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3版)

理論與歷史: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3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438972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謝宗林
五南
2023年4月28日
193.00  元
HK$ 183.35  






ISBN:9786263438972
  • 叢書系列:經典名著文庫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名著文庫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專文導讀?



      經濟學巨擘米塞斯最鮮為人知的大作,重要性絕不亞於《人的行為》!



      研究歷史有很多重要的理由。



      它不僅提供擬定政治決策時不可或缺的知識。它還打開人的心房,迎向了解人的天性與天命。

      它增加智慧。它是遭到許多誤解的博雅教育的真正本質。

      它是通向人文主義修養的最重要途徑。



      本書論述了人的行為科學中的歷史學以及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研究方法。為什麼我們需要研究歷史,而歷史又如何讓人明智又持重呢?「如果個人所面對的情況不能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充分加以描述,向歷史求助便不可避免」;「對於現在狀況的分析,沒有非歷史分析這種事。對現狀的審視與描述,必然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歷史記述」;「在人間世事的領域,要知道某一件事情,就必須熟悉它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米塞斯論述於五十年前的哲理,而今仍然受用,可見一個人若有特別睿智的思想,即使不被當代理解,其智慧的光輝,仍可以使之流傳於世,甚至為後人所處的紛亂社會,留下一盞不滅的火光,讓當今明智的有志之士,能有所依歸。

    ?


     





    書系序

    導讀

    譯者序

    ?

    導論

    一、方法二元論

    二、經濟學與形上學

    三、規律與預測

    四、自然法則的概念

    五、人的知識的侷限性

    六、規律與選擇

    七、手段與目的

    ?

    第一篇 價值

    第一章 價值判斷

    一、價值判斷和存在命題

    二、價值排序與行為

    三、價值判斷的主觀性

    四、價值判斷的邏輯與句法結構

    ?

    第二章 知識和價值

    一、偏見論

    二、公共福祉相對於特殊利益

    三、經濟學和價值

    四、偏見與不容異己

    ?

    第三章 絕對價值之探求

    一、問題

    二、社會裡的衝突

    三、對中古時期據稱價值統一的短評

    四、自然法的理念

    五、啟示

    六、無神論者的直覺

    七、正義的理念

    八、功利主義學說之重述

    九、論審美價值

    十、絕對價值之探求的歷史意義

    ?

    第四章 對價值判斷之否定



    第二篇 決定論和唯物論

    第五章 決定論和它的批評者

    一、決定論

    二、對意識型態因素之否定

    三、關於自由意志的爭議

    四、預先注定和宿命論

    五、決定論和刑罰學

    六、決定論和統計

    七、人的行為科學之自律性

    ?

    第六章 唯物論

    一、兩種不同的唯物論

    二、分泌物的類比

    三、唯物論的政治含義

    ?

    第七章 辯證唯物論

    一、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

    二、物質生產力

    三、階級鬥爭

    四、意識型態充斥的思想

    五、意識型態的衝突

    六、理念和利益

    七、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

    八、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

    九、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社會主義

    ?

    第八章 歷史哲學

    一、歷史的主題

    二、歷史哲學的主題

    三、歷史觀點和歷史哲學觀點的差異

    四、歷史哲學和上帝存在的觀念

    五、行為實踐觀點的決定論和宿命觀點的決定論

    ?

    第三篇 歷史的認識論問題

    第九章 歷史的個性概念

    一、歷史的最終給定事實

    二、個人在歷史中的角色

    三、群體之心的妄想

    四、計畫歷史

    第十章 歷史主義

    一、歷史主義的意義

    二、對經濟學的排斥

    三、對歷史演變法則的探求

    四、歷史主義者的相對論

    五、溶解歷史

    六、抹除歷史

    七、抹除經濟史

    第十一章科學主義的挑戰

    一、實證論和觸動主義

    二、集體主義的教條

    三、社會科學的發想

    四、群眾現象的本質

    第十二章心理學和情理學

    一、自然主義心理學和情理學

    二、情理學與行為學

    三、情理學是一門歷史學科

    四、歷史與小說

    五、合理化

    六、內省

    ?

