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63710
謝依婷
寶瓶文化
2023年7月3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4063710
  • 叢書系列:catcher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atcher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

    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



      兒心科醫師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

      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

      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



    本書特色



      ●當孩子為了維持完美小孩形象,逼迫自己到崩潰,當回家只剩空蕩蕩的孤寂與不安,當家不再是避風港,反而變成施暴的魔王……還有哪裡,能讓孩子安心哭泣,不必再過度堅強地撐起自己?



      ●從少少一、兩次乃至持續數年的看診,兒少精神科診間的親子互動便是真實家庭關係的縮影。



      ●資深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繼前作《我們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難解背後,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透過本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種持之以恆的陪伴──「無論你的狀態好壞,我都願意在你身邊,支持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以及屬於自己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



      ●謝依婷醫師:「過去十年,我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那些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都滲透進我的生命裡,當我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摘於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蔡淇華老師:「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的小孩,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這本書呈現青少年的病徵,也爬梳問題背後的問題。期待關心下一代的每個人,都能翻閱這本書。讓我們一起從孩子淚水的來處,陪他們走向溫暖、有光的所在。」──摘於推薦序(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為揉合臨床經驗書寫創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攜手關心



      ●專文推薦:

      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溫柔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心理特攻隊psy」粉絲團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李旻珊(身心科醫師)

      周文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兼任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部兒童心智科資深主治醫師)

      張祐嘉(楊陽老師�資深英文補教老師)

      陳柏熹(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

      廖泊喬(精神科醫師�《古人解憂療鬱帖》作者)

      蔡伯鑫(兒心科醫師�作家)

