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日常生活再現日本時代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日本時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這個結束距今還不到八十年,許多長輩曾經歷過的時代,照理說有個基礎的想像或是「 歷史感」,不應該是什麼大問題。但對許多臺灣人來說,「日本時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卻是猶如一團迷霧。這當然和二戰後從中國來臺長期威權獨裁統治的政權有直接關係,為了合理化其統治,或是基於失去其原有疆土、身為外來少數的焦慮、害怕被經歷日本時代的臺灣人質疑其相對落後及文化素養匱乏等原因,在黨國威權統治時期一再灌輸人們日本時代「臺灣人被奴役只能啃樹皮、沒鞋穿、吃番薯籤」的印象或是無孔不入過度強調其外來記憶導致很多人以為臺灣二戰「被日軍空襲」。到今天即使臺灣已相當程度走向民主化了,如何詮釋日本時代依然是高度政治敏感的議題。
每個時代都是千絲萬縷交織而成的複雜面相,非黑即白的評斷方式絕非去理解記憶的合理態度。而歷史記憶被置換的臺灣人,「歷史感」普遍匱乏,我們想對過去有個合理貼近真實的想像,免不了得透過大量的閱讀來補齊記憶的斷簡殘篇。幾年前有幸閱讀文可璽老師大作《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極為驚豔,果然不久就發現周遭文史同好人手一本。欣聞文可璽老師新作《菊元百貨:漫步臺北島都》 出版,很榮幸得以搶先閱讀,深覺此書應大力推薦給想找回自己記憶、補完「歷史感」殘缺的朋友。
本書先從日治下島都臺北一個又一個和消費文化有關的景點、商店出發,閱讀時彷彿穿梭在當時的臺北街頭,建立那個時代的消費生活想像,然後才進入臺灣第一間大型百貨店,成立於一九三二年的菊元百貨。本書鉅細靡遺地介紹世界潮流、商業模式,並轉變到菊元百貨的出現及衍生的各種宣傳,其中筆者最喜歡書中大量引用各種當時日記、小說中述及的生動記載,無疑是補充「歷史感」的絕佳養分,而海量的菊元百貨廣告,更使人一窺百貨本體外的美學和超越時代的行銷手法。
文化資產的「價值」,往往奠基於社會對其背後文化的認同,若失去了認同,文化資產的價值就只剩下物質上的實用性,就如價格不菲的名畫只剩下紙張的價值。而普遍被迫失憶、文化被貶抑的臺灣,就不難理解文化資產為何保存困難,大家習以為常「已知用火」、「 自燃」等自嘲,根本原因還是文化資產在缺乏在地認同的社會中實質上「不具價值」。位於臺北市區衡陽路、博愛路口的菊元百貨建築本體尚存,外觀被封在現代玻璃帷幕之中。期待本書的問世,能讓更多人找回記憶、建立認同、持續累積,未來某天讓菊元百貨從玻璃帷幕的封印中破繭而出,重現風華。
作者序
從菊元記憶百年島都
一九三二年底,在臺北市榮町開幕,臺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現今仍被一層玻璃帷幕包覆,日夜反射出閃耀的光芒與真假難辨的形象。
的確,菊元百貨此一主題,無疑非常清晰且明顯,但一經下筆投入,倒也耗費五年以上的時間,原來,有許多散落的舊日文獻等待解譯,而且,在過程中浮現的架構,時常塗塗改改,最終並無法僅止於菊元百貨自身的描述。
近代城市會出現第一座百貨公司,不全是偶然或機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文化逐漸形成,交通工具與通信傳播縮短世界距離,工業與技術革命帶來商品大量生產,有錢有閒的人開始把目光放在更多的、更流行的、更摩登的消費上,繼而商人預見了接下來即將發生的消費社會……
但如果只是引用消費社會學的角度進行論敘,似乎有點不利於大眾讀者,會選擇從不少的小說文本為觀察切入點,主要也是希望避免生硬理論的援引,不是有人指出,小說的功能之一即從個人經驗反映社會環境, 姑且不論對錯,只要看看那時代的東、西方小說,不約而同的將百貨公司嵌入場景中,甚至左拉的小說《婦女樂園》,主角就是百貨公司。
在小說時空裡,到底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與情節?是否反映了大多數民眾集體的消費心理狀態?抑或只是知識分子的偏見?再者,回到真實世界,少數有能力或有頭有臉的名人,也留下不少頗有時間長度的日記,同樣的,百貨公司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又帶來何種需求與意義? 還是對他們而言,只是現代新奇事物的其中之一?或者引發慾望的視覺奇觀?
本書盡量蒐集菊元百貨全貌,在平行於近代虛構的小說世界,與真實的文獻記載、新聞報導、刊物廣告、個人日記之間穿梭遊走,也許更能看見菊元百貨的立體感,而非長久以來被層層鏡面玻璃圍困著的老舊建築。其次,從呈現的諸多面向中,也希望讀者能體會到昔日菊元百貨的風華、那多數人仰望的情節,以及圍繞在時代舞臺上發生的消費光景。
完稿之時,有種解脫之嘆,卻也帶有未竟之感,好像結束了——然實際上卻仍在進行的未來。其中美中不足的是,菊元百貨創辦人重田榮治的自傳《 思?出草》 遠在日本,僅少數家屬或重田氏出生地之圖書館收藏,未能見識其個人立足臺灣的回憶,殊為可惜。而未來,菊元百貨的命運是否依然如舊,半生坎坷而不可違抗?個人始終懸吊著這樣的心情。
?
文可璽
二○二一.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