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614468
蔡文晟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1年1月01日
227.00  元
HK$ 204.3  






ISBN:9789578614468
  • 叢書系列:藝術思潮系列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7 x 23 x 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藝術思潮系列


  • 藝術設計 > 電影 > 電影評論











    開展「蔡明亮學」

    當代最強華語電影研究集結



      ※全彩印刷,收錄百張精彩劇照!

      ※匯集經典與新創篇章,全新編譯整理!

      ※特別收錄〈蔡明亮電影研究學術文獻〉、〈蔡明亮創作年表〉



      本書以蔡明亮從影三十年來的影像作品為核心,全新編譯馬嘉蘭、張小虹、林松輝等海內外重量級學者,對其影片及相關重要題旨的代表性學術討論,透過十三個篇章(八篇外文中譯、四篇中文重新編輯、一篇藝術家深度對談),對蔡明亮自《青少年哪吒》(1992)始執導的十部劇情長片至「慢走長征」系列(八部影片,2012-18)創作,展開細緻的文本分析,透過電影分析方法閱讀蔡明亮作品的整體輪廓,從歷史、美學、理論等多重層面,深入開展蔡明亮電影之現代主義、庶民日常與藝術跨域等論題。



    本書特色



      1.本書緊扣蔡明亮由藝術影片至當代藝術實踐的發展脈動,盡顯華語電影研究這三十年來的遞變。

      2.前十二篇論著涵蓋城市、寫實、性別、互文、類型、形體、表演及跨域等視角與方法,相互之間形成交鋒與對話。

      3.第十三篇特別邀請蔡明亮自我剖析其影像作品如何自《不散》以降跨入當代藝術的創作軌跡和淵源。

      4.每一篇章共同形構出蔡明亮電影的十三種面孔,意蘊著華語電影研究學門「隨蔡明亮一同思想」的眾多樣貌。



    專文推薦



      「如果貝克特曾為上個世紀代言,包括上世紀的政治災難,則在我們這個世代,蔡明亮為我們發言,內容又是什麼?《蔡明亮的十三張臉》就像一道光線,映照出明亮的意義,來得正是時候。」──林建國 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蔡明亮讓我們看到了界限突破後的一片新地,和如何處理與討論這片視覺與音景新地的挑戰。本書是過去十幾年全球研究蔡明亮的部分成果,構成了「蔡明亮學」的某些基礎。」──葉月瑜 香港嶺南大學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文學院院長、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重磅推薦(按姓名筆畫順序)



      王君琦 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編著者

      林文淇 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編著者

      林建光 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裸命與例外狀態:《洞》的災難想像〉作者

      林建國 交大外文系副教授、〈蓋一座房子〉(蔡明亮研究論文)作者

      張靄珠 交大外文系教授、《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作者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作者

      陳儒修 政大廣電系教授、《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作者

      黃建宏 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副教授、《電影,劇場和運動》作者

      楊小濱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作者

      楊凱麟 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研究所教授、〈荒蕪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論蔡明亮電影的內框與平行主義〉作者

      葉月瑜 香港嶺南大學電影與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台灣電影百年漂流》作者

      聞天祥 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作者

      龔卓軍 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所所長、〈我們自己可以成為自己的知識生產者:做為考現學與當代藝術的台灣新電影〉作者

    ?


     





    致謝

    推薦序|林建國

    推薦序|葉月瑜



    導論 邁向蔡明亮電影研究

    1 「哪吒在此」:論《青少年哪吒》中的轉�嫁式結構|羅鵬

    2 愛情何處尋?《愛情萬歲》中的誇張寫實主義與縱情|裴開瑞

    3 論《河流》:酷兒?離散?寓言|馬蘭清

    4 延遲的聲音:《洞》的互文、音樂與性別|馬彥君

    5 歐洲未亡人:論《你那邊幾點》的時間焦慮|馬嘉蘭

    6 我想起花前:分析《不散》的電影片頭字幕|劉永?

    7 愛的生物機械學:論《天邊一朵雲》的色情歌舞片與前衛|包衛紅

    8 航向愛欲烏托邦:論《黑眼圈》及其他|謝世宗

    9 走向美術館:論《臉》的互文轉譯與影藝創置|何重誼 、林志明

    10 面對《郊遊》:論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孫松榮

    11 臺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張小虹

    12 在城市裡「慢」走:「慢走長征系列」與奇觀式的時間實踐|林松輝

    13 除了放映,電影還有什麼?蔡明亮 ╳ 孫松榮 對談錄

    引用書目



    作者簡介

    各章原文出處

    圖片版權說明

    附錄一、蔡明亮電影研究學術文獻

    附錄二、蔡明亮創作年表



    ?





