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收到溫老師這本新作初稿的同時,正是我前往矽谷參訪一週的前夕。七年來五次造訪這個全美、甚至全球的科技創新與創業園地,在參訪了Google、Facebook、LinkedIn、 PayPal、 Square、 Twitter、Yahoo!、EverNote等科技公司,以及創業加速器500 Startups與史丹佛大學校園的同時,拜讀溫老師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產業觀察、策略批判與教學經驗,格外有感。
其實收到溫老師的邀請,是非常意外而榮幸的。
我雖然在政大智財所取得商學位,但因修課時間較短,並沒有機會修習老師的課。反而是在進入政大以前,因為實驗室夥伴曾經跟老師指導的科管所團隊共同參加創業競賽,並奪得多次冠軍,而有深刻印象;離開政大之後,在創業跟創投這兩個圈子打滾多年,除了曾經跟溫老師指導的畢業生共同創業,也多次跟老師在創新、創業研究的場合上學習切磋,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多年來受到溫老師的關照,幾次創業過程中也常跟溫老師請益;我從溫老師身上學到最大的一課,就是「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成為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
綜觀溫老師這本新作,涵蓋了商學教育、競爭策略、產業變遷、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除了濃縮老師多年來在產業跟教學研究領域上的觀察與心得,更問出許多好問題,不管對於尚未畢業的學子、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經歷豐富的職場老鳥或專業經理人,或是正遭遇瓶頸的創業者來說,都具有啟發意義。
而如同溫老師在面對面時給人的印象一般,老師的文筆總是批判犀利、卻不煽情過火,討論商業策略時常帶著人文省思,思辯科技創新也能提出社會議題。整體來說,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從人出發,創新以人為本」。
這也是我這些年在輔導許多科技創業者,並在許多國家參訪遊歷之後,常常在想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在利用創新科技改善生活型態與物質條件的同時,卻不造成人性怠惰、環境破壞與能源過度消耗,或者因為資本主義而導致政府、媒體與企業組織權力的過度擴張?
這個答案,也許在公民意識抬頭、社群媒體風行的行動世代,在教育翻轉、產業更迭、媒體交替的此時此刻,能夠找到答案。
花一輩子時間追尋答案
那麼,對於在規模化過程中的新創企業與新陳代謝的產業變革路上,新一代的商學教育與企業競爭理論,也許能在人才與錢財上找到平衡點。
如果想把台灣打造成亞洲的矽谷,我們還缺乏什麼?是勇氣、決心、努力,還是人才、資金與環境?
從我這些年的經驗來看,也許我們缺乏的只是視野與企圖心,還有對於「人」本質的關懷與重視。但這是我自己想問的問題,還有尚未被驗證的答案。
而我相信,每位讀者,都能在這本書裡面,找到屬於你自己的好問題,跟那個也許要花一輩子時間才能追尋到的答案。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詹益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