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924925
吳孟樵
新銳文創
2020年5月15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8924925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292頁 / 14.8 x 21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你是誰?」

      離家12年的爸爸忽然回來了,

      安德烈和伊凡的生活從此顛覆;

      就像歷經家國劇變的俄羅斯,

      被迫走上改變與成長之路……




      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的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電影處女作《歸鄉》,展演一對兄弟的成長:從小生活在只有媽媽和阿嬤的家庭,自有一套娛樂和生活的方式,而一切卻在離家12年的爸爸返家以後,被完全打散、推翻。



      在看似冰冷的俄羅斯景致及鏡頭運動下,吳孟樵以獨有的觀察力探尋安德烈與伊凡這對兄弟的成長儀式,刻劃父權、拋棄與被拋棄、抵抗或服從、疏離與殘酷等議題,並從家庭異變中,延伸出蘇聯解體後,家國關係的瞬間改變。



      在「凝視」與書寫的演繹下,除了理性剖析電影,本書同時收錄作者回望自己生命經驗與家庭的感性抒懷:關於親子、家庭,以及懵懵懂懂的自我認識與成長;如同安德烈與伊凡,一段深度覺察後的重生之旅,正要開始……



    本書特色



      ★透過作者對電影的深度剖析,看懂「戰鬥民族」以外的俄羅斯文化

      ★特殊歷史經歷反映在電影的親子主題,國與家之間的交相呼應

      ★電影中親子關係的感性觸發,收錄作者回望自身家庭的感性抒懷



    名人推薦



      卜大中(時勢評論人、作家)

      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宋銘(佛光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廣播金鐘獎最佳主持人)

      杜明城(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

      邱各容(前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孫小英(兒童文學工作者)

      陳儒修(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路寒袖(詩人)

      魯斯濱(俄國人、就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

      隱地(作家、爾雅出版社發行人)

    ?


     





    |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王友輝

    |推薦序| 《歸鄉》與歡喜回家�孫小英

    |推薦序| 一本讓我們開悟的書�隱地

    |推薦語| 專家一致好評

    |作者 序•敘| 說說故事畫畫劇情──命定送回給自己的星星



    ▍輯一 你是誰?──英雄之路

    I開場白

    在家離家返家

    舊謎新謎交錯

    電影語義探究

    來看看他是誰

    我想這樣剝洋蔥

    II視角:孩童與成人

    薩金塞夫:童年故事

    成長儀式:被迫長大

    水火土風:生命流向

    歷史背景:政治寓言

    結語

    III關係:拋棄與被拋棄

    抵抗或服從的關係

    疏離與殘酷的象徵

    子與父、家與國

    高塔上的位階變化

    結語

    IV形象:你是誰

    祕密:存在與不存在

    七天:返家與不再歸來

    依附:木盒與鎖的關係

    孤獨:島與水的心理位置

    結語

    V這樣分析劇情,你喜歡嗎

    一、人物

    二、景觀

    三、歷史

    參考書目

    附錄

    《歸鄉》──高塔

    《當愛不見了》──仰望飄飛的彩帶繫住、卡住

    《第四公民》──揭秘

    《計程人生》──在伊朗街頭看人生百態

    《惡童日記》──由死而生

    攔截你,是為了遇見我──小論《超時空攔截》



    ▍輯二 紀念我親愛又疏離的爸媽

    心電感應

    跳樓驚魂

    家,是把自己搬出去

    護身符

    妳看到我了嗎,念

    天空與海的對話

    時間與記憶融合,開出陽光

    叮嚀,但不親吻的母愛

    化身為魚之後……

    媽媽開心的模樣

    書寫,送給一生愛美的爸爸

    把劍化為和煦的風

    年,在門前迎新說嗨

    時間的色盤

    在夢裡•旅行

    九久的天橋流水與山路

    談情說愛的季節



    ▍吳孟樵 作品



    ?





    推薦序



    當時不能明白

    王友輝(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資深劇場工作者)




      有些事,當時不能明白,來日方知。



      《《歸鄉》的親子關係與俄羅斯文化:這位導演,讓我想起我爸媽》這本書,從電影閱讀的理性解析主文起始,終結於散文書寫的感性抒情附錄,一頁頁閱讀下來,卻可以發現不同文體之間,前後印證、相輔呼應,彷彿可以窺見作者在生命的某些歷程中,那些記憶、那些夢境、那些情感、那些感受、那些思維、那些體悟,點滴俱在觀影的閱讀與書寫之中,於字裡行間翻騰沉浮,而以如此的方式,與電影作者安德烈•薩金塞夫相逢對話。或許,此時重讀舊章併初閱新文,才能稍稍明白,為何她敢於找我指導她的碩士論文,為何如此肯定地是薩金塞夫的《歸鄉》。



      她,是我的學生,是在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北班的碩士論文指導學生,當初她們這一屆,尚不能以創作畢業,而她說,她不會寫論文,或許這便是一種奇妙的因緣,否則我們如今便無法閱讀到這樣一本書了。



      她,是我的學生,但當初,我並不明白她為何找我指導,因我專長於劇場,熟稔於戲劇創作,對於電影,雖不免也有自己的觀點想法,但大多時候只是遠觀,極少近看,雖然少時也曾試寫過極少量的電影劇本和所謂影評,但比起後來半百量的舞臺劇本和百篇以上的劇評,說是電影的門外漢也不為過,更現實的是我從未指導過關於電影的論文。



      她,是我的學生,上過我兩門課,卻未必與我相熟,事實上,一如我與朋友,通常相對較為慢熟,更何況,在學生們的耳語中,我是個嚴肅、嚴謹、嚴格甚至嚴厲的老師,給分數不甜、想畢業很慢,要求似乎也很多。但她既然敢於找我,就試試看吧!或許真的對她的論文會有幫助,也或許沒多久,她就會知難而退、默默消失,至少我當時真的是這麼想的,或者,其實她也只是摸著石頭過河,且走且看吧!