    導論Introduction



    邁向蔡明亮電影研究




      蔡明亮 2.0



      正當我們如火如荼地為這本籌劃已久的編著進行翻譯、校稿及撰寫的夏末之際,蔡明亮導演及演員李康生出席第76屆威尼斯影展參加舊作《不散》(2003)4K修復版的首映。威尼斯作為蔡明亮的福地,結緣於二十五年前的《愛情萬歲》(1994),當年三十七歲、出生於馬來西亞古晉、以臺灣導演之名闖蕩影壇的這位年輕創作者贏得了金獅獎。從那一刻伊始,蔡明亮的名字及其獨特作品,獲得國際影壇的注目,開啟他身為全球藝術影片作者的濫觴。2019年9月初,乃是他與小康近八年來的第六次重遊水都,2012年〈金剛經〉於「地平線短片」單元亮相、2013年《郊遊》獲頒評審團大獎、2015年《那日下午》入選觀摩片單元、2017年《家在蘭若寺》獲選進入「虛擬實境電影故事」競賽單元,及2018年《你的臉》入圍非競賽類的「非虛構」單元。威尼斯影展可謂對蔡明亮情有獨鍾,不僅是對創作者豐沛藝術實踐及其創意的肯定,更重要的,還在於連同《不散》在內的六部作品,尤其能體現出蔡明亮十幾年來在美學表徵與創作思維上的關鍵轉變。



      〈金剛經〉為以玄奘為題的「慢走長征系列」(亦稱「行者系列」,2012-18)在威尼斯影展的處女秀,由此揭開漫步世界的序幕。隔年,蔡明亮在影展上宣布,生平首次以數位攝影機拍攝的《郊遊》為他正式告別劇情長片的最後一部影片。關於《那日下午》,導演執意這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的主見,凸顯故事與日常之間的弔詭關係。《家在蘭若寺》展現一種無鏡頭概念的新科技影像之作。這進一步促使《你的臉》重新回到特寫,捕捉臉面的造形力,延續其非紀錄片的主張。《不散》修復版不單重返影展,同時還架置於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框架下,讓蔡明亮在展廳向觀眾公開展示他費時手繪老電影院與椅子、老影片與童年國宅等圖像的多張畫作,並播放喜愛的老歌。舊作新映的意義非凡,值得一提的,在於《不散》這被導演宣稱為其「第一部非敘事電影」,在他三十年的從影生涯中極具分水嶺的意義。這部接續《你那邊幾點》(2001)之後、先於《天邊一朵雲》(2005)完成的作品,以福和戲院放映武俠經典作品《龍門客棧》(1967)為題,展現一種將敘事表述維持於低限,彰顯人物游弋身體、光影閃爍,及時空延滯等等殊異音像特質。



      自《不散》以後,來自國內外美術界的館長、策展人及藝術家陸續接觸蔡明亮,委請他創作。2004年,蔡國強策劃「金門碉堡藝術節」,蔡明亮發表一件奠基於張愛玲短篇小說、結合裝置與現場表演的作品《花凋》。2007年,《是夢》受邀參與以「非域之境」為主題的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作品乃關於導演童年與家鄉的短片,並展陳好幾排老電影院的紅椅子。同一年,《情色空間》展出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發現彼此:國際電影裝置展」。2009年,《臉》作為法國羅浮宮首部典藏電影的作品,先後於巴黎這座老牌美術館與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辦首映,將蔡明亮身為電影作者與電影作為藝術的雙重聲勢推向高峰。爾後,《郊遊》以電影進入美術館為名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2014),為接下來幾年導演精心打造的影片展覽——由「無無眠:蔡明亮大展」(2016)、「行者?蔡明亮」(2018)至「蔡明亮的凝視計畫」(2019)——奠下了基石。



      如果《不散》為蔡明亮敞開電影事業的新境,成為他三十年來創作生涯的轉捩點,我們又如何超越作者觀點及其創作階段更迭的視野,以兼具史觀、美學思辨及方法論的視域,結構性地深入檢視從初試啼聲的《青少年哪吒》(1992)乃至《郊遊》共十部劇情長片,及截至目前為止那些跨越電影與視覺藝術領域的影像作品?恰如蔡明亮堅持不懈在創作道路上的推陳出新,中外學術世界的華語電影研究社群對其作品的關注與探究,亦長期且密集地映現出一股在書寫質量上的嚴肅剖析與深度開發。自1990年代晚期與2000年初期法文、英文與中文世界的評論人首次出版關於蔡明亮影片的專論以降,環繞其作品研究的熱度並未減弱,反而隨著導演創作的別出心裁,及國內外影展與展覽屢次給予他的肯認,而愈加展露出相應的思考密度、深度及強度。


    孫松榮?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本書主編

    (全文未完,詳見《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




    其 他 著 作
    1. 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