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莊子》一書有三點特色:思想深刻、系統完整、啟發無限。
首先,思想深刻。思想的作用是在面對問題時,釐清來龍去脈、分辨前因後果,進而找出解決辦法。深刻之標準在於合理解釋「痛苦、罪惡、死亡」這人生三大奧秘。譬如,痛苦由何而來?來自認知偏差,產生欲望及煩惱,經由比較與計較而片刻不得安寧。罪惡如何出現?由有知有欲而採取不當的行動,違反了法律、禮儀與道德,從競爭走向鬥爭,再陷入各種形式的戰爭。死亡是怎麼回事?有生有死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那麼對死亡應該害怕逃避,還是坦然接受?這些難題在《莊子》書中都有深入的剖析與討論。麻煩在於:他使用了大量的寓言、重言與卮言。
現在,這些「悠遠無稽的說法、廣大虛幻的言談、漫無邊際的語詞」(「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33.8),在本書得到最大程度的闡述,可以清楚展示出來。
其次,系統完整。儒家的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第一流的哲學家無不如此,可以用一個核心觀念貫穿並建構起自己的全部思想。老子開創了道家,莊子踵事增華,在一以貫之方面更見明確。一以貫之,才有系統完整可言。所謂系統完整,就是表現「2+1」的格局。「2」是自然界與人類,合稱為萬物或「物」。莊子三度說:能夠明白「未始有物」,才算抵達至高智慧。因此,若無「1」做為來源與歸宿,前面的「2」不是幻覺嗎?這個「1」正是老子與莊子最為珍視的「道」。少了這個「道」,莊子思想將失去重心,乏善可陳。不懂這個「道」,再聰明的讀者也只能像河伯一樣嘆息。莊子以「自本自根」描寫道之超越性(超越於萬物之外),又以「無所不在」形容道之內存性(內在於萬物之中)。這兩句話八個字是貫穿全書的主軸。認識這樣的道,對人類有什麼啟發?
第三,啟發無限。只要仔細閱讀,則三十三篇的每一章都會帶來或深或淺的啟發,讓人隨著自己的年齡、處境、遭遇而有不同的感悟。簡單以三觀而論。首先,以宇宙觀來說,空間不再局限,使人可以逍遙於無窮,遨遊於廣漠之野、無何有之鄉;時間遁入永恆,使人體會無古無今、不死不生的意境。「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9),可謂一語道破人類冥想實修的頂峰經驗。然後,以人生觀來說,可以用四字訣來統括四方面的態度: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本書結論部分由這四字訣發展成四篇短文,代表作者對莊子的研究心得。至於價值觀,則涉及修行的過程及方法。
先說修行過程。萬物由道而來,又回歸於道。萬物由道獲得本性與稟賦,由此形成各自的「德」,並共同搭配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道通為一)。唯獨人類需要修行,因為人的德是認知能力,而認知的自發作用是「區分」,由區分善惡、美醜、貴賤、利害、是非、成敗,孕生各種欲望及爭鬥,造成無數的痛苦與患難。修行的過程是:使認知從區分提升到「避難」,以較長遠的眼光看出人間價值觀是正反相對,並無必然標準的,於是為自己保留一個安全的生存領域。進一步,再由避難提升到「啟明」,抵達悟道層次,「以道觀之,物無貴賤」(17.5),然後可以品味「安、化、樂、遊」的奧妙。
再說修行方法。方法始於一句莊子說了至少三次的話:「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莊子筆下,人的生命由身體、心智與精神所組成。必待消解身體的本能及衝動,排除心智的取巧及執著,進入「虛」的狀態,然後那長期被身心活動所遮蔽的「精神」才會脫穎而出,與「道」契合。所謂「心齋、坐忘」,所描述的都是類似的方法。
莊子明顯發展了老子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聖人」是悟道的統治者,「聖人」及其同義詞出現於佔全書一半的四十章中,主導了老子的理想國度。到了莊子筆下,重點轉為「悟道的個人」,期許一個人成為「真人、神人、至人、天人、聖人」。這些名稱,除了「聖人」偶有世俗用意而受到批判,所指皆為悟道的個人。對悟道者而言,道成為擬人化的「造物者」,是可以作伴同遊的朋友,如「上與造物者遊」(33.8)一語,成為莊子精神境界的寫照。由此可以想見,《莊子》一書的啟發是無所限制的。如果莊子不是一位思想深刻、系統完整、啟發無限的哲學家,我們何以能從他的書中得到源源不絕的驚喜與覺悟?
我自2021年11月起,在喜馬拉雅教學平台講述《莊子》,共214集。正如我所錄製的各種課程,播出的音頻經過琪媗的細心整理,保持了良好品質。在此之前所講述的《老子•道德經》與《易經》已經面世。我在解讀四書三玄時,曾表示:譯解《莊子》,所費心力最大而收穫也最多。在整理文稿時,開始是依音頻的逐字稿進行補充修訂,後來覺得常有未盡之意,於是重新改寫,依各章的主要觀念,貫穿三十三篇,溯及老子思想,如此方可發揮自己學習《莊子》的全部心得。本書各節編排,依「原文、譯文、講解」的順序,但是作者誠懇建議的讀法是:一,先念譯文,明白原文的意思。譯文與原文字句相應,盡量不錯過任何一字的解說。二,再念原文,並且多念幾遍,記下名言金句以便存思冥想。三,最後念講解,除了知道作者的引申發揮,還可孕生個人的心得。
本書前有〈引論〉五篇(第一冊),邀請你光臨莊子的心靈大觀園,後有〈結論〉四篇(第三冊),總結莊子對現代人的明確點撥。完成本書,心情愉悅而興奮,期待與朋友們共享。
傅佩榮於202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