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1579
梁永安
立緒
2020年5月27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3601579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宗教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宗教


  • 社會科學 > 經濟/趨勢











      消費主義、生態浩劫與修行者的世紀思辨

      現代消費社會告訴我們,不滿足感可以透過不斷消費來填滿。今天,光是消費產品多如排山倒海的現象便足以讓人提出這樣一問:「究竟多少才算夠?」



      當人人忙不迭購買最先進的電子產品、最新型的汽車、最時髦的產品,模仿名人的衣食住行方式,這本書卻讓我們思考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書中從好幾個不同角度探討了佛教對環保關懷的啟發:環境就在你我周遭,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它與我們密不可分。



      本書無意為佛教與人類環境關係為何的問題提供單一答案,更不打算為佛教徒該如何思考環境問題和如何行動勾勒一個總方向。它的目標要謙卑許多,即只是想要討論佛教思想在哪些方面可能提供一種當代的佛教世界觀,以及要如何才能以忠實於佛教精神的方式啟發一種更寬廣的環保意識。



      本書撰文者都同時是佛教學者、修行者和行動家,他們在這部分量十足的著作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擴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可以更了解人類環境的本質,以及面對緊迫的生態危機時,佛教有哪些方面,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與人類環境重拾聯繫。



      ※原書名:多少才算夠?



    本書重點



      .消費主義、生態浩劫與修行者的世紀思辨。

      .在世界面臨全球性環境危機與經濟危機的今日,佛教和生態學(合而言之可稱為佛教經濟學)成了當代的顯學。

      .人與自然是兩相分離的觀念,和以為自然與文化是對立的看法,是生態危機的核心。佛教引領我們認識人與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環境就在你我周遭,是我們呼吸的空氣和喝的水。



    好評推薦



      九位當今美國和日本的佛學專家,從「互相依存」的「無常」深意、個人與社經體系「苦」諦、以及「草木皆有佛性」的生態倫理,反思消費主義的現代生活型態——「多少才算夠」與人類環境的大議題。發人深省,也與聖嚴法師之「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呼籲呼應。──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在世界面臨全球性環境危機與經濟危機的今日,佛教和生態學(合而言之可稱為佛教經濟學)成了當代的顯學。這部出類拔萃的論文集大大有助於我們對這兩個領域作出規範性和歷史性的理解。──斯韋勒爾(Donald K. Swearer),《生態學與環境》(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合著者 ?



      這部淵博的論文集為佛教與環保的互動關係投以新的燭照。做為一門學科,佛教和生態學的研究既要求學術的嚴謹性,又要求呼籲行動的熱情。面對此中牽涉的錯綜複雜性,本書的諸位作者皆能沉著以對。──克拉夫特(Kenneth Kraft),《入世佛教的法輪》(The Wheel of Engaged Buddhism)作者



    ?


     





    編者序 「多少才算夠?」:佛教與人類環境

    本書作者簡介




    緒言 到底多少才算夠?──培恩(Richard K. Payne)

    環境的全球觀點

    本書內容概述

    最後幾點想法



    1當代日本佛教的環保努力──威廉斯(Duncan Ryuken Williams)

    「敬告三井房地產公司:草木皆有佛性」

    建制佛教和全宗性的環保關懷:以曹洞宗的「綠計畫」為例

    日本的入世佛教和尋找一個替代範式:壽光院的個案

    日本佛教保守派的地方性與全球性環保關懷

    結論



    2多少才算夠?:佛教對消費主義的觀點──卡珊(Stephanie Kaza)

    緒言

    消費的規模與衝擊

    幾種批判消費主義的傳統方式

    佛教式批判

    幫助擺脫物欲的佛教方法

    佛教的反消費活躍主義



    3淨土宗,及其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嵩滿也(Mitsuya Dake)

    引言

    淨土宗與環境

    淨土觀念中的生態觀點

    理想與現實的緊張

    親鸞對淨土和環境的基進認知

    附記



    4史耐德的生態社會佛教──巴恩希爾(David Landis Barnhill)