      蔡景宏(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009

    文◎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

    ●【自序】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015



    1.過度堅強的孩子,只為了被愛



    ●●「為什麼都是我的錯?」? 032

    ──面對性騷擾,別造成二度傷害

    【兒心醫師想說】一句「你有沒有受傷?」,表達對孩子的在乎



    ●●「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 043

    ──家庭三角關係中的犧牲者

    【兒心醫師想說】夾在父母之間的孩子,只能用生病來呼救



    ●●「我想當彌豆子,因為她都不用講話。」? 054

    ──「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拉扯

    【兒心醫師想說】讓孩子知道,爸媽的愛不會因離婚改變



    ●●「想爸爸想到心痛……」? 064

    ──大人的痛,小孩子默默承接

    【兒心醫師想說】父母不快樂,孩子其實都懂



    ●●「他們都恨我害死了我媽。」? 074

    ──只能努力扮演乖小孩

    【兒心醫師想說】「陪伴」是無論孩子的狀態好壞,你都在身邊



    ●●「醫師,我能不能再加點安眠藥?」? 083

    ──當依附關係動盪不安

    【兒心醫師想說】以「當孩子朋友」的心態,保持彼此連線



    ●●「媽媽,你會不會死掉?」? 093

    ──過度「共生」的親子關係

    【兒心醫師想說】大人的焦慮與傷痛,孩子會吸收



    ●●「我邊讀書邊打瞌睡,只好甩自己巴掌。」(上)? 103

    ──相伴療傷的少女們



    ●●「雖然傷心,但至少我感覺到坦誠。」(下)? 113

    ──先照顧好自己,才有力氣去照顧人

    【兒心醫師想說】先不評價孩子交友,而是陪著孩子一起討論



    2.聽見彼此的內心話,重新連線



    ●●「停不下來的想法,讓我覺得好痛苦……」? 124

    ──「是不是我太過擔心了,孩子才有強迫症?」

    【兒心醫師想說】看見孩子心中,說不出口的擔憂



    ●●「如果可以,我也想快點好起來啊。」? 136

    ──「可能我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給了她太大壓力。」

    【兒心醫師想說】照顧憂鬱孩子的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自己



    ●●「渴望媽媽,但又害怕失去的痛苦。」? 147

    ──「這孩子為什麼都不讓我靠近?」

    【兒心醫師想說】只要有開始,就能抱著期待



    ●●「我的人生是不是一個錯誤?」? 159

    ──「不管你是什麼樣子,媽媽都一樣愛你。」

    【兒心醫師想說】成為孩子心中,可靠的大人



    ●●「贏球是我唯一能讓爸爸驕傲的事。」? 169

    ──「無論贏或輸,你都是我最棒的孩子!」

    【兒心醫師想說】失敗不會是世界末日



    ●●「爸媽只在乎我能不能上頂大。」? 179

    ──「以後你會感激我這樣要求你的!」

    【兒心醫師想說】正視「為何孩子有這些感覺」



    ●●「他們不知道我已經多努力了!」? 190

    ──「是不是吃了精神科的藥,孩子才這麼情緒失控?」

    【兒心醫師想說】有時候,藥物是不可少的協助方法



    3.診斷不是一個人的全部



    ●●「我們看診多年的情分一筆勾消!」? 204

    ──天才亞斯父子的挑戰

    ?【兒心醫師想說】現在和過去不同,孩子和爸媽也不同



    ●●「我也希望自己別這麼堅持,但腦袋就是停不了。」? 214

    ──亞斯一家的苦惱

    【兒心醫師想說】常被忽略的「女性亞斯」



    ●●「我跟昆蟲擾西一樣是過動耶,太棒了!」? 224

    ──看兒心科等於被貼標籤?

    【兒心醫師想說】標籤本身是中性的,端看怎麼運用



    ●●「他說我很像狗……」? 234

    ──當一個過動兒被控霸凌

    【兒心醫師想說】調查校園霸凌,需要更細緻地還原事件經過



    ●●「原來無法專心,不是因為我不認真。」? 242

    ──「注意力不足症女孩」容易被忽略

    【兒心醫師想說】抽絲剝繭,找出孩子面臨的問題核心



    ●●「終於有個地方,讓我覺得自己是正常人。」? 252

    ──自在飛翔的妥瑞氏症少女

    【兒心醫師想說】將病人的期待背上身,竭力前行





    推薦序



    從淚水的來處,陪孩子走向光?? ?

    蔡淇華(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作家)


    ?

      「她考4A1B,但沒關係,」身旁的一位母親自我安慰:「還好,家裡還有另一個會念書的孩子。」



      女兒低下頭,無聲行走。她知道,她不是母親引以為傲的孩子。



      我無法想像,這位家長竟然只以家中考5A的孩子為榮。當下好想告訴這位母親,別給孩子那種失敗的眼神,因為我見過太多孩子,被父母親如刀劍的眼神傷害過,終生,無法痊癒。如同謝依婷醫師在《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一書中所言:「被認為有狀況的小孩,其實是家庭問題的照妖鏡。」



      ���



      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近十年(一○二至一一一)共有超過五十萬對配偶離婚。而主計總處調查,台灣單親家庭的比例快速攀升,在二○二○年,已經來到將近九十萬戶!家庭結構的解體,造成青少年情緒問題日益加重。



      我曾帶著校刊社學生,以董氏基金會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對六百六十六位國、高中生施測,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國中生憂鬱情緒表現很明顯;高中生竟然更不快樂,所得數據高達一倍,百分之五十二,也就是兩個高中生就有一個自覺不快樂。想不到以「快樂學習」、「適性揚才」為目標的兩次教改後,台灣的孩子竟然越來越不快樂。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在二○二三年六月表示,台灣二○二二年十五到廿四歲的自殺死亡率,較二○二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二.三,是各年齡層中增加比例最高的。陳亮妤指出,已知網路使用是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子。父母離異、家庭糾紛等,也會增加青少年的自殺風險;再者,憂鬱、焦慮、飲食疾患等因素,也可能提升自殺意念。



      對於陳司長的分析,我心有戚戚焉,因為三十年前初任教師時,很少遇見憂鬱的孩子,然而兩年前帶一個文藝社團,竟有接近一半的社員有憂鬱症。去年甚至有一位已輔導上頂大的學生,在暑假輕生,離開世界。



      根據健保署的雲端資料,台灣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從二○○五年的七十九萬人,逐年快速成長,至二○二一年,已達一五○萬四千人,成長近乎一倍──而在這些冰冷的數字下,其實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



      ���



      這幾年遇到太多傷痕累累的孩子,他們手上常是滿滿的美工刀血痕。為了他們,身為老師必須不斷強化輔導知能,甚至陪伴他們上醫院。



      然而在讀了謝依婷醫師的書後,才了解以十八歲以下為對象的兒少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他們必須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 ?