      開始時,她說要研究電影,而且竟然是俄國當代導演,我曾質疑!(她應該後悔了吧?)她說她回去想想,給一個說服我的理由。然後,還是電影,還是薩金塞夫!



      她說要研究這位導演的首部作品《歸鄉》,我也質疑,很簡單的理由:我沒看過。(此時她應該更後悔了吧?)但,她給了我《歸鄉》的光碟,然後,《歸鄉》就是不歸路了!



      當時我並不知道,她老早就長期在報章雜誌上撰寫與電影相關的文章,以及其它的散文甚至小說篇章,在她的領域中,肯定是比我多有名氣的仙氣女作家。但當時我確實不知,否則我一定會婉拒的!也幸好我的孤陋寡聞以及並未讀過她的文章,才能一心一意地在她後來書寫的字裡行間品味屬於她個人的文句語彙,以及屬於她個人的獨特觀點。事實上,我一度懷疑她哪裡抄來文筆相似的片片段段、卻又言之成理且有興味的文章,卻沒想到她的確是「抄」來的,只不過那是抄引自她自己歲月累積的成果!也幸虧當時不知,所以得以持平地檢視、客觀地建議,並且扭轉她過於信手捻來、在傳統論文爬梳鑽研的架構下,可能過度出格踰矩的危機。



      另一方面,對於我的學生的她,隔行如隔山,我當時哪裡知道,她年紀並不比我長,名氣卻絕對在我之上。而此時,我不免好奇當初她是如何起心動念來到兒文所?而且完全出乎意料地,以飛快的速度成為他們班第一位口試通過的碩士生,而她的碩士論文,正是這本書的正文主體,在口試時得到專業的電影學者,以及專業的兒童文學教授的高度評價,使得我這看起來是不太專業的指導老師,在一旁傻笑地倍感驚喜與榮光。回頭再看一次論文,回憶起與她工作論文期間,突圍盲點之後,她寫得很快,我看得也很快,我回應的問題不少,而她修改的地方,永遠比她增添新寫的部分還少!



      我仍然記憶深刻地,論文書寫開始時,架構修改了幾次,但其實只是前後挪移而仍在她既有的思考範圍中。一個段落一個篇章逐漸落筆後,論文指導的我,指出的不再是方向,更不是紅綠燈的停與走,更多的是黃燈的閃爍靈光;導引的不只是道路,而是顛簸前行中偶爾剎車的痕跡,更多的是她不斷問我:「真的可以這樣寫嗎?」、「真的可以加這個嗎?」,真的可以嗎?其實我也沒太有把握,因為我喜歡(儘管還是擔心)她書寫中的破格,我私心以為,多一點「不像」傳統論文的書寫,就多一點閱讀創意的可能,同時也不免驚艷(同時還是擔心)她橫空出世般的聯想巧思,因我本以創作起家,即使是論文撰寫,創意巧思已是無法抹去的書寫心法,特別在《歸鄉》這樣動人的電影的閱讀之中,如何回溯創作歷程中作者的思緒暗流,鑽進導演在影片中留下的縫隙,以及大視角下的歷史與人文?恐怕才是觀影進而解讀的樂趣所在,而她,朝著如此的目標前行已久,我不過是這一次書寫行旅中的陪伴、鼓勵與提醒者而已,這一如我近幾年在【劇本農場】創作計劃中的自我定位一般。或許,我更加相信,廿一世紀的此刻,傳統所謂師者的「傳道、授業、解惑」必然有所改變,更何況她是風象的雙子座,而我是土象的處女座,如若不是當初誤打誤撞的師生緣份,又豈能讓我們讀到這樣一本好看的書?



      所以,只是當時不能明白啊!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的觀看,最直接地便可發現電影中有許多場景與畫面是前後呼應的,例如:前面是伊凡和哥哥安德烈及男孩們玩耍,在高塔上遲疑猶豫而不敢跳下,後面則是伊凡為了安德烈與父親激烈衝突後,因憤怒爬上高塔,拒絕與父親溝通,最後導致父親在攀爬高塔時,意外墜落死亡;例如:兩個孩子窺看父親返家第一晚的睡姿,不但像是圖片上的耶穌,更是最後父親墜塔死亡後,被兩個孩子安置在船上的姿態;例如:以父親的「歸鄉」開啟了電影的敘事,最終以父親死亡的「歸鄉」,更以安德烈與伊凡兩個孩子在電影中未被陳述過程的「歸鄉」收尾。事實上,電影的主要情節發展,便是夾在不同意義的「歸鄉」之中,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未知目的離家旅行的一段歷程,其間,不斷在「你是誰?」的探問中,舖陳父子之間的衝突與愛,更是兩個孩子在短時間內被迫成長的旅程。然而,這本書對於《歸鄉》的解讀面向更為豐富而飽滿,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除了上述親情與成長的主題之外,我以為論述中最引人興味的,更是電影中政治寓言的詮釋,一方面從導演的生平及其後所有的作品切入,另一方面,同時爬梳俄國的歷史和政治的脈絡,將電影文本與俄國國家歷史及政治更迭緊緊扣合且反覆印證,這樣的解讀方式,讓人聯想對應到同是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舞臺作品《櫻桃園》的解讀,將電影的詮釋拉開視角,帶來更為寬闊的可能性。



      其餘的精彩,還是讓讀者從閱讀中愉悅品味吧!

    ?
    二○一九•十二•四 完成於臺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