    佛教、環保與政治

    無政府主義傳統

    基本真理

    史耐德對環境問題所作的佛教批判

    理想世界:環保佛教的無政府主義

    途徑

    結論



    5以一種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井上信一 (Shinichi Inoue)

    向宇宙暫時借來

    環境教育

    對產業的環境評估與社會評估

    農業作為一種對地球友善的產業

    無節制的消費

    競爭

    佛教的金錢觀

    透過資源回收避免浪費



    6八正道作為永續生活的一種規範──幸泉哲紀 (Tetsunori Koizumi)

    引言

    顯世界和隱世界

    「八正道」作為一種系統間的平衡狀態

    八正道作為一種物質-能量的守恆法則

    結論



    7江戶時代淨土真宗對「殺生食肉」的辯護──中村生雄(Ikuo Nakamura)

    殺生與業報的觀念

    人與動物關係的倒轉

    淨土真宗有關「殺生食肉」的討論

    報恩寺的「開砧板」儀式



    8「佛教環保關懷」一語自相矛盾嗎?──埃爾克(Malcolm David Eckel)



    9早期佛教與生態倫理──史密豪生(Lambert Schmithausen)


    初步考量

    早期佛教對生命處境的終極評價和自然界的的定位

    「緣起」觀念與生態倫理

    早期佛教的精神取向與倫理取向,以及這些取向與生態倫理的關係

    對自然界的世間內評價

    動物的地位

    結論





    ?





    編者序



    「多少才算夠?」──佛教與人類環境

    理查.培恩(Richard K. Payne)




      在二十世紀,佛教所置身的社會環境迥然不同於先前的任何時代。當代佛教坐落的全球視域創造出一些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它過去所從來毋需面對的。在西方的文化脈絡,佛教所必須面對的其中兩個挑戰來自治療文化(therapeutic culture)和社運文化(social activist culture)。治療文化因為具有心理學取向,所以傾向高度個人主義化,反觀社運文化則是完全相反的取向。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佛教開始投入好些反對社會不義的抗爭──最讓人難忘的大概就是反越戰行動,包括有些僧人以自焚做為抗議手段。



      邁向二十世紀末,環保關懷變成社運愈來愈重要的部分,而佛教亦被捲入各種環境議題之中。佛教各宗各派皆秉持的一個基本觀念是「無自性」,意指世間的人事物無一具有長住不變的本質。但在許多當代佛教徒看來,「無自性」觀念實包含著一層正面的意義:它暗示著世間的一切(包括人類在內)皆是息息相關。如越南的一行禪師即曾創造出「相即」(interbeing)一詞,以強調萬物之間有多麼休戚相關。



      正是出於這種對眾生相互依存的體認,京都龍谷大學的嵩滿也和柏克萊佛學研究中心的大衛.松本(David Matsumoto)共同籌辦了名為「佛教與環境」的國際研討會。二○○三年九月十四日,會議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校友會館舉行,由加州大學的蘭開斯特(Lewis Lancaster)和龍谷大學的武田龍精發表主題演說,講題分別為〈佛教的策略與論述:因果觀與當代問題〉和〈何處才是宗教與科學的真正交會點?〉。與會學者包括佛蒙特大學的卡珊(Stephanie Kaza)、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威廉斯(Duncan Williams)、龍谷大學的松居龍五、南方衛理公會大學的哈比圖(Ruben Habito)、龍谷大學的幸泉哲紀、波士頓大學的埃爾克(Malcolm David Eckel),以及龍谷大學的嵩滿也。



      會議把強調重點放在人類環境(human environment),以此突出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相互依賴性。明乎這種相互依賴性,我們就會看出,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二分法只是一種人為構作,是專為以某種特殊方式看世界而設的分析工具。它不是一種「自然」的二分法,換言之,我們是可以換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了解到社會界與自然界的相互依賴之後,就可以更直接地體驗到我們的行為與我們周遭的人類環境(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因緣關係。



    ?




    其 他 著 作
    1. 佛教經濟學救地球(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