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允許自己選擇愛

允許自己選擇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2133
馮以量
寶瓶文化
2021年1月2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4062133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你明明渴望愛,為何盡是用恨在索求?



      •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

      •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完整重現家庭雕塑歷程。



      「以前我多麼想要快點離開這裡,現在它竟然屹立在這兒,等我回來療傷。原來我的家,也有充滿溫情的一面。為何當初我只看到恨與傷害?」──馮以量



      〔把傷害還給過去,力量還給自己。〕

      十歲時,父親遺下巨債,離家出走;十三歲時,父親回家了,不久卻癌末過世;十八歲時,母親也罹癌走了……年輕的以量連遭重創,三度自殺未遂。但隨著由求助者成為陪伴許多脆弱心靈成長的助人者,亦幫助他明白了:心裡那個無底的黑洞一直都會在,那是自己的一部分──然而,我們能為黑洞點亮光。



      在本書裡,他如實還原與協助對象的對話、互動歷程,引領我們不僅閱讀著這些真實蛻變,更深入諦聽自我內心。



      •男人說:「我從小就告訴自己,長大後不要像爸爸那樣不負責任。可是,我現在卻把自己的家弄得一敗塗地!」

      (其實,我們往往在複製與自己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模式。)



      •母親說:「請你修理我的孩子!」

      (但孩子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家庭互動的病態,並不是病態的本身。)



      〔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因為允許自己不再扮演受害者,寬容自己值得擁有愛,才能真正為自己負責,脫出桎梏,創造新生。生命裡的許多「為什麼」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只能讓自己變得更好,把傷害還給過去,力量還給自己。



      不是明天。就是現在。



    本書特色



      ◎你可曾想過:在你的生命裡,你的父母曾傳承了什麼給你?而你又打算傳承什麼給你的孩子?

      ◎過去沒學會的課題如今重現,就是要讓我們做出一個更好的選擇,以擺脫舊有思維帶來的痛苦。你可以選擇給你自己愛,為自己創造愛。

      ◎最揉入讀者心裡的是:馮以量不寫理論分析,而是如實還原與協助對象的「對話、互動」歷程。



    名人推薦



      資深心理工作者重磅專文推薦(詳見本書內頁推薦序):

      ◎「我沒見過馮以量,但我毛遂自薦為他的書宣傳。以量的坦誠與開放,讓我揭開書頁即震撼。」──李崇建(心理導師)

      ◎「作者並不以專家自居,小心翼翼接住一顆顆受傷的心靈,溫柔引導他們找回陽光。我看到一顆溫柔的心。」──趙文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伴侶與家庭治療師)



      感動推薦: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許慧貞(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最後抱他的人》作者)、彭菊仙(知名親子作家)、謝依婷(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


     





    【推薦序】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文◎李崇建? 011

    【推薦序】愛不需要理由? 文◎趙文滔? 017

    【自序】允許自己選擇愛? 020

    【楔子】回到大海的懷抱? 029



    01 還父母一個愛的位置? 031

    「你恨你媽媽。那麼,誰來恨你……?」



    02 恨是幻覺,愛是真相? 041

    她二話不說,收拾重要的東西,離開了他──就像當初離開爸爸那般,她離開了丈夫、放下了孩子,足跡停靠在許多國家,就是不願回家。



    03 原生家庭的悲劇力量:可摧毀,也可催化成長? 053

    「小時候,我跪在爸爸面前,求他不要走;沒想到,如今卻是我兒子,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走……」



    04 關係阻塞,互動如何順暢?? 071

    「你爸爸的原生家庭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你媽媽的原生家庭則以忍讓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對男女結為夫妻,如何能找出一個共同的方式來解決家庭問題?」



    05 你的淚與累,要他來負責?? 087

    很多受害者的眼淚、埋怨,都是變相的權力,試圖要掌控身邊每一個人,來引發身邊每個人對他產生愧疚感……



    06 把負面的還回去,把正面的傳下去? 099

    「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終於可以把焦慮和憎恨還給媽媽。不過,我保留了媽媽給我的愛和關懷……」



    07 我很愛他們,我卻被孤立了!? 111

    「為什麼爸爸做這麼多壞事,還是永遠贏我?為什麼他們永遠都聽爸爸的話?」



    08 停止聯盟,重建幸福? 125

    母女兩人變成了同聲同氣的連體嬰,共同生氣、共同進退,偶爾用哄、罵、騙的方式來拉攏大哥與大姊,以認同爸爸是壞人……



    09 從失落的關係裡,找回自己? 139

    「很多人對我說:『你們這些老公不要的女人,都是怪怪的。』這些話,讓我很難受……」



    10 還我力量與愛? 157

    「你背後有你的父母,還有你所有的祖先支持你、幫助你。還有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一路走來,也不斷地支持自己、幫助自己。所以,前面的路,它可能是坎坷的,也可能是平順的……」



    11 洗吧,泥娃娃!? 177

    到底在我們的社會裡,有多少泥人家族,不斷地傷害他們的孩子,強迫他們變成泥人?難道在他們的家庭裡,「家庭傷害」才是正常的?



    12 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 197

    他們夫妻倆剩下的共同話題,就只有小康了。如果小康沒有問題,他們就不會再溝通。所以小康一定要有問題,否則,家,就變成一個空殼子了……



    【後記】愛比恨容易? 235



    ?