    第十三章歷史研究的意義與用處

    一、為什麼研究歷史

    二、歷史情況

    三、遙遠的過去歷史

    四、捏造歷史

    五、歷史和人文主義修養

    六、歷史和侵略性民族主義的興起

    七、歷史和價值判斷

    ?

    第十四章 歷史的認識論特徵

    一、自然科學方面的預測

    二、歷史與預測

    三、歷史學的特殊了解

    四、情理學的經驗

    五、真實類型和理想類型

    ?

    第四篇 歷史發展過程

    第十五章 歷史的哲學解釋

    一、歷史哲學與歷史的哲學解釋

    二、環境主義

    三、平等主義者對歷史的解釋

    四、種族主義者對歷史的解釋

    五、西方文明的世俗主義

    六、反世俗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排斥

    ?

    第十六章目前的一些趨勢與未來

    一、自由化趨勢的逆轉

    二、要求財富與所得平均的意識型態興起

    三、完美人類狀態的妄想

    四、據稱永不間斷的進步趨勢

    五、「經濟」自由遭到抑制

    六、未來的不確定性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年表

    索引









      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在這本首次出版於一九五七年的著作裡 ,論述人的行為科學中的歷史學部分,補足了他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 裡,特別是該書第二章〈人的行為科學在認識論層次的一些問題〉,受限於篇幅,未能充分闡釋歷史研究的缺憾。



      例如,《人的行為》第二章一開始便提及「歷史本身不會提供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與技巧」,同時又點到「研究歷史讓人變得比較明智與持重」;但,對於為什麼要研究歷史,以及研究歷史如何讓人變得比較明智與持重,當時並未有進一步的說明。對於這些問題,本書第十三章〈歷史研究的意義與用處〉有發人深省的觀察:「如果個人所面對的情況不能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充分加以描述,向歷史求助便不可避免」;「對於現在狀況的分析,沒有非歷史分析這種事。對現狀的審視與描述,必然是一個關於過去……的歷史記述」;「在人間世事的領域,要知道某一件事情,就必須熟悉它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研究歷史,還有更多、更重要的理由。它不僅提供擬定政治決策時不可或缺的知識。它打開人的心房,迎向了解人的天性與天命。它增加智慧。它是遭到許多誤解的那個教養領域──通識或博雅教育(a liberal education)──的真正本質。它是通向人文主義修養──傳統對於人性特有的、使人有別於其他生物的、人所特別關心的那些事項的認識──的最重要途徑」。



      另外,對於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研究方法,本書核心的第三篇(第九至第十四章),相較於《人的行為》第二章,也有更為深入淺出、充分與精確的闡述。對於這一點,讀者如果細心比較兩書對於「理想類型」或「理念類型」(ideal type)的處理,當更能體會,《理論與歷史》已超越《人的行為》在相關論述上對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倚賴,而更契合行為學的邏輯脈絡。



      米塞斯思想在美國的主要傳人和闡揚者,羅斯巴德教授(Murray N. Rothbard,1926-1995),為本書原著於一九八五年再版所寫的序裡,感嘆米塞斯劃時代的四本著作中,《理論與歷史》最為人所忽視。他說,米塞斯一九一二年發表的《貨幣與信用原理》(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 、一九二二年發表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以及一九四九年發表的《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 等三本著作,即便遭到偽經濟學界的抗拒,畢竟獲得回響、產生了一些衝擊效果,唯獨《理論與歷史》自問世以來一直乏人問津,即便是對奧國學派經濟思想感興趣的年輕學者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他認為,與其說因為《理論與歷史》富於哲理,而一般經濟學者,由於盲目學術專業化(blind academic specialization)的緣故,對一切比較廣泛的哲理討論都退避三舍,不如說因為他們無法接受《理論與歷史》所論述的哲理內涵,也就是,他們無法接受本書一開頭便揭示的方法二元論(methodological dualism),而這又是因為他們相信,經濟學若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就必須以物理學為師,採用實證論(positivism)所闡述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