      感恩謝依婷醫師,願意在兒心醫師身分執業十年後,揉合臨床經驗書寫,為亟需青少年身心輔導知能的師長,寫下這一本「救急」的寶典。



      這本書呈現青少年的病徵,也爬梳問題背後的問題。原來「想爸爸想到心痛」的男孩,真正心痛的,是被丈夫拋棄的媽媽。一直沉默的女孩是夾在爭監護權的爸媽之間,無所適從,她以為只要像《鬼滅之刃》的主角彌豆子一樣,選擇沉默,就可以維護這個家。少年嚴重失眠,認為在媽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謝依婷醫師筆下一個個失眠、憂鬱、焦慮、情緒疾患、過動、亞斯……孩子背後的故事,使我們讀來恍然大悟:



      有時孩子自己流著血,而傷口卻可能是在家庭身上。



      期待關心下一代的每個人,都能翻閱這本書。



      看完後,你可以學會理解:過度堅強的孩子,可能只是為了被愛;需要安眠藥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家中依附關係動蕩不安;太想治好孩子的憂鬱症,可能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被認為無法專心、不認真的孩子,可能得了「注意力不足症」;還有天才亞斯、因過動被控霸凌、渴望被正常看待的妥瑞氏症孩子等等……都藏在這本書裡,等待謝依婷醫師協助「翻譯」他們心底的聲音,然後得到理解、包容與安放。

    ???? ?

      亟力推薦大家閱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讓我們一起從孩子淚水的來處,陪他們走向溫暖、有光的所在。



    自序



    為向光的家庭點亮一盞燈? ?


    ?

      這本書的主角是孩子與家長,但在此,我想先寫寫兒心醫師。



      ���



      就在六月初,剛好去台北開了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的年會。



      每年都是同樣的會場,同樣的夏天。會場交通對於外地前來赴會的人並不特別方便,天氣總是燠熱,往年步行前往會場總是大汗淋漓,今年遲來的梅雨算是給了難得一次的清涼。



      出第一本書《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時,我曾寫過,全台僅有兩百多位兒心醫師。今年在會場得知,這兩年台灣的兒心專科醫師總算堪堪超過三百位了。如此小眾的一個次專科,年會會場卻總是擠得水洩不通,全台各地的兒心醫師齊聚一堂,題材迥異的演講、研討會和工作坊百家爭鳴,大家熱烈討論著臨床見到的個案、學術研究的新發現,以及現今台灣兒心醫療的困境等。



      每每望著這些前輩、同事以及後進,胸口總是湧上一股驕傲和心疼。這是一群默默為孩子付出的人,大家不懂經營聲量大的網路媒體,不願伐善施勞。在如今長照為重的年頭,健保對兒童相關的醫療給付相對拮据,也因此,兒心醫師在醫院常常是會被檢討「業績怎麼全院倒數?」的一群。偏偏兒心門診費時費力,看不快,也看不多,聽過許多兒心醫師看診到半夜十二點,卻因為延診而被院方罰錢。



      第一本書付梓後,陸續有家長攜書前來門診,告訴我因為看了書,所以下定決心讓孩子來尋求協助。我很感動,當初希冀能讓大眾不再對兒心門診卻步的小小初衷算是達成。



      然而很快地我發現,隨著疫情、網路及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甚至星火燎原的「Me Too」現象,現代的人類對於極端快速的各種變遷似乎適應不良。各種霸凌、性平事件頻傳,青少年自殺率節節上升,傳統學校的教育思維似乎也到了一個需要改革的年代,孩子拒學、希望接受實驗教育的情況也越發常見。



      而需要回應這一切的大人們顯然也有些措手不及,畢竟這些變化,他們也沒經歷過。老師需要協助班上孩子處理霸凌、性平事件,自身也感到巨大壓力;家長對於孩子想學的才藝從珠心算變成影音剪輯、機器人設計,感到不可思議;而孩子的夢想職業從老師和醫師變成網紅與YouTuber,卻又沒有太多前例可循,爸媽也難以感到放心。



      轉型正義和求新求變是現在的常態。但面對這些目不暇給的事件發展,人類大腦需要的反芻及思考卻還來不及跟上,情緒也沒有時間反應及沉澱。



      在這些過程中,我們兒心醫師也要努力更新自己,跟上時代變遷,並且在家庭來求助時,給出儘可能可以協助大人和孩子的建議。



      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兒心醫師門診越看越晚,收拾包包,離開診間下班時,往往整棟門診大樓只剩這一盞燈。



