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

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989972
釋法源
2023年7月13日
73.00  元
HK$ 62.05  






ISBN:9789575989972
  • 叢書系列:智慧人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 x 21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智慧人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佛法的解脫祕密並不神祕,

    學會轉念就會快樂!



      現代生活緊張忙碌,無論是家庭、工作都容易產生很大的壓力,很需要透過了解自我的心念、意識作用,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第六識)及深層的阿賴耶識(第七、第八識),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



      我們要想活得快樂自在,可以從禪定止觀中,體會諸法唯識所現,用以斷除煩惱與執著;進而在生活遇到境界時,不被外境所轉,不造作惡業。



      《解深密經》是唯識入門的根本經典,指引我們究竟的快樂之道,讓我們在日常中,歷境鍊心而產生智慧,活得更為幸福、更為快樂。



      為引發學習唯識學的興趣,特別引用科學研究成果,以情緒坐標、四種腦區的性格分析,來對照解釋深層心識中隱密微細的作用,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內在心識的力量及潛能。



      本書第一篇介紹《解深密經》的傳譯過程,並簡要說明經文的架構和內容。



      第二篇說明唯識的重要教理哲學,包括一切種子心識、三自相及三無性,以及諸法唯識所現的道理。



      第三篇闡述瑜伽止觀修行的重點,十八門瑜伽妙行、十地波羅蜜多。



      第四篇則是心理轉識實務運用,採用腦波科學的性格分析,來調節情緒,紓解生活、工作、人際的種種壓力,幫助大家轉心念得快樂。



      無論你是面臨工作緊張,還是家庭繁忙,現代生活中的種種壓力都可能讓你感到焦慮,《轉念快樂》指出一條通向快樂自在的道路,讓我們一起踏上學習唯識學的旅程,每一天都充滿智慧和快樂。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解深密經》簡介

    一、《解深密經》的傳譯

    (一)甚深密意

    (二)宣講緣起

    (三)經文翻譯

    二、經文架構及內容

    (一)科判架構

    (二)內容概要



    第二篇 唯識教理哲學

    一、瑜伽唯識宗派

    (一)印度瑜伽派

    (二)中國法相宗

    二、一切種子心識

    (一)心祕密善巧

    (二)依意諸識轉

    三、三自相及三無性

    (一)三自相

    (二)三無性

    四、諸法唯識所現



    第三篇? 瑜伽止觀修行

    一、分別瑜伽妙行

    (一)瑜伽止觀法門

    (二)定慧修行體系

    二、十地波羅蜜多

    (一)菩薩十地位階

    (二)十種波羅蜜多



    第四篇? 心念轉識的新世界

    一、調節情緒的方法

    (一)自律神經平衡

    (二)運用情緒坐標轉念

    二、腦波解讀業識的祕密

    (一)由腦波知業識

    (二)放鬆專注觀想

    三、轉煩惱為禪悅

    (一)量子轉識步驟

    (二)紓壓快樂禪修



    表目錄

    表一:唯識三時教判

    表二:《解深密經》四種漢譯本對照

    表三:《解深密經》科判架構

    表四:轉八識成四智

    表五:意識層數的細分

    表六:二執受的對照

    表七:三自相與三無性

    表八:唯識無境與三自相

    表九:止觀十八要門

    表十:止觀法門修學內容的知法五相

    表十一:止觀法門修學次第的知義十相

    表十二:十七空除遣十種相

    表十三:諸經空性內容比較

    表十四:十地的修行要點



    圖目錄

    圖一:種子與現行的關係

    圖二:三種自相與有為、無為法

    圖三: 定慧修行完整體系

    圖四:情緒坐標

    圖五:腦葉與腦色對應關係

    圖六:量子轉識步驟

    圖七:觀想呼吸及覺知快樂







    ?