      沒錯,實證論的確和歷史的觀點格格不入。自然科學預設與探索事物彼此之間「不變」的連結規律,而歷史的本質卻是「變化」,所以自然科學與相關的認識論(實證論)可以說是非歷史的(ahistorical)。但,非歷史的,或者說,否定歷史與人的行為領域存在的,並非只有實證論,還有形形色色的歷史主義(historicism)、歷史哲學(philosophy of history)、完美人類狀態的妄想等等,而對後面這些謬論的揭發,在本書所占的篇幅,還遠大於對實證論的批駁 。就此而言,羅斯巴德所寫的序,略過歷史主義的相關討論不提,對《理論與歷史》的評介未免美中不足。



      其實,米塞斯對實證論的批駁,主要見諸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 An Essay on Method)。在那裡,他說,「關於人的行為科學,目前在認識論層次有許多誤解。但,如果暗示所有這些誤解都應歸咎於不當採取了實證論的認識觀點,那就錯了。除了實證論,還有其他一些思想學派也混淆了行為學(praxeology)和歷史學(history)在認識論層次上的差異,而且混淆的程度更為嚴重,例如,歷史主義(historicism)」。



      就我個人來說,翻譯這本書的最大收穫,是當翻譯至第十六章第三節〈完美人類狀態的妄想〉時出現了頓悟:任何所謂均衡或「最後」狀態與秩序等概念,充其量只是理論家用來分析現實的思想輔助工具,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它們的對照狀況;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或者說,把這些概念實體化,它們就變成某種愚蠢的、否定歷史與行為的「完美社會新版本」。歷史與行為的本質是改變,所以歷史與行為沒有最終或完美,只有綿延不絕的過程。這個頓悟讓我發現,米塞斯和另一個通常也被歸類為奧國經濟學派大師的海耶克(F. A. Hayek) ,兩者之間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後者仍然鍾情於探求自己所嚮往的社會秩序,而非專注於社會變遷過程的分析。在台灣與大陸,海耶克比米塞斯更為著名,所以把這一點記下來,謹供研究海耶克思想的學者參考。



      本書關於術語的翻譯,大多採取網際網路上可查找到的通行譯名,除了Behaviorism一詞譯為「觸動主義」,可能會引起爭議。Behaviorism通常譯作「行為主義」,但由於不管是在《人的行為》或是在本書裡,「行為」一詞已保留給Action作為專屬的譯名,而米塞斯所闡釋的「science of human action」(譯作「人的行為科學」)又和behaviorism根本不同,所以有必要改變Behaviorism的通行譯名,以免混淆。有人曾將Behaviorism譯為「唯動作論」,這裡所以未予沿用,只因「動作」出現一個站立的「人」,太有人味了。除了要除掉這個人味,將Behaviorism譯為「觸動主義」的另一個考量是:Behaviorism嘗試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刺激─反應的架構下,研究人的所謂「行為」(其實只能是人的無意義「反應」);我覺得「觸動」一詞比較能捕捉住「刺激─反應」的意思。



      最後,我要感謝劉天祥先生,他的細心校訂讓本書更為可親可讀。


    謝宗林

    於台北

    二零一九年六月八日




    其 他 著 作
    1.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3版)
    2.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經濟學方法論(3版)
    3.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下)(4版)
    4.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上)(4版)
    5. 理論與歷史 :對社會與經濟演變的一個解讀(2版)
    6. 經濟學的終極基礎 :經濟學方法論(2版)
    7.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上)(最新修訂版)
    8.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下)(最新修訂版)
    9.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2版)
    10. 人的行為:經濟學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