      ���



      「我們不是全能的,我們是有限的,一個醫師不可能幫助所有病人。」這句話在精神專科受訓時,就有老師對我們說過。然而在真的因為超載、超時,而無法再多接一個遠道而來的小病人時,我還是會打從心裡感到自責。接著就是不斷地想:「兒心的需求這麼多,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為何我們卻沒能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疫情結束後,幾家有兒心醫師的醫療院所接到健保局發函,要求解釋「為何貴院所申報兒心治療的比例較其他一般精神科診所為高?」。也聽聞有醫師因為在疫情期間提供兒心視訊看診而被核刪【註1】上百筆,理由是「兒童不適合以視訊進行心理治療」。



      我理解政府因醫療支出太高,需要樽節補洞。然而此般作為,對於投入兒心服務的醫師實在心寒,不懂為何在健保體制下,我們為兒童精神醫療付出,竟是如此吃力又不討好。



      同時也不解──對於如今兒少越發嚴峻、難解的心理健康議題:霸凌、性平、拒學和自殺【註2】,許多媒體或網路KOL都疾呼應更加重視兒少心理健康,然而我們看見學校的特教、輔導諮商資源吃緊,僧多粥少,許多孩子根本排不上學校的心理諮商或是使用特教資源【註3】;而身為後端接受轉介的醫療單位,平時都已感到難以消化這麼多孩子和家庭,卻有公文荒謬地要醫師解釋為什麼看這麼多兒心個案。



      在如此不友善的醫療環境下,我對於未來是否有更多人願意投身兒心這領域,不禁感到擔憂。



      然而參與年會時,仍看見有著許多秉持初衷的兒心醫師,熱烈討論「怎麼優化治療模式」、「如何理解個案的症狀」、「怎麼協助焦慮的家長」等等。



      知道這世上還有許多人和自己一樣被家長抱怨看診等很久、被醫院說業績很差、但看著小孩進步會超級感動等,我想,儘管環境險惡,或許能再多撐一下。



      ���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這本書,就在這樣複雜的心情下誕生。



      或許是心境的轉換,下筆時,我有許多猶豫和擔憂。對於兒心超載的服務以及不合比例的給付,仍沒有解方。為了不涉及個案隱私,這本書的所有故事,我以近乎小說的方式架空書寫,也因此並非真有其人其事。聲明於此,希望讀者不要誤會。



      (附帶一提,《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書,是以「知情同意」及「去識別化」的方式寫作而成。)



      儘管如此,本書中所有的互動及感受,我相信是很接近真實的。



      過去十年,我看了無數的孩子與他們的家庭,每個人、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見的過程中,那些喜怒哀樂的情緒、那些互動的細膩轉折,漸漸地都滲透進我的生命裡,當我重新將之萃取、書寫出來,這本書中的故事便逐漸成形。



      也希望讀者在閱讀這些故事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一些些觸發、反芻和沉澱。這也是我對這個總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時代做出的回應──希望透過閱讀的體驗,讓人放慢腳步,感受能夠停留,改變得以發生。



      以本人駑鈍之資,沒能為目前的兒心醫療困境提出解方,僅以此書與此文直抒胸臆。也希望讓更多人理解現況,或許能一起找出解決之道,為我們的孩子謀取更多的福利。



      我的個性原本不喜張揚,能繼續寫作及出版,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有賴陪伴及敦促我的所有人,也謝謝身邊的朋友、家人,以及對我第一本作品給予鼓勵及指教的每一位。



      【註】



      1.?? ?「健保核刪」意指當次看診所做的治療或開立的藥物,經過健保委員事後審核,健保不付該筆費用給醫院及醫師。



      2.?? ?根據教育部統計,國小至大專校院,民國一○五年的學生自殺通報案件數共一○八九件,到一○九年增至八七三○件,成長八倍;學生自殺死亡數則從六十四人增至一○六人,成長一.六五倍。並且,兒少自殺的年齡層正逐步下降。



      3.?? ?根據《學生輔導法》,專業輔導人員與學生人數比例須達一:一二○○。亦即一間學生人數一千兩百人以下的學校,僅會設置一名專業輔導人員。




    其 他 著 作
    1.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