    自序



      以唯識論典來研究禪學,將更能清楚明瞭禪定止觀的教理及修法。然而,難解的唯識論典的佛學名詞卻讓人不容易親近。於是,我生起介紹唯識學的根本經典《解深密經》的想法,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將瑜伽止觀實際地用於修行。



      大學畢業後,我最初學佛禪修,是依止於千佛山雲陽寺住持如山和尚,千佛山的特色是止觀法門禪密並重,對我有獨到的啟發。自中科院辭職出家後,披剃於西蓮淨苑惠敏和尚座下。由於西蓮淨苑傳承智諭老和尚的淨土念佛法門,我從禪修法門轉而學習淨土法門,剛開始不太適應,直至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參與「《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專案計畫」,有機會研修唯識學及禪定止觀,才發現禪修法門和淨土法門都是止觀法門,而了解禪、淨其實是不二的,乃至能體會「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的意境。甚至發現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不離止觀法門。如能學好止禪、觀禪的原理,就能掌握佛教各種宗派及法門的修行重點,進而探究完整的戒、定、慧三學。



      《解深密經》是修習瑜伽唯識的必讀經典,因為重要的唯識教理及瑜伽止觀都出自於此經。在禪修的實務中,詳盡地介紹十八門瑜伽妙行,對於佛教禪修的止禪(奢摩他)和觀禪(毘缽舍那)有詳細地解說。讓我們了解止禪的「專注」訓練和觀禪的「觀照」訓練,可以分開來單修,就是一種漸次止觀,這就是中國禪宗「北派漸悟」的方法;而禪宗「南派頓悟」的方法,其實就是將止禪及觀禪合起來兼修,例如,默照禪、話頭禪是直接操作止觀雙運,就皆為一種圓頓止觀。至於中國淨土念佛法門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其實也是一種圓頓止觀,念佛而心無雜念,就是「止禪」;心無雜念而清楚念佛,就是「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



      佛陀在《解深密經》中,首度提出「唯識所現」的觀念,對修行實務很重要;特別是當禪修有了定境,必須了解各種禪定境相,都是心念及意識的作用,都是唯識所現的,才不會產生定愛的執著。即使生起了神通或特異功能,也能了解都是唯識所現的,就不會產生法愛的執著。另外,「唯識所現」再配合「三自相」、「三無性」的教理,因為萬法唯識,所以修行人可以運用「生無自性」的「依他起相」,用心念體證「勝義無自性」的清淨「圓成實相」,最終就能涅槃解脫。避免將心念執著於「相無自性」的染汙「遍計所執相」,就不致墮落生死輪迴而受苦。無論是生死或涅槃,一切都是唯識所現的,端看修行人的選擇,是將心念放在清淨或染汙的意識上。



      想要徹證清淨的「圓成實相」,達成涅槃解脫,需要依靠智慧。唯識學的智慧,是透過意識的轉化及淨化來提昇,即所謂「轉識成智」。在實務上,很難做到轉識,主要是因為我們深層的「阿賴耶識」業識種子,有著強大的習氣及慣性。所以,要淨化深層意識,先要轉化表層意識,也就是「轉識」要先「轉念」。例如,生氣時設法離開當現場,可以先運用一些世間法,如深呼吸、情緒坐標等,將心念從憤怒的情境中轉移出來。下一步運用止禪,停止生氣的妄念,再運用觀禪,觀照一切唯識所現,便能逐漸淨化意識。不斷地藉境轉識,淨化「阿賴耶識」,生起「大圓鏡智」,終能徹底轉變所依,達成「轉依」,就是成佛。



      「轉識成智」的三步驟為:先轉念,再轉識,最後轉依。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人、事、物各種情境,練習此三步驟,足夠熟練以後,遇到情境能馬上「轉念(第六識)」,並自動進行「轉識(第七識、第八識)」,五蘊身心逐步淨化,就能夠一氣呵成。如同量子物理的量子纏結及量子塌縮般,瞬間完成意識的轉化及淨化,或可稱之為「量子轉識」。



      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生活充滿壓力,很需要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和深層的阿賴耶識。如果能在平常養成禪坐的習慣,從禪定止觀中,體驗到唯識所現,就能從生活中藉境轉識,提高內在的智慧。



      唯識學的名相雖多,但值得我們用一些耐心修學瑜伽止觀,當心識都淨化了,人生也就離苦得樂了。想要生活得快樂,就必須修學《解深密經》,幫助我們在生活裡歷境鍊心,產生智慧,從中體驗轉念快樂,禪悅自在。




    其 他 著 作
    1. 步步成佛:華嚴入門與十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