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流動香港飲食誌

流動香港飲食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458357
蕭欣浩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年9月04日
100.00  元
HK$ 90  






ISBN:9789887458357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飲食文學











      《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蕭欣浩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作者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



      作者為前明報專欄邀約作家,故書中許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作家蘇童與蕭欣浩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本書除了暢談港台兩地的地道美食之外,更涉及飲食源流,飲食與社區互動,飲食文化等深層次的討論。


     





    輯一:步入劣食的年代



    「素」有研究�12

    一場「指羊為狗」的網絡風波�16

    步入劣食的年代(上)�19

    步入劣食的年代(下)�22

    水果隨想�26

    未來飲食主人翁�30

    傑青與我們的口味�35

    粟米斑塊唔夠「斑」?�39

    飲食與社區之間�43

    飯盒與劣食之間的距離�47

    識食,也是一種尊重�51



    輯二:呷一口咖啡



    一個人的井財街�56

    生活似是——?�60

    呷一口咖啡�63

    再見禮頓道�67

    孤獨旅人�70

    迪化街的本草「潮」�75

    向未知出發�81

    時新有時�86

    尋味.一九五?�90

    雲與遊�95

    飲食小學堂�99

    黃大仙「嗇」中醫�103

    微型創作大想像�107

    熊本的美麗與傷痕�111

    銀髮以後�115

    熟悉的臺灣 陌生的臺灣�120

    吃一口文化歷史�125



    輯三:方格裏的廚師和食客



    米芝蓮─神聖的魔咒�132

    方格裏的廚師和食客�136

    王宣一的一場小宴�140

    是情也是詩�144

    看得見的粵語�148

    美食車輪轉不轉?�152

    食蟻、食蝦、食文化�156

    陳冠中與煩惱娃娃�160

    無聲與有聲�165

    飲食有STEM�169

    飲食與最後的時光�172

    飲食與愛情�176

    愛我請包容�181

    讀古文 煮古菜�185

    一杯鴛鴦的文化與人情�190

    隔代廚神的成長�194

    《日本的餐桌》:石毛直道的飲食文化視野�202

    劉克襄的另類市場學�209

    如果飲食是唯一的出路�217

    保育與發展——臺灣飲食文化的雙軌並行�223

    香港飲食文學的一些問題�231

    無盡的文學盛宴:也斯跨界的飲食視野�239



    附錄

    與蘇童對談:江南吃貨的酒食印記�248









    十七年後


    ?

      原來,我在飲食界已經有十七年了。



      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我第一次以廚師身分踏進餐廳廚房,開展實踐理想的旅程。沒錯,是一趟旅程,飲食風景變化萬千,縱使遇上高山低谷,仍然叫我樂此不疲。廚房像是中途的寄宿營地,食材豐富,用具齊備,全員整裝待發,隨時準備好一探大千世界。食物與香料混雜的氣味,煎煮聲夾雜大廚的指令,手指忙於整理堆積如山的青口,誰人灒白酒升起熊熊火炎,齒頰間嚐到現打南瓜湯的清甜。



      二??三年三月,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連帶飲食業受到嚴重打擊。當年十九歲的我算是富經驗的廚房學徒,備料執碼手到拿來,邊切肉邊偷看大廚煮每一道菜,累積成日後「埋爐」的手藝。「沙士」悄悄來襲,我與很多人一樣,來不及反應。本以為疫情不會對自己有太大影響,不過是大家戴上口罩,街上行人減少,餐廳更注重清潔消毒,顧客更傾向選擇貴價西餐廳(因為?與?相隔得比較遠),幾間中式食肆因無法經營而倒閉。



      現在回想起來,年輕的自己不免天真,社會大事對個人的牽扯,就如地底板塊的移動,不著痕跡,卻又影響深遠。一日我如常在廚房切菜,走進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看上去約四十多歲,經理叫我安排工作給他。他分擔了一些準備工作,對他來說,只是簡單不過的功夫,兩三下就完成。我問他為甚麼來當廚房雜工,他說酒樓結業,即使資深廚師也不易找到工作,因為要養家,甚麼也得要做。他只做了一星期,沒交代半句就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反而是我的撫心自問,二十年後,當遇到社會的大事件,我會像他一樣嗎?



      當時的我沒經驗,也未逢社會巨變,看到身旁的實例難免被嚇怕。經過好一陣子的思前想後,覺得憑藉知識可以更易跨過難關。二??三年九月,我重回升學的路途。接著五年,我不時回到餐廳廚房,繼續無邊的飲食探索。後來飲食延伸到我的研究領域,文學與文化的知識,教我看清味道背後的心思和故事,奶茶隨地域產生了變化,火鍋也有自己的身世。逍遙遨遊,時間彷彿失去了計算的功能。



      二?二?年三月,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香港再次面臨挑戰,各行各業受到前所未見的沖擊,飲食業也成了重災區。多家食店相繼結業、停業,剩下的也只能苟延殘喘,但「窮則變,變則通」,新興店家冒起,傳統食肆轉形,顧客習慣改變,食物質素起落,飲食文化一時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著生活的波瀾,我坐在辦公室,對著電腦為學生授課,看疫情的最新消息,批改系統上的作業,不忘留意飲食業的動向,思考飲食文化的脈動。



      資訊紛擾,在難得的靜夜,點開空白的檔案,寫下這篇序言,思緒凝聚成文字,才警覺十七年已經悄然過去了。《流動香港飲食誌》匯集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為飲食相關的書籍和電影,留下了一些評論,也有抒發對香港和台灣的飲食文學、文化的一點看法。書中更多文章來自《明報?語文同樂》的專欄,數年前得編輯貞貞邀約,定期為教育版撰寫文章,逐漸養成寫作的思維和習慣,記錄自己感受世界的文字足跡。後來專欄由Gem接手處理,他們都給予我很大自由,容許我作個人的嘗試和發揮,感謝他們一直的幫助與包容。作家蘇童與我的酒食對談放於附錄,像餐後點綴的甜點,對整頓飯起重要的作用。



      再次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支持,這本小書才得以結集面世,文字得以聚合紙上,不單給予我很大的鼓舞,也是對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範疇的肯定。與黎漢傑先生再次合作,彼此已有默契,加上初文出版社團隊的支援,處理大小事務,出版過程順暢無阻,感謝他們的信任和協助。



      著作出版是階段的總結,也是人生的梳理,勾起一浪浪的回憶與反思。十七年以來,我不斷思考當時去留的決定,是對是錯,也只能作估算,經過多番內心掙扎,始終沒有答案。疫情再現香港,無人可以預料,我置身其中,更多一重感受。十七年後,一些事情應驗了,我雖然不願看見,事實卻放在眼前,解開了深藏的鬱結和疑惑。



      時間埋藏的錦囊,不知何時揭開。



      下一個十七年後,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


    寫於抗疫中的香港

    二?二?年四月六日




    其 他 著 作
    1. 解構滋味(滋味增訂版):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2. 屋?尋味記
    3.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4.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