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有各種材質和樣貌,生活中無所不在。文化中也豐富且迷人:從節慶習俗中的紙製品認識台灣文化;再從剪紙、糊紙等藝術中,看見台灣傳統工藝的全新展現。
紙是幼兒學習過程中經常使用的素材,因此本書首先引導幼兒探討、觀察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樣化用途與功能,再觀察、體驗台灣文化中「紙」呈現的多元樣貌。
「紙」在台灣的常民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節慶及重要儀式中都會使用到,例如:新年的春聯與壓歲錢、婚禮裝禮金的紅包袋、喪禮裝奠儀的白包袋、嫁娶時張貼在家中的雙囍字等等。還有在台灣早期物質缺乏的年代,許多兒童玩具都是紙張製作的,例如:尪仔標、紙娃娃、紙燈籠,還有千變萬化的摺紙,都是令阿公阿嬤回味無窮的玩具。本書藉此介紹種種與紙相關的風俗與紙玩具,讓孩子對傳統文化有更深一層認識。此外也介紹傳統客家人基於造字不易及文字是神聖化身的緣故,會將寫有文字的紙張集中收到專門燒字紙的「聖蹟亭」、「惜字亭」中焚燒,稱為「送聖蹟」的習俗,培養孩子愛惜資源的觀念。
紙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奇妙的改變,也創造出無限的藝術價值,台灣的糊紙工藝(紙紮)便是當中佼佼者,這項傳統民間手藝依照使用場合可分為歲時祭神、喜慶節日、弔喪禮儀,不僅有深遠的文化底蘊,更有豐富的藝術創意,只要運用簡單的工具和材料,便能製作出千變萬化的手工藝品,有花燈、燈籠、花炮、風箏、祭品等,欣賞書中的紙藝,能體驗傳統之美,豐富幼兒的美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