滅之光 于禮本

    推薦序二 從天堂到人間的藝術之旅 羅頌恩

    導論



    第一章 神聖與世俗

    01 人文主義的開端──喬托與聖方濟各

    02 從莊嚴聖母到偉大母親──聖母馬利亞的形象變遷

    03 從抽象人性到獨特個體「我」──人的形象的變遷

    04 人為萬物之尺度──從吉奧喬尼到拉斐爾

    05 中世紀思想的回歸──安基利柯與波希

    06 聖光照亮人世間──法蘭德斯的人文主義

    07 精神價值衝突的時代與藝術家──波提且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與〈神祕的基督降生〉

    08 神聖的世俗化與貴族化──人文主義造成的信仰危機

    09 達文西的科學、藝術與信仰

    10 拉斐爾的人文精神與宗教心靈躍升

    11 米開朗基羅的生命歷程、藝術心靈與宗教體驗



    第二章 神權與王權

    12 馬丁路德與王權的開端

    13 被揀選的浪蕩子──巴洛克藝術的開創者卡拉瓦喬

    14 十字架上的耶穌──宗教改革後的德國藝術

    15 無法復活的耶穌──宗教改革後的英國藝術家霍爾班

    16 宗教戰火下的社會正義──尼德蘭藝術家布勒哲爾

    17 宗教戰火下的光──洛林地區的藝術家拉突爾

    18 修行與恩典──反宗教改革的藝術:蘇魯巴朗與馬丁路德

    19 神祕、悔罪、殉道與民間──從三幅「三位一體」作品看反宗教改革

    20 華麗巴洛克時代中的民間底層

    21 在居家生活中彰顯神聖──荷蘭畫家維梅爾

    22 「光」是苦難生命中的希望──蘭畫家林布蘭





    推薦序一



    凌駕黑暗苦難之上的那道不滅之光




      「藝術史」就其字面而言,就是藝術的歷史。然而,細思此「歷史」之意,實則涵蓋極廣:作品、個人(畫家、委託者)與社會階級、事件、家國民族與文化傳統等的歷史,盡在其中。每件藝術作品都蘊含著當世的縮影,記錄下時代動盪與人心渴望的錯綜交織。如何能透過不同的代表性畫作,在複雜的歷史洪流中兼具微觀與宏觀地呈現一番見林又見樹之景,實為藝術史說書人的一大挑戰。



      相較於許多同樣著墨此時期藝術的論述,本書獨特之處,就在作者行文於井然有序的時空框架中,深入淺出地串起自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數百年間的藝術作品,尤其少有地以基督信仰為軸線,緩緩穿梭於個別創作者的心靈世界,以及他們生活的社會時代,將其中由小而大、於私於公的相互衝撞,與「基督信仰」緊緊纏繞一起。



      在此,「基督信仰」不再流於一個被貼上「權力機制」或「意識形態」的冰冷標籤,而是激發藝術生命火花的重要源頭。在作者理性評析的筆下,「宗教」一旦偏離真理與愛的平衡而淪為教條與私欲的幌子時,便轉身成為洪水猛獸般的束縛枷鎖與摧殘利器。



      然而,作者又能充滿溫柔與包容地帶出,基督的犧牲與全然之愛如何能傾倒在個人打開的心門,信仰就成了能使人心凌駕黑暗苦難之上的那道不滅之光、支撐之翼。在這種兼具外在公眾世俗與內在私密心靈的觀點下,作者讓書中每件畫作的題材不再流於「基督教文化傳統」下的慣性承襲,而是一個精心選擇下的載體,展現出信仰在特定時代氛圍下對創作者、委託者,與當代觀者間所激起的驚濤駭浪,或慘烈,或激勵;每個主題都帶出了藝術家面對時代精神變遷時的摸索妥協、對創作生存的掙扎抉擇、對自我生命最終價值與定位的質疑、追求與沉澱。透過書中對作品的形式風格、畫面構圖與整體審美特質的分析比較,諸般挑釁、壓抑、憤怒、絕望、順服與盼望等的複雜心境情緒,亦能徐徐如生、具體而微地展現眼前。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傳道書三章十一節)



      藝術的力量在於它能打破時間、地域、種族與文化的藩籬,撥動藏於人類心底深處的那根共同的絲弦:對自身價值命定、永恆歸屬的渴望與追尋。從天堂到人間,人若隻身在塵世間尋尋覓覓,經歷的不外乎轟轟烈烈、功名成就、紛擾糾葛、反覆無常;或一時得著,又一時失去,有如明滅不定的螢光,短暫無常,一如〈傳道書〉所言,「我見日光之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看哪,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一章十四節)本書卻將「日光之上的神」拉進日光之下的塵世,深扣那份被安放在世人心中的永恆,讓藝術作品無聲地訴說出神、人間既近又遠的拉扯及等待。於是,那份面對他人的順應掙扎、面對自我的懷疑失落、以及仰望神的堅持盼望,成了出自深層生命的共鳴餘音,得以與不同世代的觀者持續對話、啟發與激勵。


    于禮本(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系主任)




    其 他 著 作
    1. 電影中的心靈美學:關於文學、藝術、音樂與戲劇的電影故事書
    2. 神聖的遺忘:失去希望、尋回希望的藝術史
    3. 破碎、療癒與希望:22個國際名導演的得獎電影
    4. 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
    5. 走出框框的人生
    6. 過招
    7. 虛擬
    8. 假想敵
    9. 海內外青年女作家選集(1)(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