    推薦序



    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我沒見過馮以量,知道他是創作者、助人工作者,亦是薩提爾模式推手,我對他非常欣賞,內心存在非常多敬意。



      聽說他要出書了,疫情期間不便來臺,我向寶瓶毛遂自薦,願為他的新書宣傳。



      我漸漸認識馮以量,不是透過直接往來,而是從他人口中……



      自二○一四年伊始,我斷續赴馬來西亞,在講座中談教育,分享薩提爾模式。常聽見人們問我:「你認識馮以量老師嗎?他也教薩提爾模式。」



      當時我才知道,以量曾來臺灣實習,參與多個心理諮詢中心,曾師從吳就君老師,深入薩提爾模式,一心回馬來西亞奉獻。



      我陸續聽見夥伴讚譽他,稱讚他演講之精采,雕塑運用的靈活,工作坊帶領之深入,現場掌握的流暢……我亦是個演講者,也講薩提爾模式,因此對以量的工作,我有大量的興趣。



      將雕塑靈活呈現,運用在演講現場,不是一件簡單之事。身為薩提爾工作者,深知大型演講侷限,雕塑帶上講臺不易,觀眾可能走神、不感興趣,但是以量卻無此困難,他一定帶著巨大的愛,展示著無邊的能量。



      據我多方聽聞,以量做得非常好。他的呈現方式,讓人清晰理解:家庭動力卡在哪兒?為什麼孩子會這樣?為什麼我會這樣?不要執著於哪裡?讓參與者立即覺察,瞭解家庭動力由來。他帶著溫暖與愛,傳播愛與善的信息。



      常有當地爸媽告訴我,對以量無比感激,甚至流淚對我說,家庭因為以量而改變。



      不只如此而已,以量不僅引導善生,更推動臨終關懷,關注少人所關注,關於養生送死議題。華人講究「善終」,但避談如何「善終」,唯有以量擁大願力者,願意推動此等難題。



      綜上我對以量的認識,我想為他的書宣傳。這樣美善的工作者,應該擴大他的影響力,寶瓶因此邀我寫序。



      ●●●



      翻開《允許自己選擇愛》,閱讀就停不下來。



      也許有人會好奇標題:「愛自己,為何要允許?」



      非從事助人工作者,不一定能明白,很多人不允許自己愛,更多人不知可以選擇愛。



      我遇過很多受苦之人,無意識選擇「恨」,成了生命的主旋律;在日常的生活中,無意識選擇「憤怒」,兜著圈子,轉不出來。



      以量在書中說得好:恨的背後,是為了愛;生氣背後,是因為在乎。



      書中面臨抉擇的爸爸:「小時候,我跪在爸爸面前,求他不要走;沒想到,如今卻是我兒子,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走……」



      原生家庭得不到愛,尋求愛的方式,被自己的生氣取代,尤其是對自己的生氣,生氣自己不值得,悲劇就重現於生命。



      這位爸爸身為輔導志工,給了很多人關愛,卻不知如何給家人、給自己關愛,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哀。

      

      書中這樣的例子,幾乎埋藏於日常:四十多歲的媽媽,兒子不跟媽媽說話,源自媽媽對丈夫的生氣,媽媽將憤怒發在兒子身上。這位媽媽既愛孩子,又存有潛在的生氣。



      從兒子的視角來看,哪一個才是媽媽?原來愛與恨這麼靠近,難讓人辨識其中緣由。媽媽無意識選擇恨,選擇生氣面對所愛的人。



      帶著這樣的恨與憤怒,祈求組織愛的家庭,怎麼不會滿身傷痕?豈能不滿滿無奈?



      書中最經典的個案,是想要一跳了之,那個化名小燕的媽媽。



      小燕從原生家庭那兒,帶著渴求父愛不可得的恨,將原生家庭的應對模式,帶至對先生的恨意,更帶到對兒子的恨意。



      但是小燕渴求的是愛。這是人世間的難題。



      我的薩提爾導師貝曼,經常解說薩提爾模式:薩提爾模式工作者,是在系統中工作,家庭就是一個系統,養成系統中的慣性應對。



      冰山也是一個系統,一個人的內在系統,從童年開始養成,成為慣性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因此匱乏,漸漸沒有了自我,形成慣性的應對。



      現代腦神經科學發達,我們已知腦神經反射,從孩提時期養成。要解開這樣的糾結,來自重現童年的體驗,讓腦神經重新運轉,更動冰山的慣性,學習新的應對模式。



      以量在這本書中,透過雕塑現場重現,即能讓讀者身心有感,相信普通讀者定有大收穫;對於從事心理工作者,亦能從以量無私的分享,一窺薩提爾模式堂奧,尤其薩提爾模式工作者,能見識以量靈活的雕塑藝術,我即從本書獲益良多。



      ●●●



      以量在書的〈後記〉寫下:「以前我多麼想要快點離開這裡,現在它竟然屹立在這兒,等我回來療傷。原來我的家,也有充滿溫情的一面。為何當初我只看到恨與傷害?」



      以量的坦誠與開放,讓我揭開書頁即震撼。



      從翻開書頁至讀閉掩卷,心靈始終鼓盪著愛的能量,不禁要謝謝以量,也謝謝書中的主角,讓我懂得愛的脈絡,學會更寬容看待生命。


    文◎李崇建(心理導師)




    其 他 著 作
    1. 父能量:放下父愛的缺憾,也放過自己
    2.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3. 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
    4. 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只有愛,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