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1915年發生於臺南?吧哖地區的抗日事件,著重歷史人物如林祖密的革命氣魄與正義精神,尤其是已經超過60歲的羅俊。羅俊抗日經驗豐富,這次他所引介的「祖國的支援」,在購買軍火出事以後,便不復存在;他的被捕,致使余清芳、江定等人完全處在孤立的海島,逃脫不了宿命的悲劇。小說結尾,除了參與事件者被處死或判刑之外,還有一大群無辜的民眾被集中到銀盤埔坑殺,故事描述「這裡就是阿鼻地獄,枉死城。數千老人婦女半成年的男孩就埋在這泥土裡,含著冤恨、怨恨、仇恨。恨…並未被埋在土中;它緩緩升起,凝結,變形移動……從此,繚繞在風裡、雨裡、水裡、霧裡,永遠永遠,永遠,永遠……。」
李喬自述撰寫這部作品的田野工作,包括親臨受難者埋骨現場、進行骸骨檢驗、推測日本軍警砍殺事件受難者的劈斬力道,令他身心受到無比震撼。他像是一個法醫,以科學方式想要還原真相,結果是內心湧現巨大的悲憐情緒,久久不能自已。這部作品把這場悲劇化為臺灣人承受苦難的力量,生前忍辱負重,死後魂魄久久不散。 這次的寫作經驗影響李喬往後40年的作品,不斷思索臺灣人的命運難道是「生來做牛做馬」?直到2017年《亞洲物語》出版,我們還在其中看到臺灣歷史上冤死的「民間抗日」諸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