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如同人世間所有美好事物一般,犁也為人類帶來了銅板的另一面。一開始,人類因與動物群居,導致傳染病橫行,蛋白質的缺乏也造成營養不良。人口數雖然增加,素質卻下降了。這與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Stanley Becker)所言現代社會後代數量減少、但品質提高的現象相比,可說是反方向的「質與量的取捨」(quantity-quality tradeoff)。大量的生產剩餘,則讓社會分成統治者(定義是一個有效率地以武力及欺騙掠奪農民財富的組織)與非統治者。另外,使用特別粗重的板犁也需要大量的農業資本(也就是牛),這些都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舉例來說,哈佛大學Alberto F. Alesina、Paola Giuliano與Nathan Nunn在二○○三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文章〈女性與犁:性別角色的起源〉(On the Origins of Gender Roles: Women and the Plough)中,就發現早期農業時代犁使用程度高的社會,即便到了現代,對女性走出家庭的態度也偏保守,這導致女性在政治、企業或職場上的不活躍,勞動參與度也較低。一個重要發明對社會的影響竟然持續了數千年,這樣的歷史感可真
制度或發明的長期影響,不論是否為當初發明者所預料的,皆是實證經濟學近二十年來熱門的研究題目,在此容我多舉個例子說明。在Lowes S, Nunn N、Robinson JA與Weigel J. 在二○一七年發表於《計量經濟期刊》(Econometrica)的〈文化與制度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Evidence from the Kuba Kingdom)一文中,作者群到中非Kuba古王國所在地對當地民眾施測隨機實驗後發現,時至今日,居住在早期就已具備完善權利分治、課稅與公共財提供地區的民眾,比起住在村莊的人,更容易欺騙他人,也更不會遵守非正式的社會規範!
至於書中第十一項發明——口服避孕藥——如何改變女性對婚姻與教育投資的論述,則幾乎都來自哈佛大學Claudia Goldin與Lawrence Katz在二○○二年發表在《政治經濟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研究!此外,在第四十三項發明——「產權登記」上,除了作者所提中國及南美洲的經驗,台大經濟系吳聰敏老師也爬梳了台灣日治時期的資料,發現在臨時土地調查找出更多隱田之後,土地爭訟相對減少,交易相對增加,也奠下了台灣經濟成長的基礎。這些論文不論在研究發想、資料蒐集及回歸方法處理上,都是目前最先進的研究成果。我特別鼓勵對這些故事或推論過程有興趣、尤其是具有社會科學背景的讀者,在本書的基礎上做更深度的閱讀。為此,我也特別請出版社附上參考資料,以方便查閱。
第二,如果時機成熟是新發明出現的必要條件,那代表通常在研究同一個技術或概念的不只一組人馬;最後勝負塵埃落定之前,必定會有一場粗魯惡劣的爭鬥。牛頓與萊布尼茲在爭奪「微積分發明者」頭銜上的慘烈戰況,就是科學史上著名的例子。另一個例子則是電視:美國發明家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在一九二七年替他所發明的電視申請專利時,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總裁沙諾夫(David Sarnoff)因顧慮電視會影響到自家的廣播事業,使出一系列包括先下手為強的直接生產與專利訴訟的商戰手法來阻撓法恩斯沃斯。雖然法恩斯沃斯最後贏得專利戰,也獲得了一百萬美金的授權金,但美國無線電公司已成了電視的主要製造商。加上二戰後專利到期,法恩斯沃斯這個名字就這樣消失在電視製造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