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30週年版|當代正念心法的最重要著作�陳德中
十多年前剛從美國回來,即將第一次在醫院帶領正念減壓課程之時,因受訓語言是英文,授課語言為中文,故想找本中文翻譯書參考看看。備課過程中卻發現,整體幫助最大的不是具結構性的八週課綱,也非帶回的厚重資料,而就是這本中文版《當下,繁花盛開》初版!我說的不只是語言,更是內容。十多年來的教學成果讓我更確信,它除了是卡巴金博士全球最暢銷的一本書,更是當代正念心法最重要的著作。
?
約一年前,我接到卡巴金博士的電郵問我實體地址,原來這本書的三十週年紀念版剛出爐,他想讓美國的出版社也寄一本給我。得知再版好消息後,一方面與台灣正念工坊幾位正念老師組成線上讀書會,分工拜讀英文新版,二方面跟中文版的出版社聯繫,希望廣大華語讀者也有機會一睹為快,感謝徐嘉俊總編輯明快決定將進行版權洽談及翻譯事宜。很高興,如今新版的中文版終於問世。
這三十週年紀念版除內文有調整外,作者還寫了全新的〈三十週年版導言〉以及大幅補充了〈跋語〉,這兩篇是個人覺得新版最令人驚喜的篇章,也是我們之前英文讀書會的閱讀重點。它更深入地直指正念核心本質,推薦所有想瞭解正念深度內涵的朋友一定要一讀。以下,我也就這兩篇來多談些。
此刻地球似乎面對諸多挑戰,人們面臨身心的失衡、思維的二元對立,戰爭的威脅,以及環境的衝擊。但或許,就像導言中作者的大聲疾呼:「該是覺醒的時候了。」感覺目前人類正處於特別的紀元:外在的世界,有了更多混亂與對立,但內心的世界,卻是個覺醒的機會。我不知道為何人類會來到這樣的交叉口,只能祈願多些人往內心修持的道路前進,內心和平了,沒有二元對立及人我衝突,世界和平才較有可能。
而為何正念會牽涉到覺醒、且可能是亂世中的生存之道呢?回到正念的定義,卡巴金博士很明確地指出:「正念」就是「覺知」,更完整的說法是「有意識且不帶評判地專注於當下,所生起的覺知」(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from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簡地來說,各位讀者現可留意一下你雙腳是伸直或彎曲、鼻腔的氣息正在進或出、耳邊有哪些聲音……,單純觀照而不陷入雜想,此時那份清明澄澈的覺知,就是正念了。因此,它除了是觀照的「動詞」,更是一種存在本質(being)的「名詞」。所以作者才會一再強調:「覺知(awareness)已天生本具,而覺性(wakefulness)早就存在,人類覺知的真實自性(true nature)就由它構成,既無量無邊又永存永續。正念不只是一種修練,更是生命存在之道(a Way of being)。」
這些描述更加深我對正念的體悟,確實正念就是覺知、更是覺性的本身,寬廣且遼闊,既在人類內心深處,又與天地宇宙合一,這樣一來,正念的定義從操作技術到自性本質,全都涵蓋了。而我相信,在覺性、自性或空性的世界中,沒有區分黃種人、白種人或黑種人,也不分國籍、性別或身分地位,一切的人為分別在那純淨且絕對的世界都不再重要,就看多少人有這種體會了。
此乃覺醒之時。
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
譯者序
|30週年版|你停下來了嗎?�雷叔雲
