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麗華序
?畫禪?傳統的承繼?敦煌石窟的再現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
2018年8月間,我帶領佛大人文學院師生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
參,開始啟動海外佛光山道場的參訪活動。第一站我們到了馬來西亞東禪寺和新馬寺,新馬寺大雄寶殿內鑲嵌一幅彩色玉石浮雕——「人間佛教行化圖」,是一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玉雕藝術品。說起它的因緣更為奇妙,因為馬國不許佛光山在那裡蓋佛寺,星雲大師臨機應變,改建學校。新馬寺其實是一座學校,因此大雄寶殿不供佛像,改為玉石浮雕的圖畫。「人間佛教行化圖」雕塑了靈山勝會、諸佛菩薩海會雲集的勝境,更巧妙地把星雲大師帶領僧俗四眾弟子於世間推動、落實人間佛教的情景一一雕塑出來,可說是結合傳統與現代佛教、跨越古今中外的藝術瑰寶,不僅浮雕上美玉琳琅,人間難得,其殊勝更如阿彌陀佛的淨土,能讓見者心生恭敬,歡喜信受。
一幅畫、一座浮雕引發了自性佛,讓人直下承擔「我是佛」,開啟自利利他的志業,因緣多麼奇妙!多麼不可思議!這就是中華文化中的「畫禪」傳統之現代化。
在唐代,王維被視為「詩、畫、禪」合一的第一人,後世尊為?文人畫始祖」,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用詩和畫兩種媒材交互展示禪意。禪是甚麼?任何景觀「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這是禪的外在圖像,也是心靈的內在風光。宋代以後,中國水墨的主流是文人畫,寄禪思於圖像的山川草木,展現禪悟者的生命風光,給予觀畫者最直接的心靈撞擊,形成中華文化「畫禪」的藝術傳統。如今,「畫禪」傳統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媒材可以多變,「畫禪」精神不變。佛光山的浮雕群像,突破當年的「詩、畫、禪」合一,進入雕像、半浮雕型態;禪意更為寬廣,超越禪悟主體,進入佛經故事的演說,鋪陳佛傳、佛陀行化與經教內涵,簡直是敦煌石窟的再現。
永東師父是佛光大學現任學務長,曾任佛教學院院長、佛光山禪學堂副堂主、西來佛學院教務、佛光山北美巡迴弘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學系教授和美、加、紐、澳、台灣等國多所大學課座講演等。師父關注佛教美術教育有年。本書囊括師父〈佛光山大悲殿「觀音菩薩應化事蹟」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佛陀行化本事圖」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禪畫禪話》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護生畫集》浮雕圖像〉、〈佛陀紀念館玉佛殿「東方琉璃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浮雕圖像〉、〈藏經樓「靈山勝會」浮雕圖像〉等六篇文章,分別探討從1967年佛光山開山到2012年完成佛陀紀念館建築的各色浮雕圖像,不僅可做為各級學校生命教育的教材,更是解說山川自然、發揮無情說法,深化佛光山精神的無言之教。
在佛光山的建築群中,即便無人說解導覽,它也可以透過中華文化藝術的「畫禪」特質,如同敦煌石窟的永恆效力,默默演示佛經內涵、展現佛陀教法。如靈山法會,釋迦拈花一般,真是佛陀沉默的教示!
?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蕭麗華
2020年 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