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醫師是醫病救人的行業,一直以來在台灣都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但隨著國民知識水平的提升,人民的醫學常識和法律常識也逐漸成長;是以,在社會變遷以及民眾權利意識高漲之現代,醫病關係已由昔日上下信服的模式演變成平等模式的互動,其因此衍生之權利義務關係,亦逐漸受到重視。
過去的人,因不懂醫學和法律,遇到醫療失誤,即便心有不甘,卻往往深感無從求助,遂訴諸媒體、甚或到醫院門口示威抗爭。醫療糾紛的原因眾多,科技越發達,醫療設備儀器越來越進步,亦增加許多在醫療設備操作失誤、疏忽、判斷錯誤之情事,而造成醫師和病人間的醫療糾紛;另外,屬於假性醫療糾紛,如溝通不良、醫護態度不佳、醫病間認知落差等,亦不在少數。
雖然在台灣醫療糾紛的起訴率、定罪率、賠償率不高,訴訟程序卻很漫長;當中若是需要送醫療鑑定,更可能耗時1、2年以上。2023年10月,報載某位男子16年前到某醫院就診,由該醫院的骨科名醫為其進行膝蓋手術,事後病人指控醫師手術疏失提起民事求償,官司從第一審到台灣高等法院更二審,最後法院認為醫師的手術符合醫療常規,判決原告之訴駁回確定,但這樣歷經10多年的漫長訴訟過程,讓醫病雙方都面臨心裡上極大壓力。
為解決因醫療爭議訴訟而衍生之醫病關係對立及冗長訴訟時程,「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在2022年6月22日三讀通過並公布,2024年1月1日施行。醫療爭議事件發生後,將透過醫療關懷機制及強制調解制度,預料可讓大多數的醫糾事件得以透過關懷與調解程序,較迅速獲得舒解。
明洲同學治學嚴謹,之前已完成多本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和醫師法的書籍,現在又有感於此部法律對緩和醫病關係的重要性,以逐條釋義方式,深入淺出的介紹這部法律,不僅可供專業的法律人、調解委員的參考,更可讓醫師和一般民眾知悉醫療爭議的處理程序,以白話親近民眾方式呈現,是一本實用的法普書籍。本人才疏學淺,實不敢僭越為序,但好書付梓,幫忙推薦,美事一樁,樂而為之。
?
林國漳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