正午,一片死寂,連風都歇了。街頭出現了受邪師蠱惑的恐怖份子,哪還見半個人影?倏地,鴦掘摩羅(A?gulim?la)淌著汗、殺紅了眼,風也似地鑽了出來,一眼瞥見佛陀踏著正念的步子踽踽獨行,不由大喜過望,自忖將佛陀給殺了,就此完成千人之斬,當即成道。只見他大步跨了過去,哪知怎樣奮力追趕,也追不上緩緩而行的佛陀,一時著了慌,氣喘吁吁地朝佛陀的背影大喊:「喂!你停下來呀!你給我停下來呀!」佛陀回過頭來,眼中滿是慈愍,不急不徐說道:「我早就停下來了,孩子,你為什麼還沒有停下來呢?」
簡單的三言兩語,卻凝煉出一則永不磨滅的象徵。然而,需要停下的究竟是什麼呢?用本書作者喬•卡巴金醫師的說法,就是在熱烘烘的生活中停下所有的「作為」(doing),切換到「存在」和「成為」(being and becoming),僅僅「到了哪裡,人就在那裡」(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心不駐留在他時、他處、他人,反而單純覺知當下的身心運作和此時、此處、此人,本然的完美便淋漓呈現!正因為曾經停過(不作為),若決定再動(再度作為)起來,也是更生動豐富的動。這一番話直接師承佛陀正知正念的禪法,原非陽光底下的新鮮事,新鮮的是,作者從一介西方禪者和醫師的觀點來審視這古老而彌新的傳統。
將正念引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第一人
卡巴金醫師任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的期間,由於工作之便,得以近距離體察世間疾苦,他看到醫院彷彿磁鐵,吸附大量身心痛苦失控的人們,而醫院至多只能對「症」下藥,對「人」卻往往無藥可醫,因為病人身心整體狀況遠較疾病本身複雜得多。
他曾追隨韓國的崇山行願(Seung Sahn Sunim)禪師,也在位於麻州貝瑞的觀禪學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學習禪修,認為「心」既然對「身」有著主導的力量,可以病之,可以癒之;又可以培育僅僅如實觀察、不加評斷,不起愛憎的清淨心質,讓身體的病痛不致因心理的惶惑、憂慮和恐懼而層層加劇,甚至因勇於接納而超脫病痛的掌控。那麼,醫院為什麼不提供正念教室,與主流醫療體系互補呢?人們不但從此學到自我療癒的能力,也認識到健康其實是自己無可諉卸的責任,更可將當今醫療體系走入歧途的「疾病照顧」導向還原成「健康照顧」導向。於是他在該校創辦「正念減壓診所」以及「醫療、健康照顧與社會之正念應用中心」,正式將正念納入醫療體系,其團隊多年來在專業醫學及刑法期刊上發表不計其數的正念療效研究報告,可說是將正念引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第一人。正念是佛法的基本修行「八正道」其中一個道支,並非美國的主流價值,這樣推動正念,既是創舉,也是慈悲,更是擔當。自1979年迄今,曾接受為期八週正念課程的病患、醫師、醫學院學生、受刑人、警察、企業員工、學生及社會大眾,不計其數,其後世界各地有超過七百家正念減壓診所、無數的獨立課程等陸續成立,均援用他所創立的運作模式,「正念運動」於是蔚為風潮。
正念固為佛法的心要,有其完整的修習次第,然而在道家、瑜伽、蘇非、梭羅、愛默生、惠特曼、不少原住民的思想中也有跡可尋,東西方的人們其實都不難在其精神傳統中找到連結。作者認為正念直指人心深處,絕非僅僅是兩千五百年前產生於印度、後來流傳於亞洲的一種修行方式,因此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將正念融入現代生活。事實上,歷史已充分證明佛教高度的柔軟性、延展性和包容性,如同一塊布料,流傳到任何地區,都可以剪裁合度成為該地域文化的民俗服飾,南傳佛法、北傳佛法、藏傳佛法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作者所稱的美國佛法(American Dharma)也日漸成形。從本書現代而親切的語彙中,我們不但得以窺見歐美人士修學佛法的風格,又可通過不同的角度來透視本身原有的文化傳統,得到另一種滋養。本書初版於一九九四年問世,至今售出百萬冊以上,三十年後的今日,三十週年版問世,一再證明本書不僅躋身暢銷書之列,也算是長銷書了。在舉世滔滔奮力「外求」之際,這一本「內求」的書創出如此佳績,不可不謂奇蹟。
眼裡無塵,天地自寬
由於作者生長及習禪的背景,本書有語錄風格。他強調本書是獻給那些抗拒結構性課程、不喜歡乖乖受教、卻好奇並嘗試拼湊各方線索來探究正念的人們,因此他採用看似隨興的散文書寫,綴篇成章,將正念的面向一個接一個呈現出來,看似獨立,實則深層連結。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說明唯有正念方能活在當下,並方方面面廓清正念的意涵,第二、三部,則分別陳述正念的兩種訓練:嚴謹密集的正規禪修,以及較為鬆散的日常正念。
打一開始,他便揭露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事實:我們的生命常常為被動反應和慣性反射推得團團轉,鮮少直下承擔,而我們卻渾然不覺!唯有警醒並覺知當下,抖落「必須」、「應該」、「要是早知道」、「千萬不會吧」種種多餘的概念,去塵除垢,才能飽覽生命的如實樣貌,連繫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這就是正念。舉例來說,我們在禪修中,可把入出息當做盟友,僅只細密感覺吸入和呼出的整個過程,根本不去記掛要到達哪種境地,入出息的緩急輕重自會反映身心狀態,它如錨索一般將我們在概念遊戲中玩野的心重新繫於當下。繫念入出息之際,我們同時也易於開發不假外求、當下即是、掌握剎那、保持單純、保有耐心、放下掙扎和抗拒、不加評斷、信任當下、慷慨寬容、不偽裝強人形象、自願簡樸、反觀自照和「無作為」(non-doing)等優質心境。這是第一部的精采片段。
道,在安坐蒲團中,在日常功用間
對於正式禪修,作者在第二部一一闡釋坐禪、行禪、臥禪(身體掃描)、就座、離座、坐姿及手印。他提出「尊嚴」一詞,尤為精闢,這可以取代許多細部描述,讓人從大方向來掌握內在感覺並在行住坐臥中具體顯現出來;此外,正念的開放多元必須配合專注力(定)封閉自足的能量以互補互利;也不妨運用假想觀以形象強化意象,如藉山岳的無可撼動、湖泊的深沉寂靜、樹木跟大地和空氣的親切連繫,還可觀想自身離世以便減除個人因素,進而更全面地觀照宇宙整體運作。這些均可將正念的豐厚度烘托出來。
畢竟,離座之後,生活仍然繼續,入出息也仍然繼續。禪修的體驗必須整合到生活之中,蒲團外的日用,才是正念的測試場。第三部中,作者發現行走荒原之際,不待思考,每一步即能自動落腳於最恰當的地點,證明我們天生即有正念能力。的確,一旦有了正念,令人反感的人事物原來不過是出自一己偏好的視角;憤怒原來可以當下暫停並抽絲剝繭;成長中的叛逆孩子原來是來到家中的禪修老師。正念每每將刻板庸碌的概念和情緒轉化為高度與深度,生命至此脫離被動和慣性的常軌,有了主動選擇!
正因為正念帶來嶄新的觀點和體驗,使我們覺知人與人、人與事物相依相存又密不可分,顛覆我們原本視萬事萬物為獨存、孤立、堅實不變的錯覺,停止「造我運動」,於是我們便攀爬到一個眺望的制高點,更能認識到萬事萬物和諧的整體性和蓬勃的個別性,也因此產生嶄新的行為方式。正念為我們揭去表層的恐懼和創傷、貪心和瞋心、妄想和執著,非暴力和慈心油然而生,包容著所有的人、時、地,所有的痛苦與和諧。
三十年後
譯者我有幸在翻譯生涯中兩度遇見本書:初版和三十週年版。兩版之間,架構沒有改變,可以推想是:作者原有深厚的禪修基礎,已掌握正念的本質,初版已忠實發揮完成。唯新版的文字增刪不少,首先,明顯可見更多的細膩書寫,對原本的內容有更淋漓的發揮,無疑反映出三十年之間的正念體驗和社會觀察。此外,也更明顯運用佛法相關的內容和詞彙,想是三十年間佛法又更為西方讀者所熟悉。有人可能要問了,作者不是說過正念、正念減壓課程都與宗教無關嗎?我們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明,他在最近一次訪談中說道:「佛教傳統有趣的地方在於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儘管佛教認為有眾神存在,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這便不同於以神為核心的宗教。佛教更像是一種科學探究,一種內在的探索,而這正是禪修的本質。你直接觀察自己內心的本質,開啟內在的能力,得以安住在純粹的覺知之中。」這番話美好地歸納出他在本書中如何定位正念與覺知。我個人也在多年策畫和教學正念有關課程的經驗中,更能體察並激賞作者文字背後的深意,尤其希望我能將作者深度的內容和行板般的文字,在中文的語境下傳達到位。
同時,作者也不諱言對於數位主控的世界有著憂心。的確,如今電子產品和數位內容背後看不見的手,如資本主義操作、注意力經濟、演算法下的選擇和無可選擇等等,正應驗了早在一九七一年認知科學家賀伯•賽門(Herbert Simon)所說:「資訊消耗的是注意力。資訊的豐富,意味著注意力的貧乏。」今日的人心只有比本書初版的年份、甚至是一九七一年,更數以千萬倍地「外求」,而且是外求成癮,整體社會似乎走向正念相反的方向,且行且遠。本書初版的挑戰是西方社會對正念的陌生和無從信任,而本書三十週版的挑戰極可能是人類越來越難以刻意專注、活在當下、不下衝動的評斷和結論。
當下,繁花盛開
正念既是覺醒的樞紐,無怪乎佛陀當年有這樣石破天驚的宣言:「此是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之道,此即四念處。」然而正念基本上是溫柔、感謝和滋養,只是一場寧靜革命,無所謂衝撞和掙脫,也沒有受傷或失敗之虞。不過就是覺察到自己經常擅闖誤區:沉緬於回憶、懊悔於過去、憧憬於未來、害怕去承擔;經常打造一個與當下時空剝離的夢幻樓閣來禁錮自己;經常不由自主身心分家,「到了哪裡,人卻不在那裡」,在實境中缺席。如果面對種種心念和情緒,既不隨之起舞,也不強制驅離,只是觀照、覺知、放下,這樣一來,我們就從「失念」向「正念」開步走了。僅一念之遙,我們便可以置身此時此處,令當下如繁花一夕盛開。
失了心的鴦掘摩羅後來停下來了,展開正念生涯,證悟了真理。
你停下來了嗎?
作者序
|30週年版|願你的正念修行不斷成長、綻放,滋養你的生命——致台灣讀者
這本書對我具有非凡的意義,希望對你們也同樣重要。這不僅是原版的全新升級版,更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們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正念不僅是一種修行,還是一扇通往全新存在方式的大門,這在今日可說是前所未見地重要——那關乎人類文明的存續。
你們一定早已深知當今世界面臨的各種全球性和地區性挑戰,更清楚其中的風險和希望,無須著墨過多。我的國家也是如此,其實全球各地的挑戰莫不日益加劇。然而,我堅信,人類終將學會,負責地自我管理,為了當下的每一刻、為了人類的未來、更為了有一個宜居的世界。
我們必須學著去認出自身本質的美、智慧和良善,並學著深掘自身最深處的慈悲和智慧,以此來守護這世界上最需要守護的事物——為了一切眾生,也為了這顆孕育生命的星球。就這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很關鍵。
願你的正念修行不斷成長、綻放,並滋養你的生命、你的工作和這個世界,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天。
?
寫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北安普頓 二○二五年二月十八日 喬.